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导航:首页 >> 新闻中心 >> 信息中心 >> 正文
深山红烛耀吴华忠
信息来源:十堰网 发布时间:2019年5月29日10:53 文章编辑:袁野

    十堰网5月29日讯(朱本双)一所学校,16名学生,距离学校最远的有5公里,最小的孩子只有5岁,其中有7名留守儿童,3个年级组成一个“家”。

    “连绵的青山百里长呀,巍巍耸起像屏障呀喂。青青的山岭穿云霄呀,白云片片天苍苍呀喂……”优美婉转的旋律萦绕在耳边,车行驶在蜿蜒的盘山公路上。前往湖北省竹山县宝丰镇水田坪村马场教学点,上山的路并不轻松,到了公路尽头,云雾深处传来一阵阵孩子们的读书声,由远及近,由小到大。“到了!好远!”马场教学点,比想象的要远。吴华忠,这位66岁的普通乡村教师,在这里一呆就是44年。

毛遂自荐,要当一名乡村教师

    马场教学点位于竹山县宝丰镇西北方向,海拔1200多米,距离中心集镇25公里。由于地处偏僻,大部分村民都已外迁,目前只有300余村民居住。学校现有16名学生,共分3个班,学前班11人、一年级3人、二年级2人,其中有7名留守儿童。为了和中心小学保持信息畅通,吴老师在教室门外钉了一颗钉子,挂一个塑料兜儿,把手机防在里面。他说,这样才有稳定的信号。

    提起执教生涯,吴老师一脸自豪。1975年,21岁的他是小山村里惟一的“秀才”。当时村上调来的一些老师接二连三的都走了,没有谁愿意留在这偏僻的山村执教。“孩子失学了怎么办?”考虑再三,他毛遂自荐要当一名乡村教师。那时是大集体,他教书每月工资仅为5元,补贴点工分而已。虽然后来工资不断上涨到13.5元、30元、45元……他放弃了许多次招工、参军、外出务工以及调出深山的机会,坚守耕耘山村课堂。后来,他通过考试转为公办教师,有了教师资格证,他的几位山外同事约他“雁南飞”,都被他婉言谢绝。虽然家人、朋友不理解他的做法,但吴老师依然坚守在马场教学点。

    当时,马场教学点不通车、不通水、不通电,学校的硬件设施就是两间教室、一间办公室、一间厨房、一间教师宿舍,并且全是土墙房。白天上课老鼠在教室里蹿来蹿去,每到下雨天气,屋外下大雨,屋内下小雨,学生上课只能在漏雨的教室里搬来挪去。

    吴老师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他省吃俭用攒钱,想方设法筹钱,买来水泥、沙子、石灰、瓦片等,用了一个半月,才把房子检修好,还把墙体粉刷一新,修理课桌椅子、办公设备。那时他每月工资才10多元。

    吴老师在他的教学札记中这样写到:“做教师发不了‘钱财’,但培养出了‘人才’。他教过的学生中,有教师、有医生、有公务员、有军人……当看到自己的学生成为国家栋梁,当读着学生那一封封充满感激的来信,看着一张张寄托祝福的贺卡时……你不觉得教师是世界上最幸福、最富有的人吗?”

深爱孩子,送走一批又一批学生

    吴老师教过一位名叫邵海的学生,孩子的父亲邵伟曾噙着眼泪告诉吴老师:“我一字不识,长年累月在田里地里滚爬,可连一家人的口都糊不饱,总是受穷。没有文化的苦头我们这辈子算是吃够了,我虽然穷,但借钱我也要让我的孩子读书!”吴老师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家长把孩子送到学校交给自己,就把一切希望都寄托在自己的身上,他深知在这里当老师的责任。于是他早已下定决心,这里条件再艰苦,也要留下来。44年来,他坚守在这里。因为他心里还有一群活泼可爱的孩子。

    学生吴某的妈妈离婚出走了,是一个没人照顾的孩子,由于缺乏家庭教育,他沾染了许多不良习气。特别是刚进校时,经常在上学路上摘别人的果子吃,糟蹋农民的庄稼。吴老师没有嫌弃他,为使他进步,吴老师经常在学习上鼓励他,辅导他,让他树立信心,安心学习,取得好成绩。生活上细心关照,他慢慢地一点一点地克服了不良习惯,最后成了一名品学兼优的学生。

    有一次,宝丰镇施洋小学组织全校73名教师到马场教学点体验生活,吴华忠老师深情地说:“山里的农民最朴实,山里的孩子最可爱,我一定在这里工作到退休。”难怪吴华忠老师在教室门上粘贴着自己书写的“一根教鞭无穷乐,两袖清风夕阳红”的对联呢!

    马场教学点有7名留守儿童离学校较远,中午吴老师就把他们接到家里吃饭。这些年,既当老师,又当校长;既当炊事员,又当保育员。如今虽然年岁大了、身体多病,但他从没耽误过孩子们一节课。

    2013年10月,吴老师到龄退休,办理了退休手续。退休之后,他主动申请继续留任,以代课老师的身份依旧在马场教学点任教。说到退而不休,说到坚守在马场教学点继续任教的理由,吴华忠老师朴实地认为,有一份光就应该发一份热,况且这份热是马场老百姓确实需要的。有老师任教,孩子们就可以安心在本村上学,家长们觉得有保障,就不用离开这个村庄。

   吴老师退休之后再去任教,会增加1000元左右的工资,但这个工资对他生活的改变是起不到大的作用的。但是他为了心中的一种坚守,为了乡亲们的托付,为了村庄的希望,他义无反顾地走上了讲台。

    吴老师不改初衷,退休不退岗,默默耕耘在深山。别看学校只有16名学生,可复式班教学任务极为繁重:每学期要备十多门课的教案;上完一年级的课,接着上二年级的课……讲完语文,又讲数学,忙家访、写家访日记……样样都不能马虎。

    3个年级16个孩子同时上课,他把黑板分成了三部分,中间写二年级的生词,左边是一年级的生字,右边的黑板空着给不同年级上课进行板书。一个备用的小黑板上画的是拼音格子。上课了,吴华忠布置一年级的孩子复习学过的生字组词;二年级的孩子读书,找出相关词语;学前班的孩子做认识拼音游戏。二年级的朗读一结束,一年级的学生也在黑板上组好词回到座位……这是吴华忠多级复式教学中创造的一种教学方法,他总结叫“多级合作,以高导低。”有时是同年级的优困组合,有时是不同年级的高低组合。

    学校没有体育设施,吴老师就发挥传统体育、游戏优势,拔河、踢毽子、打陀螺、滚铁环、掰手腕、老鹰捉小鸡、猫捉老鼠……安全工作是头等大事。雨天,吴华忠护送孩子过河,河水涨了,就一个个地背过去。他在马场教学点的44年里,学校没有发生一起安全事故。

    学校四周都是大山,可山里人对文化科学知识的渴望是迫切的。吴老师明白,家长把孩子交给自己,就把一切希望都寄托在自己的身上。他深知在这里当老师的责任。44年来,只有他还坚守在这里。去年教师节前夕,吴老师再次收到孩子们亲手创作的《我的爷爷——吴老师》等十多张简笔画。他很感动。

    吴老师深爱着山里的孩子,娃娃们灿烂的笑容成为他心中最美的风景。他教态亲切和蔼,被村民们称作“阳光老教师”。44年来,吴老师送走了一批又一批学生,始终坚守着这个高山之巅的幸福学堂。

乐在心里,看到学生走出大山

    2015年,马场教学点拆旧建新,建成了新校舍,教室里配备了“班班通”。校园内花香四溢,菜园里种植的蔬菜品种多样化。吴老师虚心学习新的教学手段,很快掌握了“班班通”的使用。

    “吴老师教过我家人老三代,他工作不仅热心,而且很有爱心。我的小孙子只有5岁多,每次放学回家,总是不停地夸奖吴老师好。”幼儿班黄凤翔的爷爷黄刚满脸感激。

    现在的学生们都亲切地称他为 “吴爷爷”。一声声“吴爷爷”,道出了孩子们和吴老师之间亲密无间的师生情。

    “我在村子里教书教了这么多年,孩子们的业余文化生活太贫乏了,社会知识太少了。”作为老师,吴老师最为担心的就是孩子们的未来,“希望大山的孩子们能够好好学习,用知识改变家庭的命运。”

    2018年12月,上海多方教育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詹婧在网上看到吴华忠老师的事迹后,为吴华忠老师的“红烛精神”、“不老松精神”深深感动,思考着想为师生做点什么。通过多方联系,为马场教学点师生“量身定做”了17套过冬衣服,为师生捐赠一些文体用品等爱心物质。

   “吴老师‘退而不休’,默默无闻地耕耘在三尺讲台上,坚守深山,培育新苗,是一位爱岗敬业的好老师,他是全镇400多名教师学习的师德楷模。”宝丰镇中心学校校长张赐东敬佩地说。

  “我的微信昵称是‘勿忘初心’,我最幸福的事情就是教书育人,就是看到学生走出大山。44年来,学生就是我无穷的动力,教过了很多学生,其中一些走出了这个偏远的农村小山村,有公务员、有教师、有医生、有军人……每年春节,我总会收到孩子们的祝福。”吴老师幸福满满。

关于我们 联系方式 免责条款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网络实名:十堰新闻网 十堰新闻 域名网址:www.syxw.net
投稿邮箱:E_mail:syxw668@126.com 或 E_mail:syxw668@yahoo.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