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郧阳有个钟鼓楼,半截子插在云里头。”这是郧阳府城老百姓引以自豪的民谣。
郧阳府城的钟鼓楼,一直是明清以来府城的地标性建筑。它横跨南北大街,高矗城中偏东方,俯瞰全城东西南北。其下方是高一丈四尺的梯形台基,下有拱形门洞贯通东西大街。台基南北长六丈七尺,东西宽四丈五尺。台基之上,有二十八根三丈多高、合抱粗的大柱子撑起两层歇山式四坡飞檐重楼。东西临大街为正面,上下都是朱漆雕花隔扇门。南边是数十级带护栏的石台阶供人上下,也是钟鼓楼唯一的大门。石门槛近尺把高,厚重的朱漆大门如城门般厚重坚牢。其上飞檐斗拱,檐角所悬风铃铁马,每遇大风则叮当有声。屋顶钉头嶙嶙,屋脊上砖雕的花卉砖之上,人物、瑞兽、宝瓶等错落有致。晴天丽日,钟鼓楼秀出天半,屋脊两端卷起的龙尾与八条高耸的飞檐似与蓝天白云嬉戏;风雨之际,斜风细雨时时湮没飞檐屋脊……钟鼓楼那高俊,那壮观,不由人不引以自豪!
传说清康熙年间,郧阳有位举子进京赶考,在客栈认识了西安、四川的两位。三人皆盛赞家乡,西安那位自豪地说“西安有个大雁塔,离天只有一丈八。”四川那位说“四川有座峨眉山,离天只有三尺三。”郧阳这位说:“不高不高,我们‘郧阳有个钟鼓楼,半截子插在云里头’!”那二位都说瞎吹。放榜之后三人都中进士。便相约到郧阳一探究竟。
三人翻秦岭,走褒斜道到汉江边,乘船到了郧阳府。西河码头那高大的驳岸,西城门雄视汉江的城门楼,都使二人惊叹。进了西城门远远望见钟鼓楼,二人连连搓手说“高,真高!”及至到了钟鼓楼下,看着骑高头大马的人从鼓楼洞穿过,西安那位就说“真比哦们西安钟鼓楼高哩。”四川那位仰头看楼顶时,头上帽子就掉了……
钟鼓楼是郧阳文化中心
如果说郧阳府西大街是商业中心,那么钟鼓楼就是郧阳的文化中心。明清时期,四省八府官员到郧阳抚台衙门开会,都被邀上钟鼓楼欣赏府城繁华;民国时期,鼓楼西边三十步的城隍庙被改建为中山纪念堂,只保留了飞檐重楼的门楼与巍峨的钟鼓楼相匹配呼应。民国初年,国民党襄郧镇守使张联升派孙建平率三团驻守郧阳。因三团维护地方治安有功,郧阳士绅献“三边保障”大匾,就悬挂在钟鼓楼上。而郧阳六县每年孙中山诞辰或忌日,都在城隍庙内的中山纪念堂内召开大会,或六县学子在此举行演讲比赛。各县代表也都登临钟鼓楼领略府城风光。
建国后,钟鼓楼设为郧县图书馆,馆藏郧阳府古今图书数万册。清末秀才举人、民国失权官宦、在读的中学、师范、小学学生及街市上有读书瘾的人,几乎日日来此借书读书、浏览杂志。那时机构简略,没有博物馆之设,郧阳的文物也存放这里。如元代印行纸币的铜版“交子”是全国唯一的珍贵文物(后来在沈阳故宫又发现一块),都存放这里。而郧县或郧阳地区举行大的文化纪念、展览活动,赵国章、王鹏等老一代书画家、摄影家都是在钟鼓楼二楼写写画画,粘贴展板。一旦有大的政治运动,大型展览也安排在此举办,如抗美援朝、镇压反革命、计划生育、阶级斗争教育、建国十周年、文化革命抄家成果展等等。这时候就不单是文化人群聚集于此了,全城老老少少,四乡的农民都涌来观看,观众络绎如云,钟鼓楼上下人头攒动……
钟鼓楼人流如此集中 ,下面的鼓楼洞自然也热闹,豫剧团在此挂粉牌预告当晚戏剧,电影院紧挨着剧团的粉牌日日粘贴电影海报,气象站又挂一粉牌日日预报天气。路过的淘气小学生则把“气象预报”涂改为“猜想预报”,把剧团粉牌上的“穆桂英挂帅”擦成“白土英挂师”……至于政府通告、法院枪毙人的布告、“天皇皇,地荒荒,我家有个夜哭郎,过路君子念一遍,一觉睡到大天亮”乃至民间治花柳病的小广告类,也都在此粘贴……钟鼓楼成为全城的信息发布中心,也是全城政治生活、文化生活的脉搏。
钟鼓楼下,城隍庙前有一大场子,建有郧阳府最大的“品”字形戏楼,飞檐画栋,三面是封神、三国故事的精美木雕。那时府城的街道并不宽敞,东西大街涌涌人流不允许你逗留,只能是直走直过。只有这儿,城隍庙门楼前大石狮子下有场地,连接着戏楼前的小广场和新街街口,所以这里成为全城最宽敞,最热闹的场所。卖糖陀螺的,卖剁鱼的,卖时鲜小菜的,钉碗焗缸的,河南卖布耍猴的,山东人走江湖卖艺的,汉阳人熔化铁汁补锅的,江西人担挑卖瓷器的,西藏人跑来卖藏药的,……直把这儿闹得沸反盈天!而逢年过节,三五人在此叼甘蔗,或翻腕扎,或转身劈,或踮起一只脚在脚背上劈刺,引得数十人围观喝彩;而花灯过来,龙、凤、狮子、高跷、彩船都在此竞技,这里更是人头攒动,东西南三条街道为之堵塞……
钟鼓楼、城隍庙、古戏楼呈品字形矗立这里,相映成辉,气派宏大,昭示着郧阳深湛的明清文化和高度繁华。
夏季的鼓楼洞凉风习习,过往行人都会在这儿放慢脚步。而附近的居民也会常来乘凉。所以有人问到哪儿,答者会说“鼓楼嗲”。其实这“嗲”是“底下”两字的合音,成为郧阳城独特的方音。
钟鼓楼的始建
鼓楼始建于明代弘治十三年(1500),距今已是517年。那时郧阳府设置才25年,仍有不听安置的流民不时骚扰,郧境还没完全安靖。时任郧阳巡抚的陈清,清醒地认识到郧阳府城作为四省八府安置流民的首府之地,安全是第一位的。于是到任三日,便组织军民加固城墙,增修瓮城,完备巡更守护制度。其后又召集当地府、县官员,提出应当在城中建一瞭望守更的谯楼,以备不测。但地方官汇报说,他们也知道谯楼的重要性,但要在闹市区建谯楼,必然要拆除大批民房,这是极难之事。陈清思维与众不同,他说,老百姓之所以安土重迁,就是因为迁移之处大不如原居地,假若迁居地类似于原居地,搬迁户就一定会欣然前往。并且下令地方官选取最佳地段为拆迁户建房。拆迁顺利完成后,陈清调动各方力量,迅速建起了高四丈八尺的谯楼,楼内东置巨钟,西设大鼓,四时报时,火患匪情则报警。谯楼之建大大方便了府城人的生活,士民感其德政,请他写文章刻石以记功德。陈清欣然写下《新建郧阳府谯楼记》。次年八月,陈清升职离郧。
九十年后的万历十八年(1590),郧阳巡抚裴应章组织编撰的《郧台志》收录了陈清这篇文章。
钟鼓楼的复建
可惜,这座泽被郧阳府城的钟鼓楼,却在六年后的正德元年(1506)毁于一场大火!好在方正条石砌筑,中间夯土筑实的台基犹存。
正德六年(1511)右副都御史刘琬任郧阳巡抚。此时郧阳抚境不安宁,西部有四川义军蓝廷瑞、鄢本恕骚扰,北有明中期农民起义领袖刘七(刘宸)率兵进犯。刘琬会同兵部尚书、四川巡抚、陕西巡抚、湖广巡抚有条不紊地组织布防,终于平复动乱,使郧阳巡抚辖境趋于安宁。《明史》评价刘琬“抚恤有方,三边安堵”。
刘琬就倡议复建府城谯楼,并更名“镇郧楼”。但此时郧阳因为局部战争,财力不如弘治年,故刘琬正德七年(1512)离郧时,镇郧楼并未建起。当年继任的巡抚张淳大力支持营建事宜。但正德八年(1513)张淳的重点还是奉命进剿四川义军。到当年十二月底,张淳又奉调河北保定,镇郧楼工程又由继任巡抚王宪接续下来。王宪在奉旨赴陕西汉中安抚流民,检查防务的百忙之中,仍责成郧阳知府王震抓紧镇郧楼工程的施建。终于在正德九年(1514)复建成功了镇郧楼。王宪也在十一月十九日奉调离郧,抚治山西大同。
自那时至1969年郧阳府城被丹江口库水淹没,钟鼓楼屹立455年(1514——1969)。
镇郧楼竣工之后,知府王震派人请正德三年状元、南京礼部侍郎吕柟写《镇郧楼记》。吕柟在这篇文章中按例规说明楼之规模,参与官员外,笔锋一转,否定了“镇郧”之说!他说,郧阳四周有可依凭的天险,也有忠于职守的官员,但同样被敌人攻破。治郧,要靠纲纪、忠信、理俗、编甲,不然,楼高百尺,有什么用呢?最后,状元吕柟很巧妙地借用镇郧楼之钟鼓,讲了孟子见梁惠王所讲的与民同乐,礼乐治国的道理,要做到使老百姓“闻王钟鼓之声,管乐之音,举欣欣然有喜色而相告曰:‘吾王庶几无疾病欤,何以能鼓乐也?’”
吕柟的意思是钟鼓楼的钟鼓之声应当是和平生活的乐音,而不是灾乱与战争的报警信号。郧阳府的官员收到这篇文章,甚为叹服,刻制为碑。清同治五年《郧县志》也收录了这篇明代前贤的至理名文。
钟鼓楼的大钟
1969年10月2日,丹江口水库的大水漫过郧阳府城,人们在不舍和慌乱中撤离到城北还在建的新城,好多大家具还没来得及搬天已黑定,大家相约明天起早再去搬。但次日清晨大家一看,整个府城已是一片汪洋,唯有那高峻的钟鼓楼露出水面……
前此,府城的古建已拆掉一些,把砖瓦木料运往新城。但钟鼓楼太高,无法搭架子拆,所以它仍保留着原貌,巍然矗立于浩浩大水中,成为府城人对老城刻骨铭心的最后记忆。
好在当时的县政府把府城重要的的明清老碑及钟鼓楼的大钟拖到了新城,为今天的我们凭吊郧阳府的历史保留了极其宝贵的重要实物。
钟鼓楼大钟在建国后成为府城的火警信号。“东三西四南五北六”是府城男女老少人人皆知的约定救火信号。如果西边发生火灾,大钟就四下一个节奏地反复敲,各街的铁轱辘救火车便轰隆隆从石板长街向西街推去……
这钟在1958年大炼钢铁运动中逃过一劫。当时身高体壮的回民马某第一个提出要砸了它,送到小东门“八一炼铁厂”去炼铁。他找来东关油坊50斤重的大油锤,砸得声震四方,就是砸不破。声音惊动了西关搬运站的几个工人,他们也来甩起八磅锤狠命砸,但只是在钟下边砸掉了核桃大几坨……这钟声惊动了文化馆副馆长罗中流,他立即跑来制止。但那些工人谁听他的?他立即跑到县委,找到管工业的县委副书记王增范,痛陈大钟是历史文物,是郧阳府明代传到今天的宝贝,不能砸!王书记立即跟他跑到钟鼓楼上制止!
没有罗中流、王增范,这钟就会在大炼钢铁运动中毁灭!
这钟搬上新城后,就在东岭中段的文化馆院内栉风沐雨数十年。因为它重达两吨半,没有大型起吊机械搬不动。何况也没个安置的地方。2016年被郧阳博物馆收藏。
大钟高206厘米(含卧虎形吊环),底口直径162厘米。重量是“计铜铁五千斤。”最上面是16个篆字环绕一周:“皇图永固,帝道遐昌,佛日增辉,法轮常转。”其下分两排各铸八块文字,记录该大钟的铸造人、铸造时间及五百多人的名单。最下部是八卦的乾、坤、坎、离、震、艮、巽、兑图形环绕一周。
笔者细细研究钟上文字后,发现一个天大的怪事:这钟不是为郧阳钟鼓楼所铸,也不是为城市防务谯楼报警的钟,而是寺庙的钟。因为钟上铁铸的文字说这钟是“湖广郧阳府上津县清明寺第一代开山住持僧悟怜”等四代40位僧人发愿所铸;后面有上津县知县、儒学教谕等一应官员、退休官员及“诸山各寺住持僧”的名单。切切实实证明这是上津县的寺钟;其二,这鈡的铸造时间不是钟鼓楼始建的弘治十三年(1500),钟上铸造的是“皇运弘治六年(1493)岁次癸丑三月吉日造”,铸造人是“泾阳金火匠人陈福圆”弟兄三人。换一句话说,这大钟的铸造比郧阳修建钟鼓楼早七年。这些,可都是“铁证”啊!
但这重达五千斤的上津县清明寺大钟,确确实实就是郧阳钟鼓楼悬挂的大钟。笔者小学六年,始在钟鼓楼南巷的清真寺小学,继在附近的二完小读书,无数次上钟鼓楼,就看它悬挂在钟鼓楼大门东侧那高大厚重的钟架上。由于悬挂得高,墙角光线暗,其它的字看不清也不认识,但迎门光亮处那“计铜铁五千斤”的铸字却看得清清楚楚,记得牢牢靠靠。
至于这大钟是弘治十三年(1500)始建或正德九年(1514)复建时,郧阳巡抚从属县上津征调来的,还是上津县清明寺的僧人捐献的,笔者翻检了不少郧阳志书却考证不出。看来这钟的来历湮没在历史烟云中了(当然,若上津县有明代弘历年间的方志或许可考)。
不管这大钟的来路如何,它都是明代郧阳钟鼓楼的唯一重要遗物,是万分珍贵的历史文物。习近平同志说“将传统文化当做战略资源。”这是瞻嘱古今的明论,我们郧阳人应当珍视这一宝贵遗物。当然,更渴盼郧阳区将来能复建地标性巍峨钟鼓楼,将这五千斤古钟悬挂起来,逢年过节,或国之大庆,敲响这古钟,让它浑厚激越的钟声再次回荡在郧阳人的耳畔,心中,为我们的新生活奏响时代新声……
郧阳区一中 邢方贵
2017年七月流火酷暑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