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导航:首页 >> 新闻中心 >> 新闻中心 >> 正文
从安康地方剧种振兴看竹溪山二黄剧种保护传承
信息来源:十堰网 发布时间:2015年9月1日8:11 文章编辑:原野
    十堰网9月1日讯:为了横向比较鄂陕毗邻地区同属传统地方戏曲剧种的发展状况,推进竹溪山二黄剧种保护传承,进一步加快我县文化事业建设,近日,竹溪县文体局和山二黄展演中心赴陕西安康汉调二黄研究院进行专题考察学习。
    一、陕西安康汉调二黄保护发展基本情况
    “安康汉调二黄”和“竹溪山二黄”先后于2006年和2008年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和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名录。二者同属皮黄腔系,同宗汉调分支,同属国家级非遗保护地方戏曲剧种,同属以地方剧种冠名的专业文艺院团演出团体,同属全额拨款的公益性事业单位。
    “安康汉调二黄研究院”是隶属于安康市汉滨区文化文物广播电视局下属的正科级全额拨款公益性事业单位,其前身为“安康汉剧团”。近年来,安康市委市政府为了促进地方经济建设实现跨越式发展,致力以打造“汉调二黄”地方文化品牌为突破口,破解长期以来公共文化建设和遗产保护结合度不高和工作“两张皮”的窘况,同时丰富公共文化建设内容,突出公共文化建设的个性和地域性,开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新实践。2015年1月,安康市被国家授予为 “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
    二、有益经验及启示
    (一)有市、区各级党委、政府的坚定高度重视。陕西省安康市委、市政府和汉滨区委、区政府按照“文化为本、生态先行、旅游带动、提升特色”的总体思路。建设特色文化产业体系,打造秦巴汉水文化核心区;坚持以振兴“汉调二黄”为抓手,不断取得了地域文化建设的新成就。汉调二黄的振兴工作得到国家文化部、陕西省委、省政府的充分肯定和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同。国家级非遗项目的巨大辐射带动功能,产生强大社会效能的作用得以彰显。全市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呈现良好态势。安康坚持以振兴“汉调二黄”为突破口,领航全市文化建设,实现文化强市的局面已基本形成。
    (二)有广泛稳定的社会人才队伍。安康汉调二黄与安康历史传统文化相融相通相成,汉调二黄有广泛的群众基础,社会认同价值高。安康汉调二黄研究院集表、导、音、美及创作研究,阵容齐备且高度年轻化的专业艺术院团外,另拥有民间文艺社团、汉调二黄业余班社达141个,常年活跃在第一线的文艺爱好者达到2万多人,每年开展各类演出达1500余场次。学、唱、研究汉调二黄的人数大幅度增加。
    (三)有多年固定的专业演出场所。安康有维修改造的汉调二黄剧院(产权归研究院所有),也有集中展示的汉调二黄主题的文化公园,还有共建共享即将建成的汉江大剧院。而多年来,因多种原因竹溪县一直没有专业演出场所,县内演出主要在广场和县宾馆会议室开展,导致多年来创作演出并在省市获奖的剧(节)目在县内没有展示平台,专业艺术表演受到极大的限制和制约。演员无戏台、观众无看台、活动无舞台、宣传无平台困扰至今。
    (四)有良性可持续稳定的培养队伍机制。2013年,安康汉滨区委、区政府再次坚持“以人兴文、育人兴剧”原则,加大人才培养力度。采取院校联办的形式,同安康职业技术学院联合开办了“汉调二黄艺术班”(学制8年),公开招录了65名年龄在9—15岁的学员,进行人才培养。该批65名学员中,演员50名,文、武场演奏员15名。专业教学上由汉调二黄研究院选派15名专业老师轮流到校任教,同时常年不定期邀请中央戏剧学院、陕西省京剧院和西安音乐学院的专家教授,到校进行强化教学授课。因起点高,专业教学扎实,目前,该批学员的学习进度及整体专业能力提升较快,已成为安康汉调二黄研究院的主要中坚力量。现有在编在岗60名演职人员中,平均年龄29.6岁,最大年龄48岁。而竹溪山二黄展演中心存在严重人才危机。由于体制机制以及进人渠道和经费等原因。无论是人员总量还是人才质量,都不能满足实际工作和事业长远发展的需要。如山二黄十大行当缺之七、八,编剧、导演、作曲、舞美、舞台技术等特种岗位已多年无人。
    (五)有健全稳定长效的经费保障机制。安康汉调二黄研究院现有在编在岗人员60人工资待遇享受全额拨款外,安康市汉滨区级财政还每年预算30万元事业包干经费;在市内每开展演出一场,由市、区两级财政落实演出补贴3万元(各1.5万元);市财政每年预算20万元用于在岗人员到省级以上艺术院校、专业院团进行能力再提高业务培训(每年6名)(目前主要在陕西省京剧院和西安音乐学院);市级财政每年预算50万元用于汉调二黄研究院年度工作目标考核;(每年完成新创作剧目或复排传统剧目1个、折子戏5个、以汉调二黄为表现形式的综艺节目10个。由市“振兴办”负责考核。)2014年,由市、区两级财政和文化主管部门共同投入资金200万元,用于打造汉调二黄创作剧目《莲花碑》,冲击2015年上海艺术节和2016年第十一届中国艺术节。(市、区两级财政各70万元,市、区两级文化主管部门各30万元。)竹溪县山二黄展演中心定编24人,现实有人员35人,其中,在编在岗人员18人工资纳入全额拨款,现有聘用制人员17人的工资,实行年定补28万元,除此之外,均无其他财政拨款收入。
    三、对加快推进竹溪山二黄剧种保护传承的几点建议
    (一)坚持戏兴文、文强县的发展理念不动摇。文化是民族的灵魂,也是一个地域的根。戏曲是中国传统文化瑰宝,是展示传统文化鲜活的艺术形式。竹溪山二黄是十堰地域特色文化品牌,是竹溪乃至鄂渝陕毗邻地区国家级地方剧种,竹溪县山二黄展演中心是全县文化队伍的生力军,是全县宣传文化的主阵地,是全县对外展示交流形象的重要窗口。应把竹溪山二黄作为一个突破口,将以戏擎旗兴文、以文领航强县的发展理念根植于全县战略发展布局之中,达到深化于心,做到细化于行,要真正让加快推进竹溪山二黄剧种保护传承内化为时尚理念,外化为传统习惯,固化为持恒制度。通过不断努力,尽快形成较为完善的保护发展体系,促使山二黄剧种得到全面振兴,打造成为武当汉水文化的重要名片、荆楚文化的重要品牌、鄂渝陕边陲区域非遗项目保护的典型代表。
    (二)坚持打基础、管长远的发展思路不偏离。一是建专业剧场。将“竹溪山二黄剧场”建设项目纳入省“十三五”规划,并予以重点支持,彻底解决我县有戏无台问题。二是培养专业人才。制订政策,出台《竹溪县山二黄戏曲专业人才培养规划》,遵照艺术规律,由山二黄展演中心在县内选拔具备一定专长的青少年,到省级以上专业戏曲院校定向培养,学员毕业后择优录用,充实竹溪山二黄展演中心专业人才队伍。三是继续挖掘收集整理山二黄剧种资料,编辑出版山二黄系列丛书,对外推介扩大宣传山二黄的影响。四是配备下乡车辆。因我县农村地广人稀,乡镇、村组间距远,山路崎岖,下乡演出的演职人员基本靠租用民营面的车进行运转,存在重大安全隐患,配备竹溪县山二黄展演中心送戏下乡演职人员专用交通车辆迫在眉睫。
    (三)坚持出精品、出人才的发展目标不放松。竹溪县山二黄展演中心应按照出精品、出人才的工作要求,每两年新创作一台山二黄大戏,每一年复排一台传统大戏、五个传统折子戏、创作编排以山二黄为表演形式的10个综艺节目。专业艺术演出各类获奖在十堰市排名在前,在全省名次靠前,在鄂渝陕毗邻地区位置排前,促使竹溪县山二黄展演中心各项工作走在全市、全县前列。
    (四)坚持下决心、见实招的保障机制不松懈。一是考虑竹溪山二黄的特殊职业,尊重专业人才培养队伍周期长的艺术规律,建议将竹溪县山二黄展演中心现有定编24人扩增为50人,以确保专业艺术团体的可持续性发展,现有聘用制人员若不能进编,应按照同工同酬的原则,在工资上与在编人员享受同等待遇。二是按国家政策落实送戏下乡到基础、进社区的演出补助,并纳入常态化预算。三是事业发展经费及创作经费也应纳入长效机制保障。同时建立绩效考核机制,出台奖励政策,与年度工作目标任务考核挂钩,激化活力,全面提高竹溪山二黄剧种保护传承晋档升级,实现国家级非遗---山二黄全面振兴。(陈诗云  杨继华  倪绍明)
关于我们 联系方式 免责条款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网络实名:十堰新闻网 十堰新闻 域名网址:www.syxw.net
投稿邮箱:E_mail:syxw668@126.com 或 E_mail:syxw668@yahoo.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