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堰网7月15日讯:7月中旬,正值夏日炎炎,头发发白的6旬老人王祥富,正戴着老花眼镜在家中忙碌的用一张张泛黄的纸抄写、整理民歌,他的老伴也在一旁帮忙。这是7月13日,笔者来到城关镇莲花村二组王祥富家里看到的一个场景。看到我来到后,老人高兴的把自己收集整理的歌本都拿出来,让我开了开眼界。王祥富说,这可是我半生的心血,我现在想做的就是把一肚子的民歌记下来,留给后人。
“薅草锣鼓大学” 浑身都是花样
今年已经66岁的王祥富,原籍柳林乡西湾村二组,由于柳林乡水电站移民搬迁,迁居县城关镇莲花村二组。有着“薅草锣鼓大学”的学历的王祥富做过民办学校的老师,教过小学,学过医,还当过村干部等,喜欢吹笛子、吹口琴、拉二胡等,更爱打锣鼓、唱民歌。然而,现在的王祥富却痴迷上了民歌,收集、研究民歌已经有7、8年了,收集了20多本民歌集,计10万多字。
说起“薅草锣鼓大学”,王祥富就哈哈大笑起来。王祥富说,我那个年代读书的机会少,没地方上学,能读个小学、初中就了不起了。在大集体的时候,人们喜欢一边干农活一边唱民歌,有时候50至60多人在地里一起打锣鼓、唱民歌,热闹非凡。然而王祥富的“薅草锣鼓大学”就是这么上的,知识也都是在地里薅草的时候,听乡亲们打锣鼓、唱薅草学习的。
唱歌出新鲜事唱歌唱个媳妇
“我和我老伴李行翠可是‘民歌夫妻’,是唱民歌唱到一起的。”王祥富说。这可是稀奇事,唱民歌都能唱回一个老婆,这可让我惊奇不已。听王祥富讲才知道,原来他们夫妻俩是一个村的,大集体做农活的时候,王祥富喜欢一边干活一边唱民歌,他老伴又喜欢听民歌,就成了他的忠实听伴。一来二去,两人就因民歌结了缘,产生了感情,最后走到了一起。这可真是唱民歌唱回一个媳妇啊!
“他做什么都行,只要他喜欢,我都支持。”王祥富老伴说。“大集体的时候没有电灯的时候,我经常点着煤油灯看书,一看就是大半夜,煤油都烧完了才睡觉,我老伴也不打扰我,让我安安静静的看书。”王祥富说到夫妻俩的温馨岁月时,脸上流露出幸福的笑容。
一肚子的民歌不写下来怎办?
王祥富醉心民歌并非偶然,而是对民歌有着深厚的感情。王祥富的从小爱好文学,喜欢琢磨。王祥富小时跟没有师傅,只能随乡亲们唱民歌,耳濡目染,渐渐对民歌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就整天学唱歌。由于嗓音好,记忆力好,听乡亲们唱一遍民歌,自己就能哼出来。村里的唱民歌的人看到他聪明,都教他唱歌。
“和老乡、朋友们一起打锣鼓、唱民歌、相互对歌是最有意思的。”王祥富说。虽然人已到花甲之年,但王祥富却仍然精神矍铄,提起民歌更是有说不完的话。他20岁学唱民歌,到如今,王祥富已经是唱民歌就是一把好手,会唱几十调子,近百首民歌。“二道草下了马,女娃子回娘家。打把青阳伞,抱个奶娃娃,堂前拜三拜,拜上爹和妈……”“太阳落土四山黄,犀牛望月姐望郎。犀牛望月归洞海,姐儿望郎归绣房,红罗帐内笑鸳鸯。”王祥富现场就来了两段。这独特的韵味、曲调,让我们听得如痴如醉。
喜欢唱民歌的王祥富,现在已经会几十种音调,百余首民歌。然而,已经会唱民歌的王祥富,突然对民歌里的古人在哪个朝代,为什么古人会出现在民歌里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于是王祥富就踏上了收集、研究民歌这一条艰辛的道路,想把自己一肚子的民歌记下来,慢慢研究这其中的“秘密”。
最后,王祥富表达了他殷切的期望:“我也一大把年纪了,能做的实在有限。希望能在有限时光收集、整理更多民歌,同时得到政府的帮助,让民歌能为更多人所了解和喜爱,使民歌能够传承下去!”(卢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