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正洪
近日,丹江口市沧浪文化研究会副会长兼秘书长王永国同志告诉笔者,他经过多年的沧浪文化及沧浪洲地点研究,查阅详实古籍记载和考察文物遗迹清楚表明:沧浪之洲在丹江口市的古均州,并非在郧县汉江之南的柳陂镇!有的同志为争取打造文化产业园项目,却提出“沧浪洲在郧县柳陂镇”,甚至奇想“从汉江左岸山坡上滚落一块巨石砸沉于汉江之中。为此,惊奇地发现,在绝壁之上还有几块人工开凿的奇怪巨石,这些巨石看上去年代已久,并且有大水冲刷的痕迹。一位当地的老人告诉:‘这些石头在这里好多年了,听老人讲,这是大禹在我们这里治水时排下的镇江石阵’。” 如此沧浪洲文化之争不可思议。
笔者听后认为:一些人士、学者、专家重视文化研究,十分可贵、可敬,但不可随意假设,应倡导学者风范,求真据实,实事求是。
沧浪洲究竟在哪里?笔者根据20多年对郧阳文化的研究探讨,从史学、文学、地域学、民俗学、新闻学、生态文化旅游等方面对沧浪文化进行了比较深层次的研究表明:“沧浪之洲,在丹江口市古均州,不在郧县汉江之南的柳陂镇。”
均州沧浪亭全景照 民国初年 王钧摄 藏于丹江口市
这是均州沧浪亭的千古绝照 由王钧后人王文凯保存
丹江口市沧浪文化研究会副会长、秘书长王永国 提供
均州图 清·乾隆五年(1740) 藏于丹江口市
此图出自清·乾隆五年《下荆南道志》,图中标有:
均州城、净乐宫、沧浪亭、孺子歌处、龙山等。
均州沧浪亭沧浪洲图 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
此图由国民政府国防部测量局于1948年绘制。
图中标注有“沧浪亭、沧浪洲”等字样。
一、详实古籍史料及文物遗迹表明沧浪洲在丹江口市古均州
1、古籍上有许多记载沧浪洲在古均洲
据《说文解字》曰:“汉,从水,漾也。東爲滄浪水。” 《括地志》曰:“汉水即汉江。沧浪,古水名。” 《说文解字》:“州,水中可居者曰州。” 《尔雅•释水》:“水中可居者曰洲。” 《说文解字 •水部》:“洲,本作州,后人加水以别州县之字也。”
《尚书·禹贡》记载“嶓冢导漾,东流为汉,又东,为沧浪之水,过三澨,至于大别,南入于江。东,汇泽为彭蠡,东,为北江,入于海。”
司马迁《史记·夏本纪》曰:“潘冢道漾 ,东流为汉,又东为沧浪之水。”由此,司马迁《史记》中认可《尚书·禹贡》记载。
北魏郦道元《水经注•卷二十八•沔水》载:“汉水又东径郧乡县南之西山,上有石蝦蟆,仓卒看之与真不别。汉水又东径郧乡县故城南,谓之郧乡滩,县故黎也。即长利之郧乡矣。”“又东北流,又屈东南,过武当县东北。县西北四十里,汉水中有洲,名沧浪洲。”
《孟子·离娄上》 :“有‘孺子歌’曰:‘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 。 ”此语源于孔子的“小子听之,清斯濯缨,浊斯濯足,自取之也。” 释义:沧浪之水的清与浊,都应该坦然接受,清水洗脸,浊水洗脚。君子处世,遇治则仕,遇乱则隐。警示弟子:你若是清水,他人就用你来正衣冠。你若自弃做了浊水,旁人就拿你来洗脚。
屈原《渔父》曰:“屈原既放,游于江潭,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与?何故至于斯?”屈原曰:“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渔父” 曰:“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世人皆浊,何不淈其泥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哺其糟而歠其醨?何故深思高举,自令放为?”屈原曰:“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渔父”莞尔而笑,鼓枻而去,乃歌曰:“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 “遂去,不复与言。”
唐《元和郡县志》卷二十四记载:“汉水去武当县西北四十里,水中有洲名沧浪洲,即《禹贡》云又东为沧浪之水。”
《襄阳志》记载:“汉水自远河滩入均州东,过关门崖滩,经槐关折而南为沧浪之水,有洲曰沧浪洲。水至此渟迴渊寂,非盛夏泛涨莫不澄解溢洁,为汉江名胜首称。在州北三里是沧浪洲。”
《襄阳县志》云:“汉水重浊与大河相似,自均州下,水为之一清,故曰为沧浪之水。”
明代阎若璩《四书释地》集注:“沧浪水名,殊非,盖地名也,当云武当县西北四十里汉水中有洲,名曰沧浪,汉水流经此地,遂是名沧浪之水。”
清代张廷玉著《明史》曰:“均州,南有武当山,永乐中尊为大岳太和山,山有七十二峰、三十六岩、二十四涧,北有汉江,一名沧浪水,东北有均水,自河南淅川县流入,又东有黑虎庙巡检司。”
清代王夫之在《楚辞通释》中写道:“按汉水东为沧浪之水,在今均州武当山东南,‘渔父’触景起兴,则此篇为怀王时退居汉北所作可知。” “沧浪之水,初夏涨则浊,秋杪水落则清。”(原文见王夫之《楚辞通释》卷七。)
2、屈原流放地是汉北,“沧浪洲,在古均州屈源滩下”。
汉司马迁《史记》:“王怒而疏屈平;屈原放逐(汉北);著《离骚》 。”
《中国历代名人辞典》记,屈原流放地是汉北;迁放地是江南。
《历代名人与武当》云:“屈原在汉北,流放六年。”
明代太常寺丞任自垣编撰《敕建大岳太和山志》是明代第一部武当山《山志》,其《括神区第三篇卷之第四》云:“屈源河,在均州西北。水出汉江” ,“沧浪洲,在屈源滩下” 、“屈源河口滩,在漓门滩上”。
《辞源》云:“原又通作源。”故这儿的“源”就是“原”。上述的屈源河、屈源滩、屈源河口等,就是当年屈原流放之地。这儿的土著人与屈原生活六年,结下了深厚感情,为了纪念这位伟大的爱国诗人,于是把屈原流放生活的地方用“屈原”命名,并一直沿用,被明代太常寺丞任自垣编撰《太和山志·神区》时收录。同时可知屈原河、屈原河口、屈原滩等属均陵武当。
屈原《离骚·抽思》:“有鸟自南兮,来集汉北。好姱佳丽兮,牉独处此异域。”。这与《离骚·惜诵》的“欲高飞而远集兮”,都是以鸟喻己。可见流放之地在汉北。或谓“有鸟自南兮,来集汉北”,乃指怀王去秦不返之事。但作为楚人屈原的作品,对怀王北上,当谓“去集汉北”,而此则称“来”,则主体当身居汉北无疑。(汤炳正《渊研楼屈学存稿》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10月 P72)
屈原《离骚·思美人》:“吾且儃佪以娱忧兮,观南人之变态。”此时屈原被放于汉北,故称郢都朝中小人为“南人”。
西北师大中文系教授、博士导师赵逵夫先生说:“屈原在怀王二十四、五年流被放汉北” 。“汉北之地”,在郢都之东,似乎“脱离了战国时楚人政治、经济、交通、文化、心理语言习惯等的实际” ,属于自订标准。与《史记》所记的“汉北之地”不符。《楚世家》:顷襄王“十九年(前280年),秦伐楚,楚军败,割上庸、汉北地予秦。”此“汉北”在鄢、邓之北。
3、从沧浪亭等名胜古迹考沧浪听歌处在古均州。
明《敕建大岳太和山志》载:“沧浪亭在汉江之浒。” 明《大岳志略》载:“禹迹亭在禹迹池上,禹迹池在禹迹桥南,禹迹桥在紫霄宫前。出(均州)大东门望江东岸,有巨石立于山麓,昂耸如马首,平如几,高数尺,其上有亭曰沧浪之亭。” “沧浪亭在均州东门外,汉江东即古所谓‘孺子歌处’。”
据清光绪《续辑均州志·卷之十四·古迹》载:“沧浪亭,在州东北三里,滨江汉水。《水经注》于此载《渔父》、《沧浪》之歌,今有‘孺子歌处’四大字刻于崖石。康熙中知州王民皋修《太和山志》谓:‘孺子所歌在邹、鲁之峄山,‘渔父’所歌在湖南之龙阳。’恐亦不足为确论。按,此亭去沧浪洲不四十里,而去州城仅三里,当为置州后所建。居沧浪水之下流,以为州人凭佳境耳(府志)。‘沧浪绿水’为八景之二。”
据清光绪《续辑均州志·卷之十五·艺文》在:“沧浪亭 周凯(芸皋)‘均州城北十五里,渡江乃涉沧浪水,沧浪之水清泚,沧浪之亭在中沚。嵌空老屋两三间,幽筱寒花颇修美。停桡欲氏。吁嗟乎汉水东流东复东,古今清浊常如此。濯缨濯足任人为,合祀高歌一孺子’ 。 ”
《历代名人与武当》载“屈原流放汉水滨” 一文说“古均州士宦为了缅恢爱国诗人屈原,在沧浪洲修筑了沧浪亭,在监江的摩崖刻下了‘孺子歌处’四个大字”。
康熙十二年党居易著《均州志·上册》载:“沧浪亭,州东三里汉江之滨‘孺子歌’又屈原遇‘渔父’歌处。”
4、文人雅士词赋考沧浪听歌处在古均州。
初唐四杰之一王勃著《山亭兴序》:“山情放旷,即沧浪之水清;野气萧条,即崆峒之人智。”
唐代刘长卿《祭崔相公文》:“顾婆娑之树老,歌沧浪之水清。”
宋代胡珵《沧浪亭》:“昔闻沧浪亭,未濯沧浪水。先贤眇遗迹,壮观一何侈。飞桥跨木末,巨浸折胡垒。糟床行万瓮,缭墙周数里。”
明代文学家王世贞,万历二年(1574)任职右副都御史抚治郧阳,明万历三年(1575年)著《沧浪濯缨赋》:“沧浪之水兮,伊楚之濆。汗漫荡漾兮,清泠渊沦。……沧浪之水兮,徵《楚辞》。临清漪兮,应昌期。濯吾缨兮有所思,幸我生兮及明时。进德修业兮,已矣。拔茅汇征兮,良在兹。”
清周凯《沧浪亭》诗:“均州城北十五里,渡江乃涉沧浪水,沧浪之水清泚,沧浪之亭在中沚。嵌空老屋两三间,幽筱寒花颇修美。停桡欲氏。吁嗟乎汉水东流东复东,古今清浊常如此。濯缨濯足任人为,合祀高歌一孺子。”
清末均州训导贾笃本《沧浪亭不戒于火赋诗志感》:“隔岸俄惊劫火光,亭台瞬已付红羊。”
清末均州训导贾笃本《登临沧浪亭》题记:“小春卄八日,沧浪亭落成,偕诸姻好同往登临赋句志略。”
清末均州训导贾笃本《登沧浪亭》题记:“偶忆咸丰丙辰岁,襄阳单文恪姻丈避乱客居均,曾登沧浪亭题句,爰步原韵。”
清末均州训导贾笃本《重修沧浪亭记》:“光绪庚寅春罹红羊,亭殿灰烬,十余年来,瓦砾盈场,荆榛塞径,春秋佳日,邑士女无复游观之所,窃惄焉伤之。客岁,萧君瀛峤与余订商,请拨工款以峻龙山之文笔,之役始,意累级五重,既因势而高峻,瓦石不易升,遂以三层而止,尚有羡余。维时重修斯亭之举已心焉,计之矣。”
“今初春,瀛峤复过商,将从事于此,而虑经费太绌,适得旧家子苏江体先人德意,仰答神庥,慨捐钱五百缗以为之助,而丁君季方实赞成之,于是鸠工庀材,诹吉率作。一切指挥擘画,皆瀛峤、乔梓及王君子敬任之。殿宇如前式,亭则层楼叠榭,视旧制有加。夏涨不兴,匠役用命,甫五阅月而落成。”
据《十堰文化》2013年第1期刊登中国地域文化研究会会长傅广典先生撰写的《十堰地域文化研究》一文载:“沧浪文化是汉江俗称沧浪这一河段的一种特定的区域性文化,其内涵表述体主要是春秋初期产生于汉江北岸一代的民间歌谣《孺子歌》,其地理承载体主要是古均州的沧浪亭和沧浪州。《均州志》有‘沧浪乃《孺子歌》处、屈原《渔父歌》之地’记载,《天顺襄阳郡志》有沧浪州是屈原遇“渔父”之地的记载。”有关媒体报道说傅广典先生说“沧浪洲在柳陂镇之说值得肯定”,傅广典先生是位求真务实的专家,没有此说。
沧浪洲、沧浪水“孺子歌”处之争多处,但“沧浪州”古均州是正宗,
二、沧浪之洲在郧县柳陂之说,严重缺乏资料证据
“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两千多年前的屈原遇“渔父”听孺子歌处的 “沧浪”在何处?古今有多个地方之争沧浪文化,主要有七个地方。郧县柳陂去年开始沧浪之争,肯定沧浪之洲在郧县柳陂,但严重缺乏资料证据。
1、古籍记载郧县没有沧浪洲,而明确记载在丹江口市古均州。上述从《尚书·禹贡》、司马迁《史记·夏本纪》、北魏郦道元《水经注》等有关沧浪之洲的记载,没说在郧乡县(郧县古名)有沧浪洲。
2、《水经注》明确记载:沧浪之洲在武当县(丹江口市古名称)。北魏郦道元《水经注•卷二十八•沔水》载:“过武当县东北。县西北四十里,汉水中有洲,名沧浪洲。”
3、《水经注》明确记载:郧乡县故城南,谓之郧乡滩。北魏郦道元《水经注•卷二十八•沔水》载:“汉水又东径郧乡县南之西山,上有石蝦蟆,仓卒看之与真不别。汉水又东径郧乡县故城南,谓之郧乡滩,县故黎也。即长利之郧乡矣。”此段清楚说明“郧乡县故城南,谓之郧乡滩,”。这说明地处郧县城南柳陂所在的位置不叫沧浪洲。
4、郧县是沧浪水流域地段之一,但屈原是否到过郧县(古为郧乡县),屈原听歌沧浪之地在郧乡县尚缺乏史料考证。
5、将“嵢崀山” 改成“沧浪山” ,或写成“嵢崀水” ,是错别字。据清同治版《郧县志·舆地名》载:“嵢崀山城西二百四十里高万仞,西南界竹山形如船,舱中有古树三共枝俱向武当。”认为有“嵢崀山” 与“沧浪水” 地域地名相连有因而考证沧浪。有的摘用时将“嵢崀山”写成“沧浪山” ,实际上不相关。《康熙字典》、《方言集汇》、《汉语大字典》 、《说文解字》等注解:“嵢,山势。” “崀(通用古繁体字:左边一个“山” 字,右边是个“良”字,打不出字〕,山名”。 滄《说文》:“滄,寒也,从水,倉声。” “浪,滄浪水也。南入江,从水,良声。”由此,“嵢崀” 是“山” 字旁,指山名。“滄浪” 是“三点水旁”,指水名。故不能将“嵢崀山” 写成“沧浪山” ,或写成“嵢崀水” ,就是错别字。更何况“嵢崀山” 距汉江旁的县城“二百四十里” 。
6、据清同治版《郧县志·舆地名》载:“沧浪山在山城内,形横似舟,昔有古松三株下有圣水寺,又有仙女洞。”认为可例证沧浪水。如此“沧浪山”在山城内,则谈不上屈原在山城内划船听“渔父”唱沧浪“孺子歌”。
7、有的认为沧浪洲在郧县柳陂镇。柳陂镇在郧县城之南,即汉江之南,俗称江南、汉南,并非汉北。查阅《郧县地名志》及实地考察民俗地名俗称之习柳陂镇没有“沧浪洲” 地名之说。据清同治版《郧县志》载:“柳陂堡城西十五里” 、“远河城东九十里” ,即郧县城东“远河” 与均州接界,由此,郧县城西南的“柳陂”距与均州接界的郧县城东九十里的“远河”相距百余华里。
8、据清同治版《郧县志》载:“均州境此县东北来之水也,合流入汉,今小江囗又東为沧浪之水。”此记载说明《郧县志》记载“沧浪之水” 在均州。
三、大胆假设沧浪洲在郧县柳陂是离奇,学者风范应求真据实,实事求是。
沧浪洲是否在郧县柳陂?有的同志酷爱文化研究是可贵的。但 “大胆假设”,将全国不到十个地方有地名叫沧浪洲,竟然说:“目前全国有一百多处地名叫沧浪。”并说:“我认为,沧浪文化发源地评定标准应该具备五个主要条件:一是有水,二是水中有洲,三是孔子来过,四是屈原来过,五是与历史记载相符。根据这五个主要条件,经过多方面考证,发现汉江流经的郧县柳陂镇政府所在地”( 据《郧县地名志》记载:“柳陂公社(现柳陂镇)驻地曹家湾”、“ 曹家湾位于县城西南15公里(直线距离7.5公里)”柳陂镇政府所在地距县城相隔易家坡、罗家岩、广施山等多面山坡、多条山沟。)。 如此有水有洲,不能就说成是沧浪洲,何况至今还没发现有古籍记载说明孔子、屈原到过郧县。甚至合理奇想:从汉江“左岸山坡上滚落的一块巨石砸沉于汉江之中。为此,惊奇地发现,在绝壁之上还有几块人工开凿的奇怪巨石,这些巨石看上去年代已久,并且有大水冲刷的痕迹。一位当地的老人告诉:‘这些石头在这里好多年了,听老人讲,这是大禹在我们这里治水时排下的镇江石阵’。”
沧浪洲是否在郧县柳陂?中国屈原学会副会长、中国政法大学文学系黄震云教授、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民间文化专家陈连山、湖北社科院院长宋亚平、 中国地域文化研究会会长傅广典、湖北省文联巡视员、省文学艺术院院长刘书平、湖北大学荆楚文化研究中心博士刘志玲、十堰市政协副主席、湖北省武当文化研究会会长杨立志教授等10多名专家今年4月下旬专程丹江口市,通过考察和参观文史资料、图片展览,感受很深,对《水经注》所记载武当县北四十里沧浪洲的记载表明就在现丹江口市,这里是沧浪文化的重要发祥地。
重视文化,打生态文化旅游牌是好事,但一定要真正的挖掘本地的文化内涵,如郧县是人类发祥地、被列为1989年全国十大考古之一“郧县人” 化石 的发祥地,是国内外驰名的恐龙化石之乡等,文化蕴藏极其深厚,值得着力多方面多层次请专家学者探讨,尤其是既重视请高层次“阳春白雪”专家研讨,是很重要的。切莫认为只要“大胆假设”,请有关专家表个态,说点“金口美言” 就行了。也应听取塾悉本地文化的“下里巴人” 学者专家的建言,倡导学者风范,求真据实、实事求是,搞好文化研究。
作者:中国屈原学会理事、十堰市民俗学会会长、
十堰市诗经尹吉甫文化研究会会长
高级职称:主任编辑,高级政工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