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县尹吉甫镇七星沟村古代石窟建筑尹吉甫宗庙
尹吉甫宗庙里明正德5年塑的尹吉甫石雕像
十堰网7月17日讯(袁源、胡继南):昨日,国家文化部办公厅网站公示了进入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推荐项目名单,其中,新入选项目151项,扩展项147项。湖北十堰市所辖房县《尹吉甫传说》入选第四批国家级非遗推荐名单。其中:民间文学30项,涉及31个申报地区或单位。湖北省房县《尹吉甫传说》入选第四批国家级非遗推荐名单民间文学类。
据中国诗经学会会员、湖北省民间文艺家协会理事、十堰市民俗学会会长、十堰市诗经尹吉甫文化研究会会长袁正洪同志介绍,出于对家乡房县的热爱,自1980年开始收集研究《诗经》尹吉甫文化,着力组织民俗民间文化爱好者,收集、抢救、挖掘、整理《尹吉甫传说》,受到中国诗经学会、湖北省文化厅、省民间文艺家协会等一些专家的亲切关怀指导和省、市、县领导及宣传文化部门、房县尹吉甫镇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支持,有力地促进了《尹吉甫传说》的收集挖整工作。
2006年12月6日年逾古稀的尹维鹏老人讲述尹吉甫传说故事
袁正洪介绍说,《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居《五经》、《四书》之首,是中华文化的元典之一。西周太师尹吉甫不仅是我国历史上卓越的思想家、军事家和哲学家,而且是伟大的诗人、文学家,是《诗经》的采风者、创作者、被歌颂者、编纂者。《诗经》中高度称赞“文武吉甫,万邦为宪”、“吉甫作诵,穆如清风”。尹吉甫“文能附众,武能威敌”,他奉周宣王之命,率军北伐猃狁,南征荆蛮,驻守淮夷,辅佐“宣王中兴”, 立下了显赫的功绩。
尹吉甫生于周厉王27年,卒于周幽王七年(公元前852年~775年),兮氏,名甲,字伯吉甫(一吉父)。出生在房陵(现湖北省十堰市所辖房县),仕于周朝,食邑房,卒葬于房。尹吉甫比老子早281年,比孔子早301年,比屈原早512年,比李白早1553年,比杜甫早1563年,比白居易早1654年。从尹吉甫诗作的文彩、其名篇思想艺术对后人的影响,他对《诗》编纂等多方面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2003年10月3日,袁正洪、袁源采访七星沟村老农刘大斌(中)讲尹吉甫传说故事
根据有关古籍、地方志记载、尹吉甫在房县的宗庙、碑、宅、墓、祠等文物遗迹及许多传说故事,表明西周太师尹吉甫房陵人,故里房,食邑于房、卒葬于房。《尹吉甫传说》房县有以下考:
明代房县县承李南金、知县胡璧在尹吉甫石窟宗庙石岩前面竖的宝堂寺立碑记
一、史志古籍有大量记载
1、《郧阳府志》记载
据明万历六年(公元1578年)《郧阳府志·卷二十五·人物》载:“尹吉甫,房陵人,周宣王时太师,食邑于房。诗人为六月之章歌之,列于小雅。卒葬房之青峰山,今碑坟在焉。”
明万历《郧阳府志》(卷七•形胜)载:“房县八景之一‘吉甫遗基’。”
明万历《郧阳府志》(水利卷)载:“房县潵澥堰,县南十五里,世传为西周尹吉甫所凿,源通巫峡。元至正(德)间碑存。其水可灌万亩,今分为三畈。万历间知县朱衣重修斗门,都御史王世贞为记。”
明万历《郧阳府志》(卷三十•艺文)“重修房县庙学记” 载:房县学,旧为州学,在州治东北,洪武八年改州为县,学亦随之。今房学文武士相半……矧周之尹吉甫,其乡人也。《诗》称:“文武吉甫,万邦为宪。”然则文武相资,在古人尚然,况后世乎!吉甫之文武,万邦犹以为法,况其乡人乎!诸侯麾之游于斯者,可不勉哉!
据明万历六年(公元1578年)《郧阳府志》(卷二十五•人物)载:周尹吉甫房陵人,宣王时封太师,食邑于房。吉甫有文武才,入为卿士。时猃狁内侵,王室浸弱,王命吉甫帅师伐之。吉甫与仲山甫协赞,内修外攘,迄奏肤公定王国,周道赫然中兴,诗人为之六月之章歌之,列干小雅,卒葬于房之青峰山,今碑坟在焉。尹伯奇,吉甫之子。天性至孝,后母宠己子而恶之……今邑设顺令祠于吉甫祠之左,扁其堂曰:“父子忠孝”。
据清同治庚午年重修《郧阳府志》(卷一•古迹)载:“尹吉甫宅,房县南,去庐陵王城一里。尹吉甫墓,房县城东90里,墓祠在焉,有碑脱落。”
房县青峰镇松林垭尹氏老祖坟遗址,2010年4月23日,出土一块乾隆
三年春立的纪念尹吉甫石碑,碑高2.5米,宽0.8米,厚0.158米,碑
文:“下马青峰道,焚香拜尹公 出师宣薄伐 作颂穆清风 烟冷千秋石 云
幽万古松 允怀文武略 谁嗣奏肤功”。
2、《房县志》记载
据清同治版《房县志》载:“房县,古称房陵”,“披览《郡志》,知房为尹公故里”,“宝堂寺,城东百一十里,在青峰东北。因石岩凿成,……尹吉甫像倒坐于石庭。有碑志”。
清乾隆版《房县志》记载:明•李穆《重修房县庙学记》:房县学,旧为州学,今房学文武士相半,得贤令不为秦越一加之意,矧周之尹吉甫,其乡人也。《诗》称:“文武吉甫,万邦为宪。”然则文武相资,在古人尚然,况后世乎!吉甫之文武,万邦犹以为法,况其乡人乎!诸侯麾之游于斯者,可不勉哉!
清同治版《房县志》载:“房县,古称房陵”,“尹公庙,城西南六里,祀周尹吉甫…”,“披览《郡志》,知房为尹公故里”,“宝堂寺,城东百一十里,在青峰东北。因石岩凿成,……尹吉甫像倒坐于石庭。有碑志”,“《广与记》所谓吉甫为房陵人,是也。及闻城东有祠墓”。
3、有关书籍记载
明《广与记》载:“所谓吉甫为房陵人,是也。及闻城东有祠墓。”
《明统志》载:“尹吉甫以为房人…食采于房,其后卒遂葬于房欤。”
1936年四川泸州重修再版的《泸县志••卷第七•艺文志》载:“郧阳志载吉甫为房陵人,卒葬房之青峰山”,“吉甫辗转迁葬于房”。
舒新城主编《辞海》中华书局1947年版载:“尹吉甫:周房陵人,宣王修文武大业,进迫京邑,奉命北伐,逐之大原而归。”
据中国文史出版社2000年出版《十堰通史》载:“西周时期十堰地区最有名的人物是尹吉甫…死后葬于湖北房县的青峰。”
长江出版社出版的《十堰文物志》(房县历史文物古迹•古代建筑篇)记载:“宝堂寺,地处榔口乡白鱼河村,以供奉周宣王的大臣尹吉甫石像和三教神像而取名……属县文物保护单位。”
二、房县有尹吉甫祀庙、祠、碑、宅、墓等文物遗迹
1、房县有尹吉甫出生石门沟的传说。房县万峪河老人坪村有个石门沟,溪水由西向东流,小河的东西各有一道石门。相传,这里是一个龙脉之地出生了一个“尹天官”。
2、尹吉甫老宅。房县万峪河乡大堰九组有一处尹吉甫老宅,原先建有并列的三层四合院。旧迹还可以见中院大门的一个石门凳,院中有刻着花纹的大石条,还放有石凿马槽等。相传古时文武官员路过此地,“武官下马,文官下桥”,以表示对周太师尹吉甫的敬仰。
清同治版《房县志•卷七古迹篇》载:“尹吉甫宅,县南去卢陵王城一里。”人们传说尹吉甫做官后,其家人从万峪老人坪搬到了城南附近盖的大宅院。
3、房县有尹吉甫宗庙——古代石窟建筑。房县榔口乡万峰山尹吉甫宗庙,原名石窟、石屋,尹天官庙。后因加放有三教神像、又称宝堂寺,现存有碑、石窟等。尹吉甫宗庙建在一座岩壁上,分上下两殿:下殿凿有一石窟大石殿,宽10米,深5米,前后石壁高3.5米,屋脊高5米,洞内四壁钻了上百个大小不同的小方孔,孔内插石楔,石楔托石盘,石盘坐神像。石窟大殿外沿崖边凿石梯,石梯外有石护栏。由南向北蹬11步阶梯,再由北向南蹬19级,然后由东向西蹬6级至天台(上殿)。上殿品字型,正面凿石殿3米见方,天台左右各凿一个小石殿,2米见方,正殿四壁也凿有近60个大小不同的方孔,其用途上下两殿相同。山上三间石殿合称“三间堂”,上下殿相距高17米。
在石窟大石殿外梯形台地上,原建有殿堂三重,两侧建厢房两栋,五栋庙房均为土木结构,青瓦盖房,三重殿宇,雕梁画栋,门楼、立柱、房檐、屋脊、屋梁,均有雕刻、绘画装饰,神仙圣贤、龙凤狮马,花乌草卉。大石殿正中供奉有玉皇、祖师、天官等神像。据宝堂寺附近居住的一位八旬老农说,解放初,他是农会干部,带人破四旧烧毁了石窟大殿外的尹吉甫庙两侧厢房。
在房县榔口乡万峰山尹吉甫宗庙石窟前,现存明代县官立的万峰宝堂寺立碑记、万峰宝堂寺建造记碑等文物遗迹。
尹吉甫家庙附属建筑,还有距庙正东约250米远在一个巨大的石头上建的一个戏台,每年正月十三日到十五日,要在台上唱戏三天,祭祀尹吉甫。
4、房县有尹吉甫碑文记载。房县有关尹吉甫的文物石碑主要有七块,其中房县榔口乡七星村(原名白鱼村、七星村)尹吉甫宗庙现存石碑主要有五块,房县青峰镇-块,房县文化体育局两块。如“万峰山宝堂寺立碑记”石碑,是大明正德十一年丙子孟春二月,县丞李南金,知县胡璧,尹继(宗先祖贤良芳恩)、尹(添昌修仁)爵,施财造碑施主,襄阳府谷城县观音堂刘钰等。这块石碑采用青绿色石材雕刻,碑高3.3米,宽1.04米,厚0.15米。石碑记载:“夫青峰乃古周朝名宦尹吉甫,佳城余地之胜概也……由山西而至,久隐山房旁观也,朝夕留心而得乎此山峦。此房县之东九十里,山峦幽雅,辐辏四围,龙脉萦绕……”;石碑背面刻有:“庄严佛相,妆修维汉,采饰诸灭,三教圣容。”此碑立于明德十一年。从碑文内容可知,先有尹吉甫宗庙,因仰慕尹吉甫宗庙之盛名,在尹吉甫古代石窟宗面前修一座宝堂寺大院。
“万峰山宝堂寺建造碑记”石碑,碑高3.3米,宽1.04米,厚0.15米。石碑正面记载:“佛教之肇起於何世也耶曰汉明帝□□鄙立清舍……寺自汉明帝之始也故曰有寺则有僧明帝之所阳……故魏晋南北朝皆有翻译经者随有译经馆□□置译经润邑之官无和□□殿木大平兴□□置译经院……”
房县青峰镇青峰街村松林垭尹氏老祖坟遗址,2010年4月23日,出土一块清代纪念尹吉甫的石碑,墓碑采用本地极少见到的青绿石材雕刻,碑高2.5米,宽0.8米,厚0.158米,碑文内容为:“下马青峰道焚香拜尹公 出师宣薄伐 作颂穆清风 烟冷千秋石 云幽万古松 允怀文武略 谁嗣奏肤功”。落款小字:乾隆三年春立。字体为行书体。据当地村民张六贤、薛志礼两位老人介绍,上世纪40年代,他们当时才十来岁,曾在墓碑前玩耍。上世纪50年代中期(1956年—1957年),大力兴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该石碑被用作水库出水管道的盖板石。由于石碑太大太重,张六贤、薛志礼时任青峰大队队长和民兵连长,亲自指挥并参与用滚木把石碑从尹家洼(距松林垭宋家沟约150米)移至松林垭宋家沟水库做坝底部出水管道盖板,现已挖出。
房县文化体育局保存“忠孝名邦”纪念碑。据清同治版《房县志•卷五》载:“房号‘忠孝名邦’,盖以西有黄香祠,东有尹公墓也。”“忠孝名邦”石碑原镶堪在被当地民俗视为吉祥迎宾的房县古城墙东城门上,现该碑被收藏在县博物馆。
以及在宝堂寺有一块“一九八七年十二月房县人民政府公布: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石碑。一块“二零零八年三月湖北省人民政府立: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石碑。
5、房县城有尹吉甫庙、尹公祠和功德坊。据明万历六年(公元1578年)《郧阳府志》(卷十六•祀典)载:尹吉甫庙,旧在县西南六里,唐咸通中立,久废,基碑俱存。正德十四年,知州胡璧建祠于东关外一里许,春秋致祭。嘉靖三十五年,主簿严尧黻重修,以伯奇附。”
据清同治庚午年重修《郧阳府志》(卷一•古迹)载:“尹吉甫祠墓俱在房县,世为房陵人…”
6、房县有尹吉甫墓遗迹。尹吉甫的死有三种传说:一是在京城病死,尸归故里;二是在周宣王病危的时候,托付尹吉甫等几位大臣,好好辅佐宫湦即周幽王,继续振兴大业。但周幽王是个沉于酒色娱乐,不理朝政。尹吉甫作为忠臣,多次进谏,严词规劝,幽王充耳不闻,据不纳谏,并任用奸侫,倒行逆施,尹吉甫愤然辞职,告老还乡,忧愤而死;三是尹吉甫作为三代天子之师,在辅育周幽王太子姬宫湦时,被妃子褒姒竟废去王后申氏和太子宜臼,册立褒姒为王后,立褒姒之子伯服为太子,而尹吉甫反对而遭褒姒陷害被杀头,后又被平反昭雪,周幽王下旨厚葬。因是厚葬,为了防止盗墓,采取了以假乱真的方法,用12副同样的棺材同时发丧,分别葬于房县的12个地方,老百姓称尹吉甫墓叫“天官坟”。
三、《诗经》中的相关民歌仍在千里房县传唱
《诗经》产生已有两千多年时间,为何至今仍在房县民间口头传唱?一个原因是房县是《诗经》的作者、也是《诗经》的编纂者周太师尹吉甫的故里,相传尹吉甫釆诗于房,诗经相关的民歌至今仍在房县民间传唱。
四、房县历代不少官员文人赋诗赞颂周太师尹吉甫
明代《万历郧台志》卷十“著述卷”记载“七言绝句”:“往日跳梁今按堵,三边共说裴开府,当知文武宪群工,天为皇朝生吉甫。”以及在房县还有不少有关周太师尹吉甫的民间故事传说。
五、尹吉甫的故事在房县传为佳话
尹吉甫的传说在千里房县广为流传。在房县有石门沟出尹天官的传说、尹吉甫升官的传说、尹吉甫尽忠报国的传说、尹吉甫父母施粥救民的传说、尹氏“父忠子孝”的传说、尹吉甫蒙冤被错杀平反的传说、周幽王赐尹吉甫金头的传说、12副棺材同时出丧传说、石匠老爷修尹吉甫家庙传说、尹吉甫之子尹伯奇伯劳鸟传说等很多故事。
在榔口乡(现尹吉甫镇)七星村尹吉甫家庙附近住的、85岁的刘大斌,解放前租种尹吉甫庙产土地,他不仅会讲许多尹吉甫的传说故事,而且还会唱《诗经•关雎》民歌。2008年11月,刘大斌被湖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宣布为“尹吉甫传说”传承人。尹吉甫的传说不仅在这些地方广为流传,尤其在 尹姓家族中传为佳话。
六、房县有尹姓后裔代代传扬尹吉甫
尹吉甫故里在房县。据舒新城主编《辞海》考释,周初有另一“姞”姓之国——鄂国(西周的诸侯国),鄂亡于楚,其一支迁居楚西北的房陵,吉甫为鄂侯后裔。故尹吉甫原本是“姞姓鄂氏”的后裔。尹是官姓,尹吉甫食邑房陵,卒葬于房陵,其后裔绵延于此而成为居住房陵的大家族。
据袁正洪统计,房县现有尹姓后代201户,753人。加外迁到邻近房县的丹江口市官山镇、盐池河乡、十堰市茅塔乡的尹姓,总计326户,1226人。许多尹姓家庭能讲述一些老祖宗尹吉甫的传说:房县万峪乡现年80岁的尹维鹏,不仅能一口气背出尹吉甫下传的56代(部分)家谱,而且能讲尹氏家族争祖宗尹吉甫、夺庙产的传说、尹吉甫外出带兵打仗的传说、尹吉甫的长子尹伯奇的传说等。房县青峰镇62岁的尹义清,是守看尹吉甫祖墓人的后代,他能讲尹吉甫宗庙及宝堂寺兴衰的传说等,代代相传,引以为荣。尹吉甫的传说不仅在千里房县广为流传,尤其在尹姓家族中传为佳话。袁正洪、陈伯钧等先后收集尹吉甫的故事50多个,尹吉甫的故事在尹姓后裔中代代传颂。
七、专家学者研究和高度评价尹吉甫
袁正洪从1980年起就开始收集挖整关于尹吉甫的资料,先后随同新华社湖北分社老社长徐士杰同志、湖北省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傅广典等有关专家、学者,多次到房县考察尹吉甫与西周《诗经》文化及其尹吉甫传说故事,诚邀陈吉炎教授、杨兴炳、胡继南、袁源、袁君、陈伯钧等人,搜集挖整尹吉甫有关文字资料30多万字、录音带20多盘、数码录音100多MB及录像带13盘,拍摄照片资料万余张。研究尹吉甫及其传说,先后撰写《中国中西结合部古文化沉积带的珍贵遗产――民间文化宝藏“房陵文化圈”》、《房县民歌大王的非物质文化生存》、《千里房县是歌乡》、《淺谈2500多年前诗经相关民歌至今仍在中华诗祖、周太师尹吉甫故里千里房县民间传唱的渊源》、《尹吉甫的传说故事》等多篇文章。新华社、央视《探索与发现》、中国新闻社和省、市新闻媒体纷纷采访报道,受到一些专家学者的高度关注。
2006年12月4日,房县人民政府行文上报,由十堰市民俗学会和房县榔口乡人民政府申报的《尹吉甫民间传说》,被十堰市公布为首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7年6月6日湖北省人民政府行文批复《尹吉甫传说》(房县)等被列为湖北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示项目,并介绍尹吉甫是《诗经》的主要采集者,他晚年回房陵(房县古称),死后葬于房县青峰山。
2010年8月6日,中国诗经学会名誉会长夏传才教授在“中国(房县)诗经文化节暨诗经文化研讨会”上说:“尹吉甫故里在房县有两大不争的事实,1、房县是《诗经》大雅、小雅中确切记载姓名的诗人尹吉甫的故里,他封邑于此,葬于此,其后裔绵延于此而成为大家族。2、古代鄂国是一个以‘姞’为姓的方国,商代时被封为侯爵国,建都野王(今河南沁阳),周初迁徙湖北鄂城,西周中期被楚国所灭。被灭后,‘姞姓鄂氏’中的一支迁徙于当时楚国西北的房陵(今湖北房县)并改称‘兮氏’。尹吉甫封邑于此,葬于此,其后裔绵延于此而成为大家族。”中国诗经学会会长王长华在致辞中说:“房县是尹吉甫的籍里,房县县委、县政府高瞻远瞩,实施‘文化立县、文化兴县、文化强县’战略,深入挖掘、开发、利用房县深厚的文化资源,大力弘扬传承《诗经》文化,以文化大繁荣助推经济大发展,无疑是一件造福地方、功德无量的事情。本次研讨会对促进房县深入挖掘诗经文化内涵,全力打造诗经文化品牌,着力提升文化服务功能会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
2010年8月6日和 2012年9月9日,中国(房县)诗经文化节暨诗经尹吉甫文化研讨会成功举办,千里房县呈现一派“吉甫故里诗经热,房陵人歌动地诗”的热烈景象。房县县委、政府现正进一步着力宣传诗经尹吉甫文化,让诗经尹吉甫文化唱响全国,走向世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