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堰网3月4日讯(孟帆 张亚男):郧西县三家企业帮扶乡邻脱贫的故事。
与乡亲共栽“摇钱树”
春雨淅沥,催着人们耕耘。在郧西县涧池乡谢家坪村千亩皂荚基地里,村民们抢着挖窝、栽苗,忙个不停。2015年,他们在基地“打工”,一共挣到200多万元。
基地“领头人”徐尤建原是“煤老板”。2014年,他回到老家谢家坪村创业。他发现,由于乡亲们大都外出打工,土地撂荒,始终走不出“贫困—外出—回乡—返贫”的圈子,闲不住的他想帮乡亲们一把。
徐尤建过去在煤矿上结交了一名种皂荚树的朋友,朋友介绍:皂荚树上的皂角刺有很高的药用价值,市场广阔,利润可观。徐尤建认为这是一个商机,立即奔赴西安、河南等地考察。考察完后,他决定在老家建皂荚基地,带领乡亲通过种皂荚树致富。
徐尤建组建起皂角专业合作社,流转2000亩荒地,目前已栽植皂荚800多亩,培育苗圃10亩。谢家坪村6组20多户基本全是贫困户,去年在基地干活每家收入达8000多元。
下一步,徐尤建计划在巩固经营好2000亩核心基地的基础上,联合村民发展8000亩新基地,打造万亩优质皂荚基地,筹建皂角产品加工厂,让村民参股经营,与乡亲们共同栽下脱贫致富的“摇钱树”。
启示:精准帮扶帮什么?徐尤建带资本回乡建基地,既让贫困户眼前能在基地打工挣钱,长远看让贫困户有了实现稳定收入的产业保障。直接送物资可以带去一时温暖,但最根本的还是要把谋近与思远相结合,大力发展致富产业,想办法让贫困户“年年有收入”,使他们真正实现脱贫不返贫。
把“废料”变“财源”
山上的枯树叶也能卖钱?近日,记者在郧西县涧池乡金龙山村看到,村民忙着在山上捡树叶,以1元/公斤的价格卖到村里的养鹿场。
去年5月,涧池乡动员在襄阳等地创业的张学平、张飞、张忠国叔侄3人回金龙山村,组建湖北鹿鼎公司,投资5000万元养殖梅花鹿。当年,公司完成投资800余万元,建齐相关设施,在东北引进梅花鹿200多只。
当地农民除在基地务工挣钱外,原先地里的秸秆、山上的树叶等“废料”也成了“宝贝”,卖给公司作饲料。4组村民靠此平均每天收入100多元。
农村由于劳动力外出打工而一度荒废的土地也有了“用武之地”。3组村民张声明老两口家里没有固定收入,生活十分困难。养鹿场建成后,两人每天在养鹿场打工,五个月纯收入2万多元。他们还与鹿鼎公司签订土地流转合同,把家里闲置的土地全部用来种牧草。
据悉,公司现已通过土地流转种植牧草1000多亩,使土地成倍增值。
当地群众有酿酒的习惯,鹿鼎公司充分利用农家自制的土特酒,对鹿产品进行深加工,泡制鹿茸酒,使农村宝贵资源得到有效利用。
启示:一家好的“农字”企业,就是财富奔流的“原点”。叔侄三人建鹿场,把曾被农民视为无用的“废料”变成财富。推进产业扶贫,要鼓励“农字”企业发展,让农民及土地等各种资源参与到企业产业链中,让农民从产业发展中获得更多收入,最终实现脱贫。
让弱势群体有稳定收入
“精准脱贫,不落一人,村委会有责任,企业更有责任。特别是贫困户中有许多老弱病残,要给他们找一条稳定的致富路子。”日前,郧西县观音镇黄土梁村党支部书记、恒达扫帚专业合作社董事长胡朝柱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
上世纪末,胡朝柱靠扎扫帚,积累下创业资本。2008年,他注册成立恒达扫帚加工厂。2009年,他成立恒达扫帚专业合作社,让社员每年都有分红。去年底,合作社一次性为社员发放118万元“大红包”。
黄土梁村有308户贫困户,胡朝柱和恒达扫帚专业合作社主动包联155户贫困户。胡朝柱承诺,凡是种植铁扫帚的,免费提供种子、化肥、农药和技术服务,每亩另补200元现金,保证亩均纯收入2000元以上;凡是来扫帚加工厂学扎扫帚技术的,一律管吃管喝,每人每天另补10元钱,若在厂里打工,月工资不少于2000元。
种植、加工铁扫帚,劳动强度小,许多留守的老人、妇女、残疾人纷纷加入。在胡朝柱包联的贫困户里,现有50多人在合作社打工,其中有25名是残疾人。
按照“合作社+企业+农户+基地”的运作模式,胡朝柱还与上津、景阳、香口等乡镇签订协议,带动这些乡镇的农民通过种植铁扫帚增加收入。今年,该合作社可实现产值3000万元,可为农民直接带来现金收入300万元以上。
启示:衡量企业成功的标准是什么?从某种角度看,是看社会责任担当。胡朝柱和他的合作社勇于担当贫困户脱贫“大责”,并把目光瞄准老人、妇女、残疾人等群体,帮助他们脱贫致富。精准扶贫中,要想办法发动企业积极参与,让企业利益与群众利益有机融合,互促互进,确保实现“精准扶贫、不落一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