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导航:首页 >> 新闻中心 >> 新闻中心 >> 正文
诗祖尹吉甫故里诵《诗经•蓼莪》悼念已逝父母催人泪下
信息来源:十堰网 发布时间:2015年4月5日10:25 文章编辑:耕夫
    十堰网4月5日讯(袁源):清明时节,泪雨纷纷。诗经之乡、诗祖·西周太师尹吉甫故里鄂西北房县,千年传承着诵尹吉甫撰写的《诗经•蓼莪》名篇 ,悼念已逝父母的养育之恩,催人泪下。
《诗经•小雅•蓼莪》
(摘录如下)
                                 (原文)          (译文)
蓼蓼者莪,      莪菜长的大又好,
匪莪伊蒿。      那不是莪而是蒿。
哀哀父母,      我真哀伤老父母,
生我劬劳。      生我勤苦把心操!
无父何怙,      没有父亲何所依?
无母何恃。      没有母亲何所靠?
出则衔恤,      走出门时含悲酸,
入则靡至。      进门好像家没到。
父兮生我,      父亲啊!养活我,
母兮鞠我。      母亲啊!生了我。
拊我畜我,      抚爱我来扶持我,
长我育我。      喂大我来教育我,
顾我复我,      看顾我来提携我,
出入腹我。      出出进进怀抱我。
欲报之德,      要想报答这恩德,
昊天罔极。      恩大如天怎报啊!
    清明节,笔者采访中国诗经学会会员、十堰市诗经尹吉甫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十堰市民俗学会会长袁正洪介绍说:“《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居《五经》、《四书》之首,是中华文化的元典之一。西周太师尹吉甫是《诗经》的采风者、创作者、编纂者,亦是被歌颂者。《诗经》中高度称赞“文武吉甫,万邦为宪”、“吉甫作诵,穆如清风”。尹吉甫“文能附众,武能威敌”,他奉周宣王之命,率军北伐猃狁,南征荆蛮,驻守淮夷,辅佐“宣王中兴”。 他不仅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诗人、文学家,而且是卓越的思想家、军事家和哲学家。《诗经》中的《烝民》、《崧高》、《江汉》、《韩奕》、《都人士》、《六月》、《蓼莪》,乃尹吉甫之作。尹吉甫生于周厉王27年,卒于周幽王七年(公元前852年~775年)。尹吉甫比孔子早301年,比屈原早512年,比李白早1553年,比杜甫早1563年,比白居易早1654年。从尹吉甫诗作的文彩、其名篇思想艺术对后人的影响,他对《诗》编纂成书过程中的贡献等多方面,尹吉甫被尊称为中华诗祖。尹吉甫房陵人,故里房,食邑于房、卒葬于房,是湖北历史文化第一名人。”
    袁正洪介绍说:“千年来,房县有传诵尹吉甫撰写的《诗经•蓼莪》名篇 ,悼念已逝父母的养育之恩之民俗。房县民间相传,周宣王二十三年至二十五年,连续大旱,河水枯,林木焦,田地龟裂,庄稼无收,老百姓的存粮早已吃光,能吃的树皮快剥光,草根也将挖完,观音土也成了饥民的食物,饥民遍野,饿殍满道,惨不忍睹。全国大旱,天子的赈灾粮,杯水车薪,无济于事。于是,尹吉甫写信叫家人舍粥救灾民,每天煮几十大锅粥供饥民吃,百姓吸粥声不下十里。不多日,粮尽仓空。这时候尹氏家里人也同大家一样饿起饭来,尹吉甫父母年岁已高,这吃糠咽野菜、草根、树皮的生活,自然受不了,不幸也在这次大旱年中饿死。尹吉甫得知父母饿死的消息,从京城赶回家悼念父母,特作《蓼莪》寄托哀思。《诗经•蓼莪》一诗情浓意深,催人泪下,告诉我们作为儿女要懂得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房县民间传承着父母长辈去世后,打待尸时请“诗经童子”(专门吟诵《蓼莪》的人称为“诗经童子”)咏诵《诗经•小雅•蓼莪》,悼念死去的父母,以表示对父母生育自己、不辞千辛万苦养育之恩的怀念。诗经童子音调哀伤,表情沉痛,让来凭吊的人莫不感到悲伤、流泪。
    十堰市民俗学会顾问、年迈八旬的胡继南老专家说:“《诗经•蓼莪》全诗六章,是悼念父母的祭歌。共分三层意思:首两章是第一层,写父母生我养我辛苦劳累。中间两章是第二层,写儿子失去双亲的痛苦和父母对儿子的深爱。第三章头两句以瓶喻父母,以罍喻子。用以比喻子无以赡养父母,没有尽到应有的孝心而感到羞耻。第四章前六句一一叙述父母对“我”的养育抚爱,这是把首两章说的“劬劳”、“劳瘁”的具体化。诗人一连用了生、鞠、拊、畜、长、育、顾、复、出、腹九个动词和九个“我”字,语拙情切,言直意切,声促调急,确如哭诉一般。后两章第三层正承此而来,抒写遭遇不幸。头两句诗人以眼见的南山艰危难越,耳闻的飙风呼啸扑来起兴,创造了困厄危艰、肃杀悲凉的气氛,象征着自己遭遇父母双亡的巨痛与凄凉,也是诗人悲怆伤痛心情的流露。
    胡继南、袁正洪介绍说,《诗经•蓼莪》在全国广为流传,成为古今祭祀已逝父母养育之恩的经典。《诗经•蓼莪》曰:“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拊我畜我,长我育我。顾我复我,出入腹我。”老子读《诗经》彼受教益,在《道德经》第五十一章中得出“道生之,德畜之,长之育之,亭之毒之,养之覆之”。
    《晋书•孝友传》载,王裒因痛父无罪处死,隐居教书,“及读《诗》至‘哀哀父母,生我劬劳’,未尝不三复流涕,门人受业者并废《蓼莪》之篇”。为纪念我国历史上广为流传的二十四孝之一王裒泣父,后人修建蓼莪禅寺,又名蓼莪庵,乃江南一座有名的古刹,亦为我国唯一一座孝子寺。该寺坐落在江苏省常州市武进潘家镇南8公里城湾百渎村,三面环山,面向太湖(距环太湖公路300米),山水相依,幽静清旷,为湖山毓秀之胜地。蓼莪禅寺始建于东晋,距今已有1600多年的历史。千百年来,蓼莪禅寺因天灾人祸屡有兴废,然历代僧人屡毁屡建,其历史上也曾先后得到四位皇帝的六次拨款。到明朝永乐年间香火极盛,寺院规模亦达到顶峰,有僧房百余间,颇为壮观。最后一次严重的损毁是在抗日战争期间,现尚存古井一口和石柱雕刻等明朝遗物。
      2012年1月10日,袁正洪房县青峰镇东西店村考察《诗经》文化时,发现两副古代石刻《诗经》楹联。这两副以《诗经》有关篇章及内容为题的对联,分别阴刻在4块石碑上。其中一副对联,上联:“提笔空题陟岵向”;下联:“抚怌(pei)频诵蓼莪诗。”这副对联分别雕刻在长0.9米,宽0.4米,厚0.08米的青石上。对联中的“陟岵”是《诗经•国风》中征人远役,登高瞻望,想象父母兄弟对他的思念和希望的诗;“蓼莪”是《诗经•小雅》中子女哀痛和悼念父母养育之恩的诗。碑刻时间为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其他石刻内容分别为:“緜逺歌麟趾瓜瓞(die)”、“云邊(bian)囗(磨损看不清)俎豆馨香。”;“每動悽愴正秋霜”和“水源木本千秋在”等。诗祖尹吉甫故里房县发现珍稀石刻《诗经》对联,对于研究《诗经》文化及《诗经》对于我国对联的产生与运用具有重要价值。
     胡继南说,子女赡养父母,孝敬父母,本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实际也应该是人类社会应尽的义务。这首诗就是要告诉人们作为儿女要懂得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当父母在世的时候,应当尽心尽力地赡养报恩,莫等“子欲养而亲不待”才知道后悔。数千年前的古人,竟然能够创作出《诗经•蓼莪》这般伟大而不凡的诗作,真的让今天的人们叹为观止,每每读来总令人潸然泪下,《诗经•蓼莪》是祭祀已逝父母催人泪下的奠章。
关于我们 联系方式 免责条款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网络实名:十堰新闻网 十堰新闻 域名网址:www.syxw.net
投稿邮箱:E_mail:syxw668@126.com 或 E_mail:syxw668@yahoo.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