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导航:首页 >> 新闻中心 >> 新闻中心 >> 正文
喜看《汉江》六集纪录片新闻 建言汉水生态文化八大亮点
信息来源:诗经文化网 发布时间:2014年8月13日17:7 文章编辑:耕夫
    诗经文化网8月13日讯(袁正洪):昨晚23时许,笔者在湖北卫视欣喜看到“从历史文明角度解读《汉江》的六集纪录片将播出” 的新闻,非常高兴,湖北广播电视台摄制始于2012年夏。摄制组行程5000多公里,拍摄50余市县,采访100多位专家学者,制作历时2年,是弘扬汉水文化的力作,其意义重大,影响深远。
    今日上午,我将这一喜讯告之汉水、荆楚著名民俗文化专家、文化研究馆员李征康先生,他退休不退文,仍然锲而不舍地研究汉水武当民间文化,尤其是他根植于民间, 30多年来公开发表出版的民间文学作品和专集达300余万字,先后发掘并成功申报出三个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文化村落。如此卓越的贡献,这在全国少有,被称为民间文学收集挖整“大王”, 无不令人敬佩!李征康先生听后说,虽然我原来没听说拍摄《汉江》,今日知道后,热烈祝贺电视纪录片《汉江》即将播出。十堰市汉水文化研究会发起和创始人之一的陈志忠同志听说电视纪录片《汉江》即将播出的喜讯后,他作为十堰和东风公司一名知名的老电视记者,原来没听说过拍摄《汉江》,今日听说后打心底里高兴,他研究汉水文化几十年,一直有个梦想拍摄《汉江》,如今湖北广播电视台摄制《汉江》六集纪录片将播出,真是实现了汉水人民及汉水文化研究者的梦想,值得祝贺。
    古老的汉江,波涛澎湃,千百年来,孕育了悠久的汉水文化,是中华文化的瑰宝。笔者根据30多年对荆楚文化、汉水武当文化的学研和探讨,从史学、文学、地域学、民俗学、新闻学、生态文化旅游等方面进行了研究。2003年11月16日至17日,全省党委系统政研室主任座谈会在东湖宾馆南山新村召开。我有幸参加这次会议,在各地市州发言中,我汇报了建议湖北在大力推进湖北东部武汉城市圈建设的同时,着力构建湖北西部生态经济圈,通过整合十堰、宜昌、恩施、神农架及襄樊西部的保康、南漳等地的生态经济资源,打造中国中西结合部秦巴山区绿色屏障、两江(长江、汉江)两库(三峡水库、丹江水库)清水长廊,把湖北西部建成中国中部地区的生态经济示范区,进而推动全省生态建设,打造千湖之省碧水蓝天,再造湖北秀美山川。尤其要搞好武汉城市圈与湖北西部生态圈的对接,统筹湖北城乡、区域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只有同时抓好两圈建设,充分发挥两圈联动互助多赢作用,才能使湖北东西部协调发展,实现经济良性循环,全面加快湖北小康社会建设进程,促进湖北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率先在中部崛起。受到省委副秘书长、省委政研室吕东升主任的高度重视,当即要求十堰写材料发《参阅件》。回十堰后,受到市委领导高度重视,我敖夜加班撰写了《关于建立湖北西部生态圈的建议》,省委政研室及时发了《参阅件》。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时任湖北省委书记俞正声特作重要批示。省委政研室、省发改委特此于2004年农历正月十六日召开了专题研讨会,为对接武汉城市圈、建立湖北西部生态圈拓展了思路。省委政研室高瞻远瞩,经深入研究科学地提出了着力打造湖北西部生态文化旅游圈的建议,省委、省政府领导高度重视并作出重大战略决策,着力打造“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使其成为国内外知名的旅游目的地,以推进鄂西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实现湖北东西部相对均衡发展。
    黄河、长江是中华母亲河,汉江也是母亲河之一。汉水文化博大精深,有许多亮点,很值得重笔讴歌。笔者根据多年来考察汉水文化,有八个方面值得一提:   
    ——在汉水历史名人上,诗祖尹吉甫是汉水流域历史名人。笔者撰写有30多万字的《尹吉甫之研究》。《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是我国“四书五经”之首,堪称中华文化的元典之一,《诗经》不单是诗歌文学,而且是古周朝社会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农业商贸百科全书。西周太师尹吉甫是中国历史上卓越的政治家、军事家、大诗人。尹吉甫是《诗经》中已知名的少有的作者,又是《诗经》的采风者、编纂者,而且是被歌颂者。《诗经》名篇《烝民》、《崧高》、《江汉》、《韩奕》、《都人士》、《六月》乃尹吉甫之作。《诗经》中盛赞“文武吉甫,万邦为宪”、“吉甫作诵,穆如清风”。尹吉甫比老子早281年,比孔子早301年,比屈原早512年,即老子读《诗》(汉代称《诗经》)著《道德经》、孔子学《诗》创儒学,屈原读《诗》撰《离骚》。笔者自1980年开始关注收集诗经尹吉甫文化,继而开展“诗经文化长征”、 当“文化工程” 抓,深入考察,采风民间,查阅大量的诗书史料,得出结论认为,尹吉甫是房陵人,仕于周,征战于山西平遥,食邑房,卒葬于房。房县九道乡阴峪河、平渡河,中坝乡漳脑河,门古寺镇羊岔河是汉水流域第一大支流堵河的源头,房县的马兰河及县城东部尹吉甫镇和五台林场境內的古南河也是汉水流域的一条知名支流的源头,是诗经民歌采风地之一。笔者经专题课题研究,房县是诗经周南、召南交汇地,房县南山西周时为雎山,有雎水(沮水),千古《诗经》相关民歌至今在房县琛山民间传唱。故拍摄汉江历史名人,应将诗祖尹吉甫列入第一名人。
      ——汉水沧浪之水及沧浪之洲,是充满魅力的中华名山秀水。《说文解字》曰:“汉,从水,漾也。東爲滄浪水。” 《括地志》曰:“汉水即汉江。沧浪,古水名。” 《说文解字》:“州,水中可居者曰州。” 《尔雅•释水》:“水中可居者曰洲。” 《说文解字 •水部》:“洲,本作州,后人加水以别州县之字也。”《尚书·禹贡》记载“嶓冢导漾,东流为汉,又东,为沧浪之水,过三澨,至于大别,南入于江。东,汇泽为彭蠡,东,为北江,入于海。”司马迁《史记·夏本纪》曰:“潘冢道漾,东流为汉,又东为沧浪之水。”由此,司马迁《史记》中对此认可《尚书·禹贡》记载。据北魏郦道元《水经注•卷二十八•沔水》载:“汉水又东径郧乡县南之西山,上有石蝦蟆,仓卒看之与真不别。汉水又东径郧乡县故城南,谓之郧乡滩,县故黎也。即长利之郧乡矣。”“又东北流,又屈东南,过武当县东北。县西北四十里,汉水中有洲,名沧浪洲。”《渔父》歌曰:“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孟子·离娄上》:“有‘孺子歌’曰:‘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此语源于孔子的“小子听之,清斯濯缨,浊斯濯足,自取之也。”屈原《渔父》曰:“屈原既放,游于江潭,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与?何故至于斯?”屈原曰:“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渔父” 曰:“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世人皆浊,何不淈其泥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哺其糟而歠其醨?何故深思高举,自令放为?”屈原曰:“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渔父”莞尔而笑,鼓枻而去,乃歌曰:“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 “遂去,不复与言。” 古往今来,汉江沧浪水及沧浪之洲,因名水而闻名,吸引一些名人雅士慕名赏水赋诗,成为充满魅力的中华名山秀水、名人文化的之地。清清汉江水,是南水北调中线水源优质水的形象名片,沧浪文化是汉江及其丹江口市享誉国内外的知名文化品牌。
    ——汉水丹江口市古为均州,“均”是古代制陶的工具,是我国陶文化“均” 的发祥地。笔者于2008年12月下旬,冒着剌骨的寒风,采访汉水之滨丹江口市浪河镇薄家湾村一组,考古专家在此发现一东周时期遗址中,有一口长约80cm的“微型”陶窑,附近有灰坑、房子、水井、灶、水沟及陶鬲、盂、罐、豆、鼎、盆、瓮、觑等多种器类。与此同时,在距薄家湾村紧邻的浪河镇小店子村二组和三组的1310平方米考古发掘面积中发现有东周时期和汉代陶窑各l座及陶盂、陶罐、陶瓮、陶豆、陶觑、陶盆、陶纺轮,已经发现完整和可复原器物262件,陶片300余袋。在与浪河镇邻近的丹江口市金陂墓地、雷陂墓地考古中发现不少古代陶器。省市博物馆在丹江口市石鼓镇熊家庄考古中也曾发现一座长60cm左右的东周时期“微型”陶窑及许多陶片。有关专家称这3处古代“微型”陶窑遗址的发现,不仅对研究春秋中晚期楚文化有一定意义,而且对研究丹江口市古为均陵是我国古代陶文化的重要发祥地之一,对于抢救保护浪河镇民间至今传承的制陶工艺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等有着重要的意义。据武当山古建研究专家张华鹏介绍,多年来,他通过查找大量史书资料和实地考查,撰写了“陶均的发源地——丹江口市” 一文,从“均陵起源”、“ 均和陶器的起源” 、“均使陶器快速发展”、“ 均与钧不能相誉” 四个方面和丹江口市50多处古遗址,发现的大量的古陶嚣、古陶片及传承的制陶工具等论证了丹江口市是陶均的发源地。张华鹏认为“均陵” 不仅是均的发源地,也是陶的发源地之一。“均陵” 作为地名出现,应当与制陶工具“均” 的发明和制陶业的兴盛是相联系的。华中科技大著名古建专家、博士生导师张良皋接受笔者采访说,均,是古代制陶的专用工具。陵,是制陶的原始材料——泥土的产地,即土山。丹江口市战国时为均陵,楚地,北周移丰州来治,隋改丰州为均州,明初省武当县入均州,属襄阳府,清因之,民国改州为县,即均县。《中国古代地名大词典》记载,均陵,在湖北均县。据《丹江口市志》载,秦在均陵置武当县。隶南阳郡。《史记苏代传》残均陵,《索隐》均陵在南阳,今之均州。从考究丹江口市历史文化尤其是考古专家在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丹江口库区抢救性考古发掘中发现多个古代窑址和大批古代陶器、陶片表明,丹江口市古为均陵是我国陶文化的重要发祥地之一。
    ——汉水鄂西北十堰市牛头山发现距今2200年前楚长城。2009年2月24日,笔者步行几十里路上十堰市牛头山考察发现距今2200年前楚长城。经查阅《郧阳府志》、《郧台志》等,发现上面有“古塞”、“古寨”、“楚筑以备秦”等文字记载。楚国长城按照楚庄王的“以汉水为池,以方为城”修筑。牛头山楚长城是一条4公里长的“古塞”,高3.9米,宽1.6米,中间连着五个山头,海拔880米。牛头山楚国古寨城,居高临下,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天堑气势。楚方城依山就势,就地取石材砌建,寨墙保存比较完整,有东西南北城门,寨墙宽窄高低不一。西寨墙有一段双城墙,既古时瓮城,长约300米长,外低内高,两墙相距4米多。东北边寨墙最高段达2.5米,宽1.5米。由于年代久远,部分寨墙石头风化严重,十分沧桑;有的长满鲜苔,有的墙段石包土筑痕迹十分古老;还有多处烽火台、了望台等遗址。经专家研究,认为该古寨是2000多年前楚国修建的古方城,是楚国防御秦国进攻的一道重要军事防线,是楚国长城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鄂西北及秦巴武当交汇地区、汉江流域迄今为止发现的规模和面积最大、且保存比较完整的楚国古方城遗址。这一楚寨城的发现,不仅对于研究我国楚方城和古长城文化有重的研究价值,而且是鄂西生态文化圈黄金旅游线上的一颗灿烂明珠。
    ——汉江生态经济带,茶及武当道茶是汉水生态环保和农民致富支柱产业。4000多年前,神农炎帝在秦巴武当神农架山区搭架采药时最早发现并利用了茶,《神农本草经》就有“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古称荼后称茶)而解之”的记载。在2800多年前的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里,有7首诗写到了荼,古称荼今称茶,而《诗经》的采风者、编撰者西周太师尹吉甫的故乡就在武当山南麓的房县。1996年以来,笔者坚持把武当茶叶作为课题研究,经过十多年的艰辛考察,走访道人和茶农,查阂大量史料,深入挖整武当道茶传统生产技艺和道茶文化有关资料20多万字,30多盘录像,拍摄上万张图片。研究认定取名为“武当道茶”,并明确提出“鄂西北秦巴武当山区是中国茶树的原产地之一” 和“武当道茶是我国四大特色名茶之一,即:西湖龙井、武夷岩茶、武当道茶、寺院禅茶”, 从此在百度上搜索编辑词条上有了这一记载。
    笔者先后撰写了《浅谈武当道茶历史渊源与养生》、《武当道茶文化成鄂西生态旅游圈新亮点》、《武当山发现天然野生古茶树对研究我国茶资源分布具有重要价值》、《仙山武当道茶香》等文章,被新华社、人日报社、香港大公报等媒体纷纷登载,武当道茶响誉国内外,引起国家和省市有关专家高度关注和评价。
    2008年8月20日,笔者到北京参加由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科技司组织召开的“武当针井、武当银剑”地理标志产品保护专家审查会。会上袁正洪从十个方面汇报并建议取名叫“武当道茶”品牌。到会的农业部、中国农业大学、中国政法大学、中国农科院等专家经认真审查和讨论,一致意见:“建议以‘武当道茶’名称进行申报,要求进一步明确武当道茶的含义,武当针井和武当银剑等产品作为武当道茶品牌名称的系列产品。”2008年9月,笔者和毛雅鑫赶制了《武当道茶传统炒制技术和表演艺术》申报文本及配套的电视专题片,2009年2月,经省专家评审,被湖北省人民政府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
    在省市领导和农业等部门的重视支持下,2009年9月3日,湖北茶叶产业首个全省性的行业协会——湖北省武当道茶产业协会成立。2009年10月24日,湖北第一文化名茶“武当道茶”高层专家论证会在武汉东湖大厦召开。参加论证会的有中国农科院茶叶研究所、中国茶叶博物馆、华中农业大学、武汉大学、湖北省茶叶学会、湖北省农科院等单位的有关中国工程院院士、教授、研究员、著名茶叶专家及特邀道教、文化界知名人士等。专家们经充分讨论和认真评审,一致认为:武当道茶生产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内涵丰富,特质鲜明,独具魅力,生态环境优越,茶叶品质优异,道教文化与茶文化有机融合,利用名山做大名茶,产业开发潜力巨大。一致推荐“武当道茶”为“湖北第一文化名茶”。会上,笔者向中国茶叶博物馆研究员周文棠汇报后,周文棠为此题词:“中国鄂西山地大巴山、武当山、荆山、神农架、巫山等地域是中国茶树的原产地。”2010年4月17日,十堰市委、市政府在北京新闻大厦举行了“南水北调中线核心水源区武当道茶品牌推介暨新闻发布会”。国家农业部、财政部、科技部、发改委、经贸委、质量技术监督总局等有关部办委局的领导和茶学专家参加了新闻发布会。会上,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中国茶叶博物馆、湖北省茶叶学会等单位的专家经评审,一致认为:“秦巴武当山区是中国茶树原产地和中国道茶重要发祥地之一,武当道茶生产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融道教文化、茶文化与养生文化于一体。武当道茶 ‘ 形美、香高、味醇 ’,产品品质特色鲜明,武当道茶养身、养心、养性,道茶文化底蕴博大精深。”时任十堰市市长张嗣义在会上表示,弘扬武当道茶文化,科学整合山区优势资源,打响武当道茶品牌。将用10年时间,使十堰茶园面积达到100万亩,综合产值达到100亿元,使武当道茶成为十堰继名山、名水、名车之后的第四张名片。2012年5月6日,由浙江大学CARD中国农业品牌研究中心和《中国茶叶》杂志、中国茶科所、中国茶叶网联合开展中国茶叶区域公用品牌价值评估,武当道茶品牌价值12.74亿元。2014年7月上旬中国茶叶区域公用品牌价值评估结果公布,武当道茶位居全国第17位,较前两年上升一个位次,品牌价值升至15.45亿元,连续3年居全省茶叶区域公用品牌之首。汉水流域的汉中市、安康市、十堰市等盛产茶叶,茶树四季常青,茶园生态环保含养水源,茶叶支柱产业富民,是汉江生态经济带的优势资源产业。
    以及汉江湿地保护汉水民俗民间文化《混沌传》、《洪荒传》、《黑暗传》;在世界享有盛名的东方绿松宝石之乡等亦是汉江生态文化旅游经济的亮点,在《汉江》纪录片中值得所提。
 
(作者:中国诗经学会会员、中国屈原学会理事、十堰市民俗学会会长、十堰市诗经尹吉甫文化研究会会长。  高级职称:主任编辑,高级政工师)
关于我们 联系方式 免责条款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网络实名:十堰新闻网 十堰新闻 域名网址:www.syxw.net
投稿邮箱:E_mail:syxw668@126.com 或 E_mail:syxw668@yahoo.com.cn
备案序号:鄂ICP备07501808号 联系电话:0719--8651828 流量统计: 技术支持:尚禹科技 十堰网站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