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一看便知,这是《诗经》中的诗句,是《国风·周南·关雎》。这首诗写的是男子爱上一个姑娘,引起他深深的思慕,想用弹琴鼓瑟、敲钟击鼓去取得她的欢心。切莫小看这首诗。《关雎》是《风》之首,也是《诗经》三百篇的第一篇。孔子论《诗》,极赞《关雎》和《周南》、《召南》,曰:“《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论语·八佾》),意思是:《关雎》这首诗,快乐而不放荡,悲哀而不痛苦。又曰:“师挚之始,关雎之乱,洋洋乎盈耳哉”(《论语·泰伯》)。就是说从太师挚开始演奏,到演奏关雎之合唱结束,美妙动听的音乐充满了耳朵。 但是,你很难想象得到,为孔子所反复赞赏的《关雎》,却在地处神农架北麓、大巴山东端的鄂西北房县农村,发现了它的原生态。其原始、生动、鲜活的具体情况,袁野、袁源在《“房陵文化圈”采风》中有生动记录: “关关雎鸠往前走,在河之洲求配偶,窈窕淑女洗衣服,君子好逑往拢绣,姐儿见了低下头……”这是房县门古寺镇草池村60岁的民间歌师邓发顶唱的“姐儿歌”。邓发顶不仅会唱,还会采用古老的“姐儿歌”的曲调,用唢呐吹奏。门古寺镇高塘村民间歌师胡启龙也爱唱这首有《诗经·关雎》内容的民歌。 “……参差荇菜水中摆,左右流之想裙衩,窈窕淑女我爱你,寤寐求之姐儿来,琴瑟钏鼓度情怀。”秦口村张绍祥唱丧鼓歌也有一首唱《诗经》的:“走进山门往里走,叫我唱歌我也有,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一家养女百家求,求到手了才罢休。” “关关雎鸠(哎)一双鞋(哟),在河之洲送(哦)起来(咿哟),窈窕淑女(哟)难为你(耶),君子好逑大不该,(我)年年难为姐(哟)做鞋(咿哟)。”房县文化馆退休干部杨才德说,这是1981年他在搜集整理房县传统民歌时,在九道乡发现农民杨家管所唱的《诗经·关雎》民歌《年年难为姐做鞋》。 “关关雎鸠声闻天,在河之洲又团圆;窈窕淑女你请坐,君子好逑万万年。”地处房县山区九道乡78岁的老歌师冉启春在接受民歌专家采风时,唱了这首本地传唱的《诗经》民歌。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这首爱情诗歌,至今仍在房县以多个版本口头传唱着,古老的《诗经》仍以顽强的生命力“活”在民间 。 在这里,我们不仅“看”而且“听”看到了《诗经》的原生态,即成“经”之前的《诗》。原来经典并不神秘,也并非高不可攀,它生于民间,源于生活,以口头传唱的形式,流行存在于人民群众之中。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集。《诗经》产生的时间,大约在周朝初期到春秋中叶,即公元前十一世纪到公元前六世纪这五百多年间。当时人们称它为《诗》,或者从诗篇的大概数字,称它为“《诗》三百”。到了战国时代,成为儒家的“六经”之一。西汉时,“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称《诗》为“经”,有着典范著作的意思。 《诗经》之风、雅、颂,是根据音乐及地区的不同而划分的。“风”是指分封在各地的诸侯国国家的带有地方色彩的音乐,十五“国风”就是十五个地方的土风歌谣。《左传·成公九年》范文子说:“乐操土风,不忘旧也。”正好说明了风的含义。“风”中的民歌充满了真挚、纯洁、浓郁、丰富的感情色彩。曲式结构(分节歌、主副歌、换头等十余种)变化多,表演形式(独唱、对唱、帮腔等)新颖,是《诗经》中的精华,具有较高的思想性和艺术性,如《关雎》、《伐檀》等作品。“风”共160篇,包括15国的民歌,这些民歌流传的地域相当广阔,除“周南”、“召南”在江汉汝水一带外,其余十三“国风”都在黄河流域,即东到山东,西至陕西,南到江汉流域,北到河北、山西一带,包括现在的陕西、山西、山东、河北、河南、安徽和湖北北部、四川的东部。 《关雎》是《周南》中的一首,而《周南》是《国风》的一部分。“周南”产生于江汉一带,从字面上理解“江”是长江,“汉”是汉水,而房县恰在长江之北、汉水之南的江汉之间。所以,房县是《诗经·国风·周南》的发源地之一,是没有疑问的。进而言之,“江汉”确指哪里?当代著名学者钱穆(1895~1990)先生研究结果表明,“江汉”系指汉水。他指出,余观《诗》与《楚辞》于“江汉”、“江湘”每每连举,此多不得专指长江言。如“江汉浮浮”、“江汉之浒”以及“滔滔江汉,南国之纪”,大率指汉不指江(钱穆《古史地理论丛》)。这个结论说明,房县乃至整个渝东、陕南、鄂西北都是《诗经》的发源地之一。 《诗经》产生已有两千多年时间,为何至今仍在房县民间口头传唱?一个原因是《诗经》各篇都是可以合乐歌唱的。另一个原因是,房县是《诗经》的作者、也是《诗经》中的被歌颂者之一的周朝太师尹吉甫的故里。 尹吉甫,姓兮, 名甲, 也称“兮伯吉父” 。甫,本作“父” ,尹为官名。周宣王中兴时,曾率师北伐猃狁至太原。《诗·小雅·六月》及他的遗物“兮甲盘” 都记述此事。相传吉甫作有《诗·大雅·崧高》、《烝民》、《韩奕》、《江汉》等篇, 以赞美宣王。《诗经·大雅》中有题为《崧高》和《烝民》的两首诗,诗末章都有“吉甫作诵” 一句表明作者名叫尹吉甫。《诗经》三百篇中可见诗人自言姓名的, 仅此两篇。 据清同治版《房县志》载:“房县,古称房陵”、“尹公庙,城西南六里,祀周尹吉甫……”、 “《广舆记》所谓吉甫为房陵人,是也。及闻城东有祠墓”。房县文物馆现存有“周太师尹吉甫之墓”石碑。袁野、袁源在《“房陵文化圈”采风》中记载,在据说为尹吉甫老屋的万峪乡,75岁的尹维鹏老人能熟背尹吉甫下传的56代家谱的辈分,也会唱当地传唱的《关雎》民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