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导航:首页 >> 新闻中心 >> 新闻中心 >> 正文
农村探访—— 一名组工干部基层调研手记
信息来源:十堰网 发布时间:2015年12月7日9:2 文章编辑:原野
    十堰网12月7日讯:尽管已有时日,但仍历历在目。连日来,我们联合党校组成农村党员“双带”的调研组,连续深入上龛、青峰、土城、门古四个乡镇的九个村开展了专题调研。
    “选择这个专题开展调研,不管是时间节点、还是时机节点把握都恰如其分,”房县县委常委、组织部长陈渊在确定调研之初,就对该专题给予了充分肯定。说是时间节点准确,是全省基层党建工作会,以及贺家铁部长丹江口市调研精准扶贫,均对农村党员“双带”提出了新的要求;说是时机节点把握准,是精准扶贫开展一年多来,已经进入了全面攻坚阶段,如何发挥基层党组织和农村党员的作用至关重要。同时,经过近年来的发展,农村涌现出了不少的农村党员“双带”大户,这些,在山区具有着普遍而广泛的代表性。
 
产业在哪儿,党员就在哪儿
    经过充分的准备和沟通,11月10日,我们踏上了前往上龛调研的路。初冬时节,连日的阴雨过后,空气格外清新。县城到上龛85公里的路上风景无限,而我却无暇欣赏。农村党员“双带”是一个老话题,讨论的多,突破的少。如何探究农村党员在精准扶贫中发挥的作用?心里沉甸甸的。
上龛乡是房县的边远乡镇,地多人少、山大人稀,农业是其发展的“命门”所在。“在我们上龛,走的就是党员大户带动的路子,群众不敢搞的,党员先搞,群众不想搞的,党员带头搞,”乡党委书记陈晓东介绍说,“在我们这农村,存款百万的不在少数,有的村能达到三分之一以上。”
是否真如陈书记所说,我们决定一探究竟。
    小车忽而在山路盘旋,忽而在山雾穿越,忽而沿山涧一泻而下。一个小时后,我们终于刚看到了几户人家,同行的乡干部说,到了,这是双龙村。
    村书记王定盟是一个80后的小伙子,去年全省公开招录的公务员,现继续兼任村书记。他介绍说,全村有党员25人,党员户21个,除外出9人,有16人常年在家。去年,由党员薛峰、明庭福等5名党员发起,成立了双龙七叶一枝花农民专业合作社,目前入社10户,完成投资30万元,植树修林100余亩,试种天麻1亩、猪苓1亩。
    “党员在哪儿,产业就在哪儿?像我们这样的山区村,群众不知道怎么搞,都看着党员在。”王书记边说边指着山坡上一大块烟叶地,“这块是党员肖公凯的烟地,他今年种了26.1亩,净收入8.5万元,亩均纯收入过3000元。”
    笔者顺着王书记指的方向望去,一人多高的桔杆还整齐地排列在地里,任性地挺立着,还有零星残留的烟叶稀稀疏疏地耷拉着。
    “目前,全村发展烤烟520亩,22户烟农,其中党员6户、面积210亩,由于劳力少,我们正在摸索药村种植的路子。”王书记脸上写满了信心。
    从双龙往回走,我们专门去荆竹村看了党员姚文平的蜂箱。山间小路上掉落的树叶,踩上去软绵绵的、“呼呼”地冒着深褐色的水。在半山腰,仰起头来,林间的蜂箱齐刷刷地排列在眼前。
    “这一箱蜂,每年可以产蜜10斤,按照现在的市场价可卖500元,今年,我有25箱,这一项可收入1.2万元。”
    “这只是他的一部分收入,他还有25亩烤烟,10亩黄莲,今年净收入少说也30万元,”同行的村支书谌基国赶紧补充道。
    据上龛乡党委副书记陈俊介绍,该乡今年发展养蜂4918箱,蜂蜜收入250万元,户均净收入8000元。
    从荆竹出来,天已完全黑了下来,小山村恢复了寂静。
 
问题在哪儿,支部书记就在哪儿
    11月17日,青峰镇卧牛观村,是我们专题调研的第二站。
    青峰镇是房县东部中心镇,近年来,该镇把农村带头人队伍建设作为农村工作的重要抓手,涌现了一大批农村党员“双带”的典型。正是早有耳闻,调研组的同志们显得格外兴奋。一路上,大家就农村党员“双带”工作各抒己见。农村党员“带”、该怎么“带”,农村党员老龄化、还能不能发挥作用?……一些问题不断地被抛出,讨论一次又一次的胶着。不知不觉,就到了卧牛观村。
近年来,人口流出多,发展任务更艰巨,成了山区村心头永远的“痛”,正因为如此,它也更具有代表性。
    卧牛观也不例外。村支部书记张启龙介绍,前几年,最多的时候,全村1734人,外出打工的就超过1000人。群众对发展无信心,感觉农村没得出路,窝家里的不是老的就是小的,不是病的就是残疾的,有时候一走十几里都看不到几个人,到吃饭的时候,都没得几家冒烟的。
    我们直接来到张书记的鸡场。鸡场呈方形依山座落在水库旁边的山凹里,现养白羽乌鸡1.3万只,年产蛋390万余个,是本地本土肉蛋两用型土鸡。平时都是在山上放养,很少喂粮食,从不喂饲料。此鸡温补,特别适合身体虚弱或老年人群众,一直以来,市场都很好,前来购鸡者络绎不绝。由于销路好,所有土鸡均论只卖,大的200元一只,小的100元一只。
    鸡场左侧的山坡,是去年种植、面积达1200余亩的草场。除了放养土鸡外,还养牛96头,羊410只,仅固定资产和配套设施,去年底县畜牧局专家估值260万元。“前几天,十几条牛卖了38万(元),”张书记指着山坡远处的牛群,“还不止这一点儿,我还有三十几条牛寄养在群众家里,用牛工挣钱了是他的,下牛娃儿了他一条,我一条,这样,我们都发展了。”
    老张的这种模式,也应用到了养鸡的发展上。两名群众帮助他养鸡,除了每人每年支付2万元的工资外,还赠送鸡苗600只。通过这种模式,直接带动了9户群众养殖本地黄牛,12户村民发展白羽乌鸡。目前,他们都成了该村黄牛、土鸡养殖的专业户。此外,今年,他还无偿向村民赠送鸡苗3000只,“两个办法”一举解决了群众无钱发展、无技术发展的难题。
    说起产业的发展,张书记也有他的辛酸。1999年,镇上动员发展烤烟时,群众都不种,那年他一下子种了120亩,由于 “摊子”铺的太大,当年烤烟有的没有收回来,也有部分没有烤好。他整整拉6卡车送到烟站,把垫付的物资材料扣除后,另外给了他2万元。“我压根儿都没想挣钱,只想带个头儿,让群众看到烤烟能发展,也能致富。”因为他这一“带”,打消了群众的顾虑。直到今年,他也在“被迫”种烤烟。群众说了,“你种我都种,你不种我不种!”
    老百姓就这样:他们心中的问号,需要你用行动来回答。
 
群众在哪儿,支部就在哪儿
    到门古寺镇项家河村也是调研组已久的心愿。11月19日,我们终于踏上了行程。
    项家河村是门古寺镇的一个大村,由原来的5个村合并而成,现有人口3200多人。之前,我们作了一个简要的了解,村支部不少的做法可圈可点。比如,该村党支部通过提供包技术、包供种、包饲料、包销售“四包”服务,带领贫困群众脱贫致富。今天,可以眼见为实了。
没有去村委会,我们直奔传说中的家庭农场。山路弯弯,却一点儿也不颠簸。经过这些年的基础设施建设,村级公路算是四通八达,通院到户了。
    绕了不止十八弯,道路猛地拔地而上,我们来到一个视野开阔的小山坡,几栋建筑,一个院落式厂房跃入眼帘。大门口高高地挂着“房县门古镇佛山家庭牧场”,门口停放着一台雪铁龙世嘉轿车,院子里牧草加工设备一字排开,里面整齐堆放着已经打捆的牧草。厂房的一侧是四栋整排的标准化羊栏,每栋可养羊500只。走过中间小道,后面是一大栋相似厂房的高大鸡舍。从隔着护栏望去,草地上走动着成群的白羽乌鸡,周围有几只鹅悠闲晃动着脑袋,威风凛凛。场主席良兵介绍,鹅是用来赶黄鼠狼保护鸡的。
    “今年第一年搞,能够发展这么快,还是多亏了村支部的‘四包’”老席说,“明年肯定还要变大样!”
    在项家河村五组,党员杨树军山羊目前已经发展到200多只。而在养殖之初的2013年,因为没有技术,山羊在一夜之间死了40多只。“那时候啊,真是想死的心都有了!四十多只可是六七万啊,都是投的血汗钱,”老杨说起来,心有余悸,“幸亏后来方书记帮忙请来的兽医站的兽医。”
    “群众的困难在哪儿,我们就把问题解决到哪儿,只有这样,支部在群众中才有威信!”该村支部书记方必春说。
 
经济主战场在哪儿,基层党建就在哪儿
    近半个月抽空下来的调研,让我们收获颇多。大家一致认为,经济发展得好的地方,基层党的建设抓的更实,更规范。
    土城镇土城村临近235省道,是房县到十堰、神农架到武当山必经之路。一直以来,该村群众都有做黄酒的传统。从上个世纪九十年代起,都有群众在路边卖起了黄酒。2014年,由土城村几个党员大户牵头,该镇成立了土城镇白茅家酿黄酒洑汁专业合作社,吸纳入社会员170余户,按照“统一原材料供应、统一生产工艺、统一注册商标、统一产品包装和标识、统一销售渠道,分散加工储藏”的统分模式进行生产、销售。目前,合作社实现收入40万元,农户每股分红达300元,走出了群众增收致富的好路子。
    同时,为推动黄酒产业的发展,该镇采取两项措施:一是引能人书记;二是培党员大户。现任村党支部书记耿吉奎,以前是该镇远近闻名的煤老板,身家数百万元。2011年换届走马上任后,看准了黄酒商机,大力支持老党员鲜东财、罗根科,大学生村官袁学坤等带头酿造黄酒洑汁。在此基础上,成立土城商会,拓展黄酒市场。2015年底,预计销售黄酒600万斤,产值6000万元。
    走进土城镇龙坪村,远远望去,白色的大棚从河边一直排列到山脚下,忙碌的菇农,整装待发的香菇,一个绿色的袋料食用菌产业在山谷间异军突起。该村支部书记黄建忠是房县远近闻名的袋料食用菌生产大户,自1995年开始做袋料香菇,至今整整20年了。2014年,他携手县供销联社成立了房县土城食用菌农民专业合作社,通过“村支部+专业合作社+农户+农产品经纪人”的经营模式,袋料食用菌得到迅猛发展。目前,该镇有近半数农民从事食用菌生产,年产值近4000万元,人均增收800多元,成了名符其实的绿色支柱产业。
    从二高山区土城、上龛到低海拔区青峰、门古,不管是烟叶、药材、山羊等农业产业,还是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市场主体,凡是农村经济发展得好的地方,都可以清晰地看到基层党组织坚强的堡垒,可以看到农村党员“双带”的身影,那一幅农村发展的蓝图因基层党建而增彩,而愈发清晰。
    (者:中共湖北省房县县委组织部  马金安)
关于我们 联系方式 免责条款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网络实名:十堰新闻网 十堰新闻 域名网址:www.syxw.net
投稿邮箱:E_mail:syxw668@126.com 或 E_mail:syxw668@yahoo.com.cn
备案序号:鄂ICP备07501808号 联系电话:0719--8651828 流量统计: 技术支持:尚禹科技 十堰网站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