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导航:首页 >> 新闻中心 >> 新闻中心 >> 正文
清明祭诵千古《诗经•蓼莪》哀哀诗祖尹吉甫涕泪流
信息来源:诗经文化网 发布时间:2017年4月4日9:28 文章编辑:原野
    十网4月4日讯:诗经文化网讯: “清明时节雨纷纷,祭诵诗经蓼莪篇,缅怀诗祖尹吉甫,哀哀父母涕泪流。”(蓼:音lù;莪:音é )清明,打开由著名诗人、徐悲鸿弟子、著名书画家马萧萧于2005年谦诚敬题“中华诗祖尹吉甫故里”,并热泪感动为笔者编著《中华诗祖尹吉甫研究》”题写书名;由中国诗经研究泰斗、中国诗经学会会长夏传才教授于2010年3月为笔者编著《中华诗祖尹吉甫研究》书作序 “尹吉甫可称为中华诗祖,当之无愧。”笔者从1980年开始收集挖整诗经尹吉甫文化,于2016年出版的我国首部研究《诗经》作者的书——《中华诗祖尹吉甫研究》,祭诵尹吉甫 “传书家人救灾民哀哀父母念《蓼莪》”一文,缅怀诗祖尹吉甫,无不摧人泪下。
   
 
中华诗祖·西周太师尹吉甫像(著名画家丁长河教授塑) 
 
    西周太师尹吉甫(前852年——前775年),古房陵人(今湖北十堰市房县人),他不仅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的采风者、编纂者,中国历史上的伟大诗人,而且是卓越的思想家、政治家、军事家、哲学家、文学家、音乐家、书法家、武术家、最早的税务高官、最早的市场管理高官。《诗经》中高度称赞“文武吉甫,万邦为宪”、“吉甫作诵,穆如清风”,尹吉甫是西周宣王时期《诗》的总编纂者,已考知《诗经》中有《崧高》、《烝民》、《六月》、《韩奕》、《江汉》、《都人士》、《蓼莪》等名篇是尹吉甫所作。尹吉甫比老子早281年,比孔子早301年,比屈原早512年,比李白早1553年,比杜甫早1563年,比白居易早1654年。从尹吉甫诗作的文采、其名篇思想艺术对后人的影响,他对《诗》编纂成书过程中的贡献等多方面,尹吉甫称为中华诗祖当之无愧。他是湖北历史上第一文化名人。
 
 
中国文艺家协会原党组副书记、中国著名书画家
  徐悲鸿弟子、中国当代著名诗人!,萧题词“中华诗祖尹吉甫故里”
 
 
2010年8中国诗经学会会长夏传才为尹吉甫宗庙题词
   
    清代名人方玉润称《诗经·小雅·蓼莪》为“千古孝思绝作”(《诗经原始》卷十一)。 笔者清明祭诵《诗经•蓼莪》深感《蓼莪》是祭祀已逝父母摧人泪下的千古奠章。
《诗经·小雅·蓼莪》
原诗及译文如下:
蓼蓼者莪, 莪蒿长的大又好,
匪莪伊蒿。 那不是莪而是蒿。
哀哀父母, 我真哀伤老父母,
生我劬劳。 生我勤苦把心操!
蓼蓼者莪, 莪菜长的大又肥,
匪莪伊蔚。 那不是莪而是蔚。
哀哀父母, 我真哀伤老父母,
生我劳瘁。 生我真是太劳瘁。
瓶之罄矣, 盛酒小瓶已空掉,
维罍之耻。 大罍应该羞耻了。
鲜民之生, 寡崽与其来活着,
   不如死之久矣。 不如早早死的好。
无父何怙, 没有父亲何所依?
无母何恃。 没有母亲何所靠?
出则衔恤, 走出门时含悲酸,
入则靡至。 进门好像家没到。
父兮生我, 父亲啊!养活我,
母兮鞠我。 母亲啊!生了我。
拊我畜我, 抚爱我来扶持我,
长我育我。 喂大我来教育我,
顾我复我, 看顾我来提携我,
出入腹我。 出出进进怀抱我。
欲报之德, 要想报答这恩德,
昊天罔极。 恩大如天怎报啊!
南山烈烈, 南山路险难登攀,
飘风发发。 飘风吹得急又寒。
民莫不榖, 他人都能养父母,
我独何害。 为何我独来遭难。
南山律律, 南山道险难登攀,
飘风弗弗。 飘风呼呼吹得寒。
民莫不谷, 他人都能养父母,
我独不卒。 为何我就终养难?
    《诗经•蓼莪》全诗六章,是悼念父母的祭歌。共分三层意思:前两章是第一层,写父母生我养我辛苦劳累。头两句以比引出,诗人见蒿与蔚,却错当莪,于是心有所动,遂以为此。诗中借喻“莪、蒿、蔚”三种植物,以赋、比、兴的写作手法来表现不能成材、不能供养父母之痛。“据李时珍《本草纲目》,“莪”抱根丛生,俗称“抱娘蒿”,比喻人成材且孝顺。而蒿与蔚,皆散生,蒿粗恶不可食用,蔚既不能食用又结子,故称牡蒿,蒿、蔚比喻不成材而且还不能尽孝。诗人有感于此,借以自责不成材又不能终养尽孝。后两句承次思言及父母养大自己不易,费心劳力,吃尽苦头。朱熹于此指出:“言昔谓之莪,而今非莪也,特蒿而已。以比父母生我为美材,可赖以终其身,而今乃不得其养以死。于是乃言父母生我之劬而重自哀伤也。”中间两章是第二层,写儿子失去双亲的痛苦和父母对儿子的深爱。第三章头两句以瓶喻父母,以罍喻子。因瓶从罍中汲水,瓶空是罍无储水可汲,所以为耻,用以比喻子无以赡养父母,没有尽到应有的孝心而感到羞耻。第四章前六句一一叙述父母对“我”的养育抚爱,这是把首两章说的“劬劳”、“劳瘁”的具体化。诗人一连用了生、鞠、拊、畜、长、育、顾、复、出、腹九个动词和九个“我”字,语拙情切,言直意切,絮絮叨叨,不厌其烦,声促调急,确如哭诉一般,就如现在京剧的唱词“声声泪,字字血”。姚际恒说:“勾人眼泪全在此无数‘我’字。”后两章第三层正承此而来,抒写遭遇不幸。头两句诗人以眼见的南山艰危难越,耳闻的飙风呼啸扑来起兴,创造了困厄危艰、肃杀悲凉的气氛,象征着自己遭遇父母双亡的巨痛与凄凉,也是诗人悲怆伤痛心情的外化。
    《诗经•蓼莪》深切抒发了诗人自已不能为父母养老送终的痛极之情,充满了对已故父母养育自己的深情怀念、感恩歌颂、内疚、忏悔和忆苦思甜等百感交集的心情。诗中悼念了父母养育恩德,表达了自己失去父母的孤苦以及不能为父母送终的遗憾,诗文深痛悲怆凄恻动人。此诗最能引起读者中自己因家庭生活困难,只能到外面谋生挣钱,可当自己回到家乡后,面对父母双双去逝,虽然有钱了生活也变好了,但再也没有机会报答父母养育之恩,没能为父母养老送终,其痛苦一直纠缠人心, 让其遗憾终身,让读者联想, 无不摧人泪下。
    著名《诗经》研究专家李辰冬教授在《尹吉甫生平事迹考》中载:“《竹书纪年》於宣王二十五年载‘大旱,王祷于郊庙遂雨’。 可能是宣王二十五年以前曾一连旱了五年,到二十五年的时候才停止。”“尹吉甫的父母就是在这次旱灾饿死的。”
    笔者先后赴山西平遥、河北沧州南皮、四川泸州和多次深入房县等地考察,经研究论证表明:西周太师尹吉甫,兮伯吉父仕于西周,征战于山西平遥、河北沧州南皮县,传说于四川泸州,故里湖北房县,食邑房,卒葬于房县。房县有许多尹吉甫的文物遗迹和民间故事。笔者挖整的《尹吉甫传说》于2007年6月被批准为湖北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尹吉甫传说》于2014年12月3日被国务院公布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房县民间相传,周宣王二十三年至二十五年,连续大旱,河水枯,林木焦,田地龟裂,庄稼无收,老百姓的存粮早已吃光,能吃的树皮快剥光,草根也将挖完,观音土也成了饥民的食物,饥民遍野,饿殍满道,惨不忍睹。天下大旱,天子的赈灾粮,杯水车薪,无济于事。于是,在镐京任周太师的尹吉甫写信到老家古彭国房陵叫父母舍粥救灾民,每天煮几十大锅粥供饥民吃,百姓吸粥声不下十里。不多日,粮尽仓空。这时候尹氏家里人也同大家一样饿起饭来,尹吉甫父母年岁已高,这吃糠咽野菜、草根、树皮的生活,自然受不了,不幸也在这次大旱年中饿死。尹吉甫得知父母饿死的消息,从京城赶回家悼念父母,特作《蓼莪》寄托哀思。《诗经•蓼莪》一诗情浓意深,催人泪下,告诉我们作为儿女要懂得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祭诵《诗经•蓼莪》缅怀诗祖尹吉甫,无不敬佩尹吉甫忠孝美德。
    《诗经•蓼莪》在全国广为流传,成为古今祭祀已逝父母养育之恩的经典。《诗经·蓼莪》曰:“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拊我畜我,长我育我。顾我复我,出入腹我。”老子读《诗经》彼受教益,在《道德经》第五十一章中得出“道生之,德畜之,长之育之,亭之毒之,养之覆之”。
    《晋书·孝友传》载,王裒因痛父无罪处死,隐居教书,“及读《诗》至‘哀哀父母,生我劬劳’,未尝不三复流涕,门人受业者并废《蓼莪》之篇”。为纪念我国历史上广为流传的二十四孝之一王裒泣父,后人修建蓼莪禅寺,又名蓼莪庵,乃江南一座有名的古刹,亦为我国唯一一座孝子寺。该寺坐落在江苏省常州市武进潘家镇南8公里城湾百渎村,三面环山,面向太湖(距环太湖公路300米),山水相依,幽静清旷,为湖山毓秀之胜地。蓼莪禅寺始建于东晋,距今已有1600多年的历史。千百年来,蓼莪禅寺因天灾人祸屡有兴废,然历代僧人屡毁屡建,其历史上也曾先后得到四位皇帝的六次拨款。到明朝永乐年间香火极盛,寺院规模亦达到顶峰,有僧房百余间,颇为壮观。最后一次严重的损毁是在抗日战争期间,现尚存古井一口和石柱雕刻等明朝遗物。
    房县门古寺镇等地,父母长辈去世后,打待尸时请“诗经童子”(专门吟诵《蓼莪》的人称为“诗经童子”)咏诵《诗经•小雅•蓼莪》,悼念死去的父母,以表示对父母生育自己、不辞千辛万苦养育之恩的怀念。诗经童子音调哀伤,表情沉痛,让来凭吊的人莫不感到悲伤、流泪。
    笔者在房县民间采风发现千古《诗经》相关民歌至今在房县深山传唱。房县门古寺镇一些乡镇有用《诗经•蓼莪》作祭文的习俗。门古寺镇门古村一组80岁的退休教师王天朋说,他至今记得,在自己小时候,家里的长辈过世,晚辈们就会请两名诗经童子念“蓼莪”一文作为祭文,念唱:“蓼蓼者莪,匪莪伊蒿。哀哀父母,生我劬劳……父兮生我,母兮鞠我。长我育我,拊我畜我。顾我复我,出入腹我。欲报之德,昊天罔极……”以表示对父母生育自己、不辞千辛万苦养育之恩的怀念、哀悼之意。
    房县民间歌师不仅会唱《诗经•蓼莪》祭祀歌, 还将其编成通俗易懂的民歌或丧鼓歌予以传唱。现介绍几首如下:
 
《父母恩情似海深》
 
人生莫忘父母恩,
生儿育女循环理,
世代相传自古今,
为人子女要孝顺,
不孝之子罪不轻。
鸟兽尚知哺育恩,
父子原是骨肉亲,
爹娘不敬敬何人。
养育之恩不能报,
望子成龙白费心。
 
《父母恩情儿难报》
 
十月怀胎娘受苦,
良辰吉日生下来,
一天要吃多遍奶,
朝朝每日抱在怀,
屙湿左边放右边,
屙湿右边放胸前,
晴天便是太阳晒,
下雨还得火烤干,
披麻戴孝理当然。
 
《孝子闹五更》
 
一更孝子泪悲伤,
堂前哭声二爹娘,
父母恩情儿难忘。
曰仁义,礼智信,
此五常,不容紊,
娘怀姣儿十月整,
娘奔死,儿奔生,
将儿生下地,
当作珠宝珍,
抚养三年整,
时刻不放心,
爹娘管教多严令,
无非是铁嘴豆腐心,
只说是父母观其志,
又谁知父母观其行,
昔日有个小董永,
卖身买棺葬父亲。
 
二更孝子泪涟涟,
哭声父母你归阴间,
再报恩情难上难。
论语者,二十篇,
群弟子,记善言,
二老为儿心操干,
母亲为儿昼夜不眠。
屙湿左边放右边,
阿湿右边放左边,
若还两边都尿湿,
将儿放在娘胸前,
娘睡湿,儿睡干,
伤风并咳嗽,
二老把心担,
昔日有个闵子骞,
家贫也不把晚母嫌。
 
三更孝子双泪掉,
堂前哭声二双老,
父母恩情比天高。
孝经通,四书熟,
如六经,始可读,
二老为儿心劳禄,
好似手端一碗油,
将儿抚养大,
送儿把书读,
父受奔劳母受苦,
只为孩儿把书读。
儿长大,走江湖,
自古常言说的有,
父母在,莫远游,
儿行千里母担忧,
昔日孟宗来哭竹,
天赐冬笋救好母。
 
四更孝子泪双流,
哭声堂前父和母,
失去父母多难受。
高曾祖,父而身,
孙而子,子而孙,
二老为儿心操尽,
媒人来提红,
二老喜在心,
急忙办聘礼,
与儿来结婚,
花花轿儿接进门,
有儿想望孙,
得下孙儿才放心,
昔日王祥卧寒冰,
天赐鲤鱼跳龙门。
 
五更孝子泪花花,
哭声堂前二爹妈,
想念心情放不下。
人不学,不知义,
玉不琢,不成器,
留下田和地,
房廊和屋基,
器皿和家具,
儿女受用现成的,
生死之仪礼,
死葬之礼仪,
二老得病儿不能孝,
养儿有何益。
七岁安安去送米,
天下行孝数第一。
 
《报母经》
 
别的闲言都不论,
听唱一本报母经。
提父母养育恩如地如天,
为了子费尽力日夜难安,
人生在世世上各有父母,
老抚幼幼敬老理所当然。
个别人只知道妻儿饱暖,
竟忘了二爹娘养你一番,
说父长道母短意见一片,
就不怕别人笑说你不贤,
请君看娘生儿报母经上,
讲明了娘养儿千苦万难。
娘怀儿一个月提心吊胆,
只恐怕有差错如临深渊,
娘怀儿两个月草上露水,
茶不思饭不想百病来缠,
娘怀儿三个月形容改变,
每日里头难抬昼夜难眠,
娘怀儿四个月四肢生长,
一时阴一时阳心神不安,
娘怀儿五个月五脏发现,
腰膝酸腿脚软痛苦难言,
娘怀儿六个月心慌意乱,
三分人七分鬼如坐刀山,
娘怀儿七个月刚分七窍,
食娘肉饮娘血肚疼不安,
娘怀儿八个月八宝长全,
坐不安睡不宁心似油煎,
娘怀儿九个月就要分娩,
周身的骨和肉好似刀剜,
生几回死几回才见儿面,
赤条条血浴身抱娘怀间。
说不尽娘怀儿十月之苦,
养育恩比山重不是一般,
生下儿娘心喜难关已过,
受尽了人世苦度日如年,
坐月间好美味不能下咽,
喂奶毕端屎尿娘才能餐,
奶若缺煮米喂昼夜几遍,
三九天夜煮米并不说寒,
出天花和豆疹把心操烂,
恨不得替我儿度过此关,
为父的请医生脚腿跑软,
老娘亲神灵前祷告苍天,
好东西到嘴边不能下咽,
无奈何口与口喂与儿餐,
左边尿右边睡胳膊当枕,
两边尿不能睡卧娘胸前,
每日间为儿忙心甘情愿,
儿啼哭母心酸何曾安眠,
屎一把尿一把娘心不厌,
三九天洗尿布不怕水寒。
一生子两岁时经常怀抱,
只累得两膀酸娘无怨言,
三生子四岁时学说学走,
走一步叫声妈娘心喜欢,
五生子六岁时刚会玩跑,
怕火烧怕饭烫又怕水淹,
到七岁送学堂来把书念,
怕我儿不聪明又怕师严,
怕同学到一起欺侮与俺,
怕我儿不用功惹事生端,
好田地为我儿荒废一半,
吃与穿尽儿用自己不沾。
二爹娘到此时用尽血汗,
为父的请媒人又把婚办,
好彩礼她要的不计其数,
室内的好家具样样俱全,
二双亲听此言眼中流泪,
为的是儿与媳使用百年,
东也借西也借倾家荡产,
众亲友和邻居都来支援,
盼望儿成家后传宗接代,
到百年两鬓白有个靠山。
我只说媳妇到了却心愿,
哪知道一辈子操心不完,
听起来公婆二字很蜜甜,
哪知道儿媳到家婆作难,
每日里收干晒湿忙家务,
伙房里烧火做饭抱孙玩,
老公爹就好似帮人的汉,
婆母娘忙碌碌好似丫环,
懂事的好媳妇知道温暖,
不懂事三天就把脸来翻,
说公长道母短满腹意见,
与兄嫂和姐妹大闹一番,
兄弟多各人抱着各意见,
媳妇们张王李赵不一般,
养育恩骨肉情全然不念,
听妻言鼠目寸光顾眼前。
兄弟们分开住轮流养赡,
总不肯留爹妈多吃一餐,
岳父家来做客鸡鱼肉蛋,
看见了二爹娘就把眼翻,
二双亲到此时肝肠痛断,
茶不思饭不想病在床前,
特别是青年人细心盘算,
将二老比自己与心何安,
只知道抱亲生娇生惯养,
二爹娘抱你时如此一般,
眼看着年迈人时光有限,
你应该尽子情安慰老年,
知父热和母冷双亲温暖,
可不能恶言恶语把脸翻,
五更鼓手按胸膛想一想,
问自己怀中抱子为哪般。
孝顺儿还会生孝顺之子,
忤逆儿生的是忤逆儿男,
请君看屋檐水点点相照,
狸猫儿睡屋脊代代相传,
小羊羔吃奶时双膝跪下,
小乌鸦报母恩一十八天,
南烧香北拜佛是何用意,
不尊父不孝母所为哪般,
每日间磕头烧香为什么,
你家中也有二老在堂前,
请诸君想一想时光有限,
转眼间就轮到你的头前。
老抚幼幼敬老祖辈教导,
敬忠良孝父母代代相传,
个别人当父母心存偏见,
护姑娘损儿媳与理有偏,
你应该儿媳也当姑娘看,
新社会家规不必那样严,
这一本报母经请君细看,
改恶习去行孝流芳百年。
    这些民哥很有孝道,民间广为传唱,无不宁人感恩父母,祭诵《诗经·蓼莪》及当地传唱的这些民歌, 祭祀已逝父母, 无不摧人泪下。
   
 
 赵朴初为江苏省常州市武进潘家镇蓼莪禅寺题字
 
 
房县青峰镇东西店村古代石刻《诗经》楹联
上联:“提笔空题陟岵向”
 
 
房县青峰镇东西店村古代石刻《诗经》楹联
下联:“抚怌(pei)频诵蓼莪诗”
 
     2012年1月10日,笔者在房县青峰镇东西店村考察《诗经》文化时,发现两副古代石刻《诗经》楹联。这两副以《诗经》有关篇章及内容为题的对联,分别阴刻在4块石碑上。其中一副对联,上联:“提笔空题陟岵向”;下联:“抚怌(pei)频诵蓼莪诗。”这副对联分别雕刻在长0.9米,宽0.4米,厚0.08米的青石上。对联中的“陟岵”是《诗经·国风》中征人远役,登高瞻望,想象父母兄弟对他的思念和希望的诗;“蓼莪”是《诗经·小雅》中子女哀痛和悼念父母养育之恩的诗。碑刻时间为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其他石刻内容分别为:“緜逺歌麟趾瓜瓞(die)”、“云邊(bian)囗(磨损看不清)俎豆馨香。”;“每動悽愴正秋霜”和“水源木本千秋在”等。诗祖尹吉甫故里房县发现珍稀石刻《诗经》对联,对于研究《诗经》文化及《诗经》对于我国对联的产生与运用具有重要价值。
    子女赡养父母,孝敬父母,本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之一,实际也应该是人类社会应尽的义务。这首诗就是要告诉人们作为儿女要懂得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当父母还在的时候,应当尽心尽力地赡养报恩,莫等“子欲养而亲不待”才知道后悔。数千年前的古人,竟然能够创作出《诗经·蓼莪》这般伟大而不凡的诗作,真的让今天的人们叹为观止,每每读来总令人潸然泪下,《诗经·蓼莪》是祭祀已逝父母催人泪下的奠章。
(者:员、员、)
关于我们 联系方式 免责条款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网络实名:十堰新闻网 十堰新闻 域名网址:www.syxw.net
投稿邮箱:E_mail:syxw668@126.com 或 E_mail:syxw668@yahoo.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