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导航:首页 >> 诗经文化网 >> 民俗与诗经 >> 正文
《诗经》与民俗
信息来源: 发布时间:2020年8月13日12:3 文章编辑:339007849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文学总集,原名《诗》,或“诗三百”,共有305篇。全书主要收集了周初到春秋中叶五百多年间的作品。最后编定成书,大约在公元前6世纪。产生的地域大约是今天的陕西、山西、河南、河北、山东及湖北北部一带。作者包括了从贵族到平民的社会各个阶层人士。

一、诗经的内容与分类

(一)、按体裁分类——风、雅、颂

1、风  《诗经》按风、雅、颂分为三类。风,即是音乐曲调,国风即各地区的乐调。国,是地区、方域之意。十五国风160篇。

国风保存了不少劳动人民的口头创作,它们在最后写定时,虽可能有所润色,但依然具有浓厚的民歌特色。这些周代民歌表达了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和他们对社会生活的认识,同时也显示了劳动人民的艺术创造才能。它们是《诗经》中的精华,是我国古代文化艺术宝库中晶莹的珠宝。

2、雅  即“正”,指朝廷正乐。分为大雅和小雅。大雅的作者是上层贵族,小雅的作者既有上层贵族,也有下层贵族和地位低微者。

3、颂  是宗庙祭祀之乐。从内容上又可以分为两类:《那》、《列祖》、《玄鸟》明显是祭歌,主要是写歌舞娱神和对祖先的赞颂;《长发》、《殷武》的祭祀意味不浓,可能是一种祝颂诗,主要写商部族的历史传说和神话。

(二)、按内容分类

诗经中的作品,最初主要用于典礼、祭祀、讽谏和娱乐,是周代礼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行教化的重要工具。编辑成书之后,广泛流传于诸侯各国,运用于祭祀、朝聘、宴饮等场合,在当时的政治、外交活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1、祭祖

上古祭祀活动盛行,许多民族都产生了赞颂神灵、祖先以及祈福禳灾的祭歌。我国古代也特别重视祭祀,认为“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左传 ·成公十三年》)。保存在大雅和“三颂”中的祭祀诗,大多是以祭祀、歌颂祖先为主,或叙述部族发生、发展的历史。或赞颂先公先王的德业,总之是歌功颂德之作。《生民》写始祖后稷的神异诞生和他对农业的贡献。《生民》、《公刘》、《绵》、《皇矣》、《大明》,叙述了周民族由产生到逐步强大,然后灭商建立统一王朝的历史过程。五篇史诗,反映了周人征服大自然的伟大业绩,社会制度有原始社会向奴隶制国家转换,以及推翻商人统治的斗争,是他们壮大发展的历史写照。

2、农事

我国农业有悠久的历史,很早就开始了农业种植活动。周人将自己的始祖与文明农业联系在一起,可见农业在周人社会和经济生活中的地位。诗经时代,农业生产已经占有重要的地位。诗经中的作品不仅在道德观念和审美情趣上打上了农业文明的烙印,而且也产生了一些直接描写农业生产生活和相关的政治、宗教活动的农事诗。

周出的统治者极为重视农业生产,一年的农业活动开始时,都要举行隆重的祈谷、藉田典礼,祈求上帝赐予丰收,天子亲率诸侯、公卿大夫、农官到周天子的藉田中象征性犁地。秋天丰收后,还要举行隆重的报祭礼,答谢神灵的恩赐。《诗经》中的《臣公》、《丰年》、《良耜》等作品,就是耕种藉田、春夏祈谷、秋冬报祭时的乐歌。

诗经中的这类作品,真实的记录了与周人农业生产相关的宗教活动和风俗礼仪,反映了周初的上产方式、生产规模、周初农业经济的繁荣,以及生产力发展的水平。

3、燕飨  《诗经》中还有以君臣、亲朋欢聚宴饮为主要内容的燕飨诗,更多的反映了上层社会的欢乐、和谐。周代的上层社会,很多场合都有宴饮,燕飨诗就是这种社会的真实反映。周代是农业宗法制社会,宗族间相亲相爱的关系是维系社会的重要纽带。周之国君、诸侯、群臣大都是同性子弟或姻亲,周统治者十分重视血缘亲族关系,利用这种宗法关系来强加强统治。燕飨不是单纯为了享乐,而有政治目的。在这些宴饮中,发挥的是亲亲之道,宗法之义。

    宴饮中的仪式,体现了礼的规则和人的道德风范。礼乐文化是周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诗经》很大程度上是周代礼乐文化的载体。产生于西周初期的燕飨诗是周初社会繁荣、和谐、融洽的反映。

4、怨刺   西周中叶以后,特别是西周末期,周室衰微,政治黑暗,大量反映丧乱、针砭时政的怨刺诗出现。

5、战争徭役  不仅写战争和徭役的承担者征夫士卒的痛苦,还有以战争、徭役为背景,写夫妻离散的思妇哀歌。

6、婚姻爱情  反映婚姻爱情生活的诗作,在《诗经》中占有很大比重,不仅数量多,而且反映男女相慕相恋、相思相爱的情歌,也有反映婚嫁场面、家庭生活等的婚姻家庭诗,还有表现不幸婚姻给妇女带来痛苦的弃妇诗。《诗经》中反映结婚和夫妻家庭生活的诗。

文章来源:白密洼新浪博客
关于我们 联系方式 免责条款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网络实名:十堰新闻网 十堰新闻 域名网址:www.syxw.net
投稿邮箱:E_mail:syxw668@126.com 或 E_mail:syxw668@yahoo.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