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江口市六里坪镇孙家湾小学 程斌
十堰网10月30日讯:平淡的生活,见证着祖国的巨变,源于投稿,先慢慢说来。
说真的,与新闻写作结缘于上师范时在《郧阳报》(现《十堰日报》发了个豆腐块而收到了3元稿费,正是这相当于3天生活费的稿酬激发了我采写新闻的热情。1995年参加工作后,在繁忙充实的工作之余,我喜欢舞文弄墨,利用业余时间写点东西,向报社投稿。要给报刊媒体投稿只有通过邮递的方式。当时,家乡的农村信息产业不发达,老百姓想与身在异乡的亲朋好友交流,方法无非是依赖信件和拍电报,后来逐渐有了座机电话,再后来有了大砖头“手机”。那时,谁家有啥事都得通过邮局寄信的方式联系,来回需要半月二十天才能“互通有无”。有急事想早点与对方取得联系也只能是拍份电报,但也得两三天。多少年来,家乡都是通过这种“桥梁”互相取得联系。那时的报刊对新闻稿件时效性要求不是很强,见报率还算可以。勤能补拙,那几年,被《中国少年报》、《农村孩子报》、《十堰日报》评为优秀通讯员。当时为了节约邮费,我一般把稿件攒够7张,并在太阳下晒晒以免超重来节约邮资。就我个人来说,写稿子把自己最满意最简短的稿件发给编辑。往往为了一篇百字简讯,我思忖再三将腹稿打好,再从此文的布局谋篇,遣词造句,标题制作都改了又改,修了又修,尽量没有废话。稿子改好后,不忘署上我详细通信地址、姓名、单位电话(主要原因是为了联系方便,报社有电话,编辑可以打过来)——更重要的原因是为了节约邮资。
虽然90年代,座机电话逐渐普及,报社、中心学校(当时的教管会)均设有传真机。但我在乡村小学,学校有一部电话已经很不错了,作用是接电话为主。通过寄信发稿一般情况下,须3到6天左右才能送到编辑手中,这种方式对时效性较强的稿件就大打折扣了。但那时报刊杂志有稿费,虽然微薄,但却鼓励人。2000年,我从山区学校调到汉十公路边的蒿口小学,那时学校只有校长办公室里有一台老式电视机一样的电脑,学校金贵的很,真正投入使用的很少。那时我还不会开机关机,更别说打字了。
2004年,我调入六里坪镇孙家湾村小学。孙家湾村是有着数百年文化积淀古老村庄,也是湖北省十堰市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最大的移民村。当时学校有20多台被淘汰安置在电教室的电视机似的老式电脑,虽然不能上网,但对于一个有300余名学生20余名教师的乡村学校,我们能有幸接触电脑,并学会开机关机和word排版。电脑连接打印机是稍后几年的事了。那时有通讯稿可以直接打印,想打几份打几份,省却了向不同媒体邮寄同一篇稿件重复抄写的麻烦。学校2006年接上了网线,正是那一年我才会注册QQ,还玩不转。2008年正赶上市教育局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孙家湾外迁工作组进驻我校,在丹江教育局驻村工作组的帮助下学会上网通过QQ邮箱发稿,学会十堰教育信息网、丹江教育信息网等网络媒体注册发稿。在那时的QQ很有趣,可以聊天,收菜,QQ游戏,接收QQ音乐场景。但当时我上QQ就是为了发稿件为目的。
之后是在驻村内安工作组丹江口市教育局工会主席谢志山、教育技术装备站副肖站长等同志的指导帮助交流下,让我学会了编辑照片,熟练掌握了网站发稿的要求。因为宣传需要,不忽视论坛、社区的网络力量,需要把移民工作动态及时报道出去,创设良好的舆论氛围,我在水都论坛、秦楚论坛、爱十堰社区、东湖社区注册并发帖,引起网友们对移民小学的关注。通过网络交流互动,与水都论坛网友共同组织了“心系移民子弟爱与健康同行”公益活动,与十堰广电局、十堰叮当少儿电视艺术团共同发起的 “城乡互动.情系移民”公益活动,反响良好。
2010年底,孙家湾村373户1520移民先后外迁千里之外的武汉东西湖和荆州江陵县,剩余1400多名村民也在当年年初集中安置在离现学校三公里外的移民安置点,丹江口市教育局孙家湾内安工作组进驻我校。随着工程进展的需要,孙家湾小学周边原有的住户已全部搬离,移民房屋撤除,水、电、交通等设施也被阻断,曾经喧闹的校园骤然间变成了—所名符其实的“孤岛学校”。在建的新学校尚未完工,加之学校即将搬迁的原因,校园内除了丹江口市教育局“三万”工作队为师生们捐建的一套健身器材外,看不到、听不到,也感受不到一丝现代化学校的气息。移民内安工程的全面展开,周边的民居全部拆除,大规模土地整理,使这所学校成为了孤岛。学校正面临欲火涅槃前的阵痛,交通阻断,停电、断水是常有的事。走进校园,仿佛穿越“时空隧道”,走回到上个世纪八十年代的农村学校。由于常断电,上下课只能靠老师们的哨音;由于常断电,学校所有的需要用电的办公设备全部束之高阁(由于学校面临搬迁,电子白板等现代化教学设备延缓安装);由于常断电,上级通过网络传送的政策文件和工作安排学校不能及时获取;由于常断电,这座孤零的孤堡学校生活用水只能靠教师从数百米外的水井肩挑手提井水。由于即将整体搬迁,校园荒芜,破败不堪,杂草丛生,满目苍凉……过半村民外迁后,师生锐减,学校有学前班、一至五年级共6个班54名学生和7名教师。移民安置点远离学校,移民旧房拆除及土地治理建设,致使学生路途安全隐患大增,为保障中小学生的安全,降低学生路途危险系数,中午所有的学生在校午餐。在师资十分紧张的情况下,学校抽出一名教师为师生做饭,解决54名孩子的午餐。每逢下雨等恶劣天气,我们轮流护送孩子过施工区回家。在这种艰难条件下,为了不辱为人师表的神圣使命,为了不愧对移民子弟,为一江清水润北方,我们克服着“三无”(无电无自来水无互联网)带来的种种不便,以惊人的意志和高度的责任心在“孤堡”上甘于寂寞,默默奉献,兢兢业业,无怨无悔。
孙家湾小学的命运和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紧紧相连。老学校位于南水北调中线二期工程的淹没区,孤零零地矗立在六里坪镇孙家湾村的一片废墟中。当时的学校正面临欲火涅槃前的阵痛。投资255万元的孙家湾小学迁复建项目在2011年12月30日开工,2012年暑期竣工,秋季正式投入使用,孙家湾小学整体搬迁到移民点旁。2013年秋,因工作调动,我调到六里坪镇小学,真正进一步接触到电脑,接触到信息化给我带来的便捷。我学会计算机应用技术,练熟搜狗输入法,通过QQ邮箱发稿,通过QQ在线与编辑交流。因为编辑采用稿件少去了电脑录入的环节,不仅编辑省时省力,而且时效性较强的稿件第二天就可见报。特别是网络发稿很快,发往人民网的稿件,最快10分钟就能在百度中收索到。从基层通讯员写稿的变迁,见证了社会发展与科技进步。网络通讯的发展使通讯员发稿“驶”上“快车道”,多年来,我获得丹江口市教育宣传先进个人等荣誉。
教学上,我也学会制作课件,学会运用农村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调入镇小学让我迎来了数字化教育资源,感觉到信息化教学在语文教学中起的作用是很大的,产生了一种前所未有的深刻的感触,身临其境的感受到信息化教学是一种较为理想的现代化教学手段。它具有人机交互的优越性,以及存贮信息量大、画面丰富等特点。到镇小学后,从一年级跟班走到现在,借鉴吸收选择数字化教育资源,将图文、声音和视频并用,借助动画、视频等形式组合的形式,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信息化教学让课堂氛围更有趣,学生学的更有兴趣。一年级语文教学时,运用信息化识字教学,我利用动画教学笔画,分析结构,运笔示范,把比较抽象的起笔、行笔、收笔等过程直接地展现在学生眼前,他们的注意力就会集中,思维就会活跃,记忆也就深刻。教学优化了,他们的心理要求得到满足,求知欲也就大大激发出来,诱发学趣,易于掌握笔画、结构等特点,便于记忆募仿。由难到易,使学生正确识字书写。例:教学形象字“纸”字时,音频配合动画强调“纸”下边怎么写字的提示,善意提示“纸”下边有“点”不好写字,所以“纸”下边没“点”。在教学一些笔顺比较不好写的字时,可以用电脑展示这个字的写法,让学生一笔一笔地跟着写,这样更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前不久《咏柳》一文,我通过动画展示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让学生在幻灯片和动画展示中早春的垂柳以及柳树化身的美人之妙,让妙不可言的美景通过视频展示,收到事半功倍之效果。从一年级到三年级,因为正确运用信息化教学,我班语文成绩在全镇一直遥遥领先。
运用信息化不能依赖并有创新,要有自己的东西才行。记得2014年秋,带着重在参与观摩学习虚心取经的心态,我第一次参加了丹江口市第四届青年教师教学初赛。那次活动与带有作秀和表演成分的“公开课”、“观摩课”截然不同,是原滋原味的民间生态课。活动采取现场抽签脱离网络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教学设计、课堂教学、教学反思的形式,与以往公开课、示范课、优质课以大量的时间来准备完成不同,避免了“作秀”“表演”成分。通过参与活动,我明白了主办方的用意:脱离信息化自主创新,才能真实的检阅教师教学水平和业务素质,以素面朝天的自然一面展示给大家,自然的暴露出信息化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就讲课而言,我最大感触是:我有网络依赖性。虽然在参赛前我一直暗暗给自己打气:活动重在参与,珍惜难得的学习观摩取经体验的机会。活动中发现自己制作电子教案、课件离开网络后,就会不自觉的焦虑起来,烦躁、抑郁、不安、自卑等症状出现。在课堂展示中,没有“课件”我感到自己好像高龄老人走路时失去了拐杖。2013年从孙家湾移民小学调到六里坪镇小学,在孙家湾外迁和内安移民时,学校是一座孤岛,缺水、断电、无网络,那时的教学基本上是一块黑板一支笔一节课讲到底的模式。调到镇小学后,接触了电子白板,教室里也有网络了。同事们上课都用课件。我看一个好的多媒体课件不仅能有声、有色的把授课内容形象直观地表述出来,而且能达到最佳学效果,便也试着借鉴同事、网络上的课件稍加修改运用于自己日常教学中。那次教学竞赛,要求在“脱网”状态下进行,对于平常都是借鉴网络,基本没有自己单独制作课件经历的我,失去网络这个拐杖,参赛过程中确实紧张,脑袋都大了。我想:平时要是经常自己制作课件,熟悉音画插入,把课件这个“拐杖”做好,起码自己上课有底气,有信心。我相信“勤能补拙”,活动回去后,我感慨:若将以自己的“勤”补自己的“拙”,做到熟能生巧,以自己的爱心、细心、责任心、虚心求教的学习心践行信息化工作中,把借鉴网络与自己创新相结合,那是工作的需要,也是更好运用信息化的需求。
祖国巨变,我身边小事最能见证。伟大呀,我的祖国,我为您骄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