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堰网8月5日讯(余秀武 孟帆):十五年前,这里处处举目无“青”;
十五年后,这里已变得青葱满目。
十五年前那声“钱换生态,退耕还林”的角号,掀起了生态建设的高潮,调动了全国25个省(区、市)1897个县(市、区、旗)1.4亿农户4.8亿农民投身生态建设的积极性,累计完成退耕地造林2.2亿亩,宜林荒山荒地造林2.6亿亩,使陡坡耕地基本还林,严重沙化耕地基本得到治理,工程区林草覆盖率增加4.5个百分点,工程治理地区的生态环境得到了较大改善。据长江水利委员会的监测报告,2003年长江上游年输沙量减少80%,主要支流的输沙量低于多年平均值。专家认为,退耕还林是长江输沙量减少的主要原因。
郧西县位于长江第一大支流——汉江中上游,是湖北省重点贫困山区县,也是生态欠债较多的县,更是南水北调重点水源区。
由于自然、社会、历史的原因,郧西县的森林资源被破坏得相当严重,毁林开垦、陡坡耕种现象也十分突出。据统计,全县水土流失面积达311.25万亩,占总版土面积527.68万亩的59%,年均水土流失量1343.1万吨,平均侵蚀模数高达6473吨/平方公里。
1998年特大洪灾之后,党中央、国务院将“封山育林、植树造林、退耕还林”作为灾后重建、整治江湖的重要措施。为了摸索经验,完善政策,从1999年开始选择若干具有代表性的地方进行了退耕还林试点。
2001年,郧西被国家正式确定为退耕还林试点县,以重点工程为中心,全县上下大力开展封山育林、植树造林、退耕还林,不仅改善了郧西的生态环境、促进了山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农民的脱贫致富,而且有效地改善了长江流域的生态环境,为保障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质安全,构筑了一道牢固的生态屏障。
退耕还林工程启动以来,郧西县按照“退得下、稳得住、能致富、不反弹”的总体思路,致力构筑南水北调生态屏障,各项工作进展顺利,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到2013年底,全县已累计完成退耕还林工程41.3万亩,其中:退耕地造林16.6万亩、荒山造林24.7万亩、封山育林0.5万亩。工程惠及全县18个乡镇(场、区)272个村5.5万农户21.5万农民。
退耕还林工程带给郧西的不仅仅是城乡生态环境方面的巨变,还有生态理念方面的更新和产业结构方面的变化。参与退耕还林工程的21.5万郧西人,怀着偿还生态欠债的心情,向坡耕地和荒山秃岭宣战。经过十五年艰苦持续的努力,使郧西的山变绿了,水变清了,天变蓝了,空气也变得清新了,农村产业结构也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退耕还林后的农民,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从广种薄收的传统耕作习惯中改变过来,继而转向集约经营,开发林果、药材、蔬菜、畜牧等高效产业,从事农产品加工、商贸流通、打工经济等新兴产业。近几年来,郧西依托退耕还林工程,新发展核桃9万亩,柿子5.6万亩,板栗5万亩,林下套种牧草3.5万亩、套种药材2.5万亩、套种其他林特产品1.5万亩,为区域特色产业的深度开发和农民持续增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2013年年报显示,郧西农村经济总收入中多种经营和打工经济收入占80%以上,农民人平纯收入由2000年以前的1316元增至4931元,净增3615元。
更多的人则打起了“文化旅游强县”的大算盘。
郧西人在退耕还林、治理生态的过程中,逐渐体会到:好的生态资源,不仅能够改善人居环境,还能带动旅游产业的发展。于是,以山水资源为依托的龙潭河、虎豹峡、五龙河、玄鼓山等4A级旅游风景区应运而生;以天河、汉江为纽带的七夕民俗文化圈渐成规模;以返乡创业为主导的回归经济也渐成气候。
可以肯定的说,退耕还林工程是我国乃至世界上投资最大、政策性最强、涉及面最广、群众参与程度最高的一项重大生态工程,这项工程为我国在世界生态建设史上写下了光辉绚烂的一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