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导航:首页 >> 新闻中心 >> 县市区在线 >> 正文
村民的好支书魏登殿
信息来源:十堰网 发布时间:2016年7月15日8:21 文章编辑:原野
    十堰网7月15日讯:雨过天晴,坎子山满目苍翠。
  镶嵌在秦岭南麓平均海拔1500米大山皱褶里的坎子山村,连日来吸引了《人民日报》、新华社、《湖北日报》等众多媒体记者前来采访报道,这是因为这个国家级重点贫困村有脱贫故事,更是因为这个山村有一位带领回汉两族同胞坚持41年开山、兴业、致富的好支书魏登殿。
  郧西县湖北口回族乡位于鄂陕交界处,是全省离省会武汉市空间距离最远的口子乡镇,它所辖的坎子山村有三面与陕西省的乡村接壤,沟壑纵横,山大人稀,回汉杂居,几年前的生产生活环境异常艰苦。
  6月25日早上6点,丛林树叶上零星散落着雨滴。魏登殿身着日常的工作装——头戴回族白色礼拜帽,身着一件流行于30年前但至今还在穿的四个兜的蓝色上衣,脚穿一双深腰解放鞋,趟过一段泥泞土路来到二组村民魏尧响的家。
  魏尧响是魏登殿作为村干部重点帮扶的贫困户之一。去年魏登殿担保帮魏尧响贷款2万元发展高山养殖业。目前魏尧响家已养殖马头羊50多只、黄牛7头。6月24日,魏尧响家一只母羊生产了两只小羊羔。魏登殿抚摸一只小羊羔时,羊羔含着他的手指不放。“小羊羔要吃的了!”魏尧响说,没养过这么多羊,母羊都缺奶水怎么办呢?魏登殿给魏尧响介绍了很多人工哺育羊羔的办法。
  魏尧响的邻居魏登志今年80岁了,12岁时曾经给新四军送过“鸡毛信”,是村里的老共产党员。魏登殿坐在魏登志的床前说:“山下房子盖好了还是搬下去住吧,看病、出门方便些。住一段时间后一切都会习惯的。”
  走出魏登志的家,魏登殿骑着摩托车下山,来到刚建成不久的坎子山村马头羊集中养殖区,村民魏尧兵正在羊楼里喂羊。魏尧兵也是村里的贫困户,20年前因为结婚成家从坎子山村搬到了山下的湖北关村,至今没有脱贫。2014年,看到老家坎子山的变化,他又搬回了山上,住进了迁移扶贫安置房,复种了10亩地,还发展了养殖业。前几天,他养殖的30多只马头羊也搬进了这个集中养殖区。
  “过去,进村只有一条挂壁公路,现在这条路正在拓宽,再有两个月就竣工了;前几年山上种植的3000多亩桦山松再过几年就能收获松子;第二个马头羊集中养殖区现在已建成一半;新一批易地迁移安置房正在开工建设中,原来搬到山下的住户有的现在想搬回来,都是坎子山的村民,我们敞开怀抱欢迎……住户慢慢聚集,要吃饭,要成家,要养娃……这没有产业不行。坎子山要发挥高山农产品的特色优势,发展坎子山‘红皮大脚片’土豆、‘甜脆’包菜、特色乡村旅游等产业,这都需要土地,这需要把原来荒芜了的土地再找回来,分包到户,恢复耕种……想干、要干、必须干的事儿还多呀!我都62岁了,希望有个放心的能干人接着干下去……这些都做好了,这山洼洼的村民就幸福了!”跟随魏登殿到农户、羊栏、工地、荒山,话语不多的他,却总有说不完的坎子山计划,有道不尽的爱民情怀。
  下午5点,太阳将要没进大山背后,魏登殿赶回家帮老伴马胜英在洋芋地里套种包菜。临近晚上8点,魏登殿匆匆洗了一把,就赶往坎子山清真寺。今年农历的5月是伊斯兰教的斋月,每天晚上8点,村里的回族穆斯林都要到清真寺聚礼,和阿訇一起吃开斋饭。只要有时间,魏登殿就会到清真寺和穆斯林同胞们一起聚礼、聊天。这是他生活的一部分,也是他开展工作的机会。
  坎子山清真寺是村里回族穆斯林的宗教活动场所,也是村里的一道风景。周围山崖奇特,植被茂密,生长着千年铁匠树群。魏登殿介绍,村里的万亩石林、高山草甸和民风民俗也是未来发展旅游产业的独特资源。
  今年62岁的魏登殿,1975年9月退伍回乡担任坎子山村党支部书记,至今已41年。41年来,他双手拉着坎子山5个村民小组的回汉同胞,相濡以沫,和谐相处,带领村民艰苦奋斗,把一个国家级重点贫困村,变成了远近闻名的先进村。
  41年来,魏登殿先后获得“全国最美村官”、“湖北省优秀共产党员”、“十堰市优秀共产党员”、“回民骄子”等40多项个人荣誉,他还是郧西县惟一一名党的十八大代表。
  6月1日,中央文明办发布 “中国好人榜”,魏登殿光荣上榜。
  6月27日,魏登殿接待完全乡党员在坎子山村现场观摩学习后,又匆忙赶往700余公里外的省城,出席全省庆祝建党95周年大会并作精准扶贫基层典型代表发言。(郧西县扶贫办)
关于我们 联系方式 免责条款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网络实名:十堰新闻网 十堰新闻 域名网址:www.syxw.net
投稿邮箱:E_mail:syxw668@126.com 或 E_mail:syxw668@yahoo.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