时下,“潮流”一词很难说清楚,但它却和“时尚”、“流行”等词汇紧紧粘连在一起。吃茶也讲起潮流,过去是花茶的天下,现在吃花茶的“潮流”似乎已成昨日之事。上世纪90年代中期,大家都跟在台湾乌龙茶的潮流里涌动,“阿里山茶”“犁山茶”“冻顶茶”“文山包种茶”“东方美人茶”等等,后来这吃茶的潮流又开始流向了“铁观音”、“武夷岩茶”等。这期间,“安吉白茶”也唱过高调。而今,新一轮的普洱茶潮流风靡全国。其实呢,对圈内人而言,潮流是一回事,吃茶的人又是另外一回事。起码在吃绿茶或产绿茶地区的人们从来没有被这种“潮流”或左右或感动或跟着感觉走。
在现实生活中,大抵吃茶者吃什么样的茶,其实是跟物质生活条件有关的。“文革”期间,许多人都吃花茶,以为茶叶只有这种茉莉花的味道,对其他的茶类概念不甚了解,况且真有其他好的茶叶也只能望茶兴叹,因为那时候的人大多囊中羞涩。90年代末,随着中华茶文化的复兴,茶叶的品种不断增加,茶叶的质量不断提高,已经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吃茶者,人们也就根据自己的口味来选择六大茶类中适合自己的某一种茶叶。于是吃茶的大潮流跟着流行起来。
然而,这几年,中国茶叶市场突然涌动起吃普洱茶的潮流。数量众多的家庭和个人手中都储藏和囤积了林林总总的普洱茶,就让人想起“茶马古道”的历史不是在边关,而是折回到了中原大地,回归到家庭的储藏室。甚至有些人就等着普洱茶增值,并不厌其烦地每天侍候着这些茶,大有做普洱茶的奴隶是幸福的感觉。
当吃茶的个性大于潮流的时候,吃茶者才算是吃到了一种境界。有人认为,吃茶不能随潮流,自己喜欢吃什么茶就吃什么茶。如果说普洱茶是历史、是古董,那么其他茶类的历史时空也离我们很远很远,比如蒙顶茶、紫笋茶等唐、宋代时期的贡茶有许多,但我们从未觉得它落伍过,可见这类茶的潮流是经得起时间洗刷的。“潮”来“潮”去,“流”东“流”西,人们把茶吃到最后还是回归“去繁从简”。人在不晓得如何吃茶的时候,通常追求新奇以及所谓“与众不同”的口味,对“人云亦云”式的“越陈越香”、“越陈越能增值”的普洱茶向往变成了一种收茶、储茶的动力。当人们趋于理性回归的时候,想想以潮流吃茶不过是一种猎奇心理。其实最简单的吃茶就是最好的,青、红、黄、绿、黑、白茶,你喜欢吃啥就吃啥,对健康都是一样的有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