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堰网11月29日讯(李耀武 肖玉生):提升法治惠民生效果,竹溪县创设“数字解码”法,让群众在有创意、有温度的法治建设中获得幸福感、归属感,不断优化法治建设工作。
“十个十”。2018年开始,在全县范围开展“百之最”活动,即十位“最具魅力的普法达人”、十个“最具风采的社会组织”、十个“最具韵味的文化阵地”、十个“最具人气的公众微信”、十个“最具活力的基层治理”、十个“最为优秀的实践案例”、十场“最为炫目的文艺演出”、十个“最为鲜活的主题活动”、十件“最为生动的光影作品”、十幅“最为雅致的法治书画”。到目前为止,全县已成立法治类社会组织8个,建立特色性法治文化阵地、场馆13个,举行举行相关活动100余场次,参与群众5余万人次。2020年将对“百之最”进行最终评选。
“一一五五”。积极探索社会组织参与区域法治社会建设,构建“一一五五”管理模式。第一个“一”,是一个平台,即全国首个“区域法治社会建设实验基地”,通过资源整合,使8家社会组织优势互补、抱团发力。第二个“一”,是一个抓手,通过加强功能化建设、标准化运行,激发社会组织参与法治社会建设热情。两个“五”,是社会组织通过法治宣传教育、依法治理、公共法律服务、化解矛盾、修复失衡心理“五大举措”参与法治社会建设,努力实现社会民众法治信仰树立、社会组织形成力量、社会共享法治成果、社会稳定安宁、社会心理健康的“五大目标”。
“一二三四五”。积极探索实践“一二三四五”普法模式。构建“一个格局”,即“党委政府引导、人大政协监督、部门齐抓共管、社会全面参与”大普法格局;融合“两类媒体”,即传统媒体和新型媒体,丰富普法宣传载体形式;弘扬“三种文化”,即众文化、和文化、法文化,构筑法治文化特色高地;扭住“四个关键”,即关键少数、关键人群、关键时期、关键变数,突出重点对象学法用法;开展“五项活动”,即法治惠民镇村行,法润溪城,“一月一节、一镇一品、一村一韵”,区域法治社会建设,“德法涵养文明、共建和谐环境”5项主题活动,提升普法宣传质量成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