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堰网11月9日讯(徐永):精准扶贫工作实施以来,房县林业局积极整合林业项目,聚力优化生态保障扶贫、做强产业拉动扶贫、开发林下拓路扶贫、项目入户惠民扶贫,实施“四大绿色发展提速攻坚工程”,大力推进精准扶贫。2015年底,全县林业产值由10.8亿元猛增至18.1亿元,两年增长67.5%,今年有望突破25亿元大关。受惠林业的贫困户达2.5万户,6.8万人,人均林业年增收750元。
扶贫户家庭育苗基地
“绿美”攻坚 筑牢生态屏障
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兼顾生态、经济、社会“三大效益”,推进生态治理,创优乡村环境,放大生态优势。以良好的生态环境为县域经济“保驾护航”,拉动乡村旅游发展,带动三产融合。一是全力做大绿色增量。以通道绿化、城区园区绿化、集镇村庄绿化为重点,采用乡土特色树种,乔灌花草结合,多层次、多色彩、多树种混交,实施“绿化全覆盖”工程。完成植树造林10.7万亩,占省“绿满房县”计划33274亩的3.2倍。打造半岛湾公园、诗经文化广场、沿河绿化长廊、乡村小游园等森林景观广场40多处。发展双野、诗经源、柳树垭、观音洞等森林旅游景区景点10多处。二是大力提升绿色质量。县城坚持“老城添绿、新城植绿、显山透绿、河道满绿”,县城、森林、园林三者融合,城区、近郊、远郊三位一体,林网、路网、水网三网合一,乔木、灌木、地被植物“三头并举”,成功创建“湖北省森林城镇”。乡村坚持“扩绿提质、连线成片、整乡(村)推进”,古城、双柏、杜川、三岔等21个村成功创建“省级绿色示范乡村”。三是努力保护绿色存量。坚持“山有主、主有权、权有责、责有利”,把管护目标落实到山头地块,保护责任落实到户头人头,严格管护有林地591万亩。林木年采伐量控制在7万立方米以下,占年生长量的5%;全县“零森林病虫受害”,“零森林火灾”;484株古树名木全部建立可追溯电子档案挂牌保护,其中2株入选“全国百株人文古树”;生态公益林内实现无开垦、采石、采砂、开矿、取土、森林火灾“六无”目标。
安置点建设加速推进
产业攻坚 聚集绿色财富
房县林业局深入发掘森林的水库、粮库、钱库“三大功能”,充分发挥“湖北省第一林业大县”的资源优势,牢固树立“山为载体、财富在林”理念,坚持走“产业强林、绿色富民”道路,大力发展林特产业,推动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一是大打核桃产业提质增效攻坚战。紧紧围绕“全国核桃名县”、“全省核桃第一大县”目标,坚持新建基地与高接换优改造老基地两手抓,强力推进百万亩核桃基地建设,引导贫困户广植“稳固脱贫保障树”。全县新建核桃基地8万亩,高接换优低效核桃树30万株,核桃基地总面积达54.4万亩,挂果面积达20万亩,建成化龙、军店、门古等8个核桃专业乡镇,中村、古城、会子营、西坡等35个核桃专业村,贫困户人均高效核桃基地达1亩,丰产期人均年增收3000元,先后荣获“国家级核桃示范基地”、“中国核桃之乡”称号。二是大打林下经济加速推广攻坚战。紧紧围绕“当年投产、当年见效”目标,充分利用林沿、林荫、林地空间,大力推进林下套种、林下养殖立体开发。全县培植林下套种示范大户60多户,林下驯养大户460多户,发展林药、林菜、林菌、林果、林草等林下套种基地17.2万亩,林下养殖林麝、梅花鹿、孔雀、大鲵、猪、鸡、蜂等85.6万头(只、羽、尾、箱)。2015年,获得“国家级林下经济示范基地”殊荣。三是大打苗木花卉规模经营攻坚战。坚持市场化经营、社会化育苗、规模化发展、专业化管理,着力构建“企业引路、大户主体、农户跟进”的集群育苗模式,实施“一年与多年生苗木花卉互补、短期增收与长效品牌兼顾”的多品种经营,全县育苗企业、大户、农户共发展红叶石楠、杜鹃、紫薇等乡土绿化苗木,嫁接牡丹、芍药等花卉基地1.2万亩。
科学规划养殖圈舍
惠民攻坚 加强造血功能
房县林业局把惠民政策、强农项目作为贫困农户“造血发展”的“加速器”,加大项目争取力度,规范项目实施规程,推动林业项目向贫困户倾斜、资金投入向贫困户集中,变“输血式扶贫”为“造血式脱贫”。一是惠民政策全部倾斜贫困户。新一轮坡耕地退耕还林、新增生态公益林指标,优先向符合条件的贫困户倾斜。全县贫困户完成新一轮坡耕地退耕还林3.2万亩,增收4800万元,享受生态公益林补助面积达30万亩,年增收300万元。扶持贫困户直播橡子4万亩,耳菇林采伐计划5000立方米,发展代料食用菌500万袋,增收2.5亿元。安排贫困户建房自用材采伐计划5000立方米,协助50户贫困户申办了建房和生产占用林地手续。二是用工岗位一律优先贫困户。把森林抚育、封山育林、石漠化治理、“绿满房县”行动等项目用工作为精准扶贫公益性岗位,全部聘用贫困户劳力,年增加贫困户务工收入250万元;把建档立卡贫困人员作为用工对象,向上申报争取林业生态护林员663名;付家湾苗圃、孙家湾苗圃、绿源育苗公司等扩大育苗规模,新增用工量3万个,建档立卡贫困人员年增务工收入350万元。三是严治侵权大力保障贫困户。结合履职尽责专项督查、“六个专项治理”和大数据比对运用等活动,深入排查虚报冒领贫困户退耕还林补助、生态公益林补偿线索,重手清理整顿侵占贫困户利益行为,努力确保贫困户的退耕还林补助、生态公益林补偿资金不跑、冒、滴、漏,“一分都不少”。
投资兴建农业基础设施
机制攻坚 凝聚扶贫合力
房县林业局坚持把体制机制创新作为吸引社会力量参与精准扶贫的“发动机”,以林业项目资金为杠杆,引导社会资本投入林业精准扶贫大战场,努力构建“企业+合作社+基地+大户+贫困户”的林业精准扶贫格局。一是培育市场经营主体,构建“三金”收入模式。引进三三集团、龙锦、禾益农业、绿源苗木、翔宇木业、圣硕、依升源恒等林业企业27家,流转租赁贫困户土地、山林,或与贫困户股份合作兴建核桃、林药套种、林菜套种等产业基地3.1万亩,发展林麝、梅花鹿、蜜蜂、大鲵等林下养殖1.76万头(只、箱、尾),并吸纳贫困户劳力进入基地务工,赚取土地租金、务工薪金和股份红金“三金”收入。二是培育公益服务主体,推行基地返还模式。以林业项目资金投入为保障,扶持发展各类林业专业合作社35个。采取政府采购、公开招标等多种形式,选聘非赢利性林业专业合作社利用自身的信息、技术、市场、资金优势,帮助无智力、无劳力、无动力贫困户兴建核桃基地、庭院小果园、庭院小药园1万多亩,并把建成基地无偿返还贫困户经营收益。三是培育利益链接主体,强化“三包”服务模式。坚持“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原则,促进林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林业专业合作社、林业专业生产大户等市场经营主体与贫困户建立稳定紧密合作的利益共同体,以包成本价供种、包免费技术服务、包保底价销售的“三包”服务模式,吸纳1.1万户贫困户参与核桃、林下套种、林下养殖、代料食用菌等产业经营,分享产业收益,年增收5500万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