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八十年代,苏晓康在《河觞》中,向孕育了中华文明的“黄河”发出了“天问”:它已经衰老了。它需要补充新的文明因子。我以为,苏晓康所提出的“蓝色文明”概念无可厚非,但他的断言显然太绝对化了。其实,文明的进程不仅是一个台阶式的发展过程,也是一个多元素的结合体。后者对前者不应该是简单否定,而是继承与创新同在。细观华夏文明的进程,古代文明是由河流的上游向下游推进,而近代资本主义的“蓝色文明”则是由河流的下游向中上游推进的。这一点,在汉水流域表现的很典型。 汉水流域地处长江与黄河两大水系之间,在气候上是暖温带与亚热带的过渡地区,具有承东启西的区位优势,无论是古代农业文明向东南的推移,还是近代资本主义工业文明由东南向西北的推进,汉水流域的地域特色和区位优势都十分明显。 明朝后期,中国开始出现资本主义近代工业萌芽。汉江下游地区广泛引种棉花,至清朝中叶棉花种植面积和产量已跃居经济作物首位。棉花盛产,带来了手工纺织业迅速发展。汉口一跃成为长江、汉江沿岸和两湖地区农副产品的大集散地,成为中国四大商业名镇之一。 紧接着,汉水中上游的襄阳、汉中出现了造纸业、冶铁业、木材业等规模较大的手工工场。南阳盆地、大巴山区的经济发展以林产品的商业开发为起点,林业、农业、牧业、工业和贸易的混合经济形成阵势。木材、纸、铁、木耳、茶叶、药材的输出,给汉水中上游民众带来了财富。同时,也对汉口市场的形成和繁荣作出了回应和贡献。 南阳在楚汉时为全国三大冶铁基地之一。清乾嘉年间,驿道开辟,交通便利,南阳地区工业生产获得广泛发展。晚清以来,丝绸业大盛。仅南阳城内经营丝绸者就有八、九百家,织机一千余具,主要产品“南阳绉”销往上海、北京等地,龙纹绉远销俄国。清朝末年,南阳知县潘守廉倡导官绅集股本银三千两,设立“南阳县蚕桑招商局”,专事推广养蚕新法,改良织绸工艺。次年,官绅又集股本银百余金,办起了南阳第一座劝工厂——南阳府劝工厂,开设纸工、铁工、木工、石工等科。由此,拉开了南阳工业发展的序幕。 鸦片战争后,帝国主义势力由沿海侵入长江流域。汉口、宜昌、沙市辟为商埠,英、俄、法、德、日五国先后在此设立“租界”。开办工厂,建立制茶、烟草等加工工业。19世纪90年代,湖代总督张之洞陆续建汉阳铁厂、汉阳兵工厂、湖北纺纱局等官办或官商合办企业。1906年京汉铁路通车后,汉口成为华中最大水陆交通枢纽,内地最大港口。应该肯定,张之洞实施的洋务运动为汉水流域近代工业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令人骄傲的是,当时汉阳铁厂的设备、技术距世界先进水平不过10年左右。1894年开工生产时,其先进性位居亚洲第一。其规模,为中国之最,在亚洲也是最大。湖北织布厂的纱厂1893年元月开工生产,发展迅猛。布机占全国布机近一半,纱锭占全国纱锭总数的77。1%。汉口作为中国近代工业发祥地之一,为湖北的近现代革命和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厚实的物质文化基础,在客观上为辛亥革命打响武昌首义第一枪奠定了坚实的物质文化基础。 汉水下游的工业文明迅速向汉水中上游推进。汉水中上游在向汉口销往农副业特产和工业原料的同时,从汉口运回了许多“洋货”等工业制成品。这种繁忙的水上转运贸易,不仅将汉水流域纳入了资本主义的大市场,也促进了汉水沿岸近代化城市的繁荣。 当时,汉水流域的重要贸易集散地有汉中、洋县、城固、安康、商州龙驹寨、襄阳、郧阳、沙阳和汉口等。形成了沟通全流域的商路,并与相邻流域保持联系。流通货物主要是地区间农副产品的交换。汉水沿岸城镇,“往来行船夹岸停泊,商贾云集”,风光无限。汉水繁忙的商业运输引起外国人的关注,1869年英国人就曾设想在汉水行驶小轮船,认为“汉水行轮肯定能促进贸易发展,并能刺激河南省的洋货贸易”,后因时机未成熟作罢。 陕西关中等地所需要的粮食、日用品,经常要到汉口采买,从汉水、丹江水运到龙驹寨,然后骡马运到西安。或从汉水古镇蜀河转运陆路运往西安。特别是自汉口成为上海港进出货物在内地的中介口岸后,汉水货运航路也就汇入了以上海为中心的长江流域市场网络。从上海港运出的进口商品经汉口入汉水,或在襄阳转运,或直达秦岭以南地区。南阳所产优质烟叶的出口,在享誉伦敦市场的同时,也极大地推动了当地的烟叶生产,“邓州纵横数十里皆烟田”。汉川、汉阳、天门等地植桑养蚕,是著名的“河丝”产地。安陆、宜城、襄阳盛产棉花、桐油等。这些货物都要在襄阳、樊城实现水陆转运。两岸十多座码头货物堆积如山,虽种类繁多不可胜计。汉水码头的繁荣,带来了码头工人队伍的发展与壮大。他们人拉肩扛,出卖苦力,生活艰辛,饱受欺凌,是中国近代资本主义的见证者和参与者。汉水码头工人为中国近代工业发展所作的贡献功不可没。 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对汉水近代工业的发展有过宏愿。他在《建国方略》中写道:“自襄阳以上,皆为山国;其下以至沙洋,则为广大开豁之谷地;由沙洋以降,则流往湖北沼地之间,以达于江。”他设想“在襄阳上游设水闸。此一方面可以利用水力,一方面又使巨船可以通航于现在惟通小舟之处也。”新中国现代工业的发展,将孙中山先生的宏伟蓝图变成了现实。随着丹江口水库、安康水库、石泉水库等汉江干流及其支流上许多大中小水利工程的兴建,实现了汉江的梯级开发,也有力地促进了汉水两岸现代工业的发展。 汉水流域地处中国腹地,黄河、长江两条大河文明交汇于此,东西南北中文化形态五方杂处,各类文化在这里兼收并蓄、交流借鉴,充分表现了文化资源的多样性和融合性优。成为“黄色文明”中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闪烁着华夏文化的灿烂光辉。 汉水一路走来,从源头宁强,经郧县、襄阳,到汉水出口武汉。一路风光,一路富裕,历史名城与新兴城市并存,历史文化与现代文明同辉。汉水在流向大海的进程中,传承着“黄色文明”,也努力创造和繁荣着“蓝色文明”,乃汉水文化中一道独特的近代景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