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导航:首页 >> 新闻中心 >> 新闻中心 >> 正文
文化研究: 沧浪洲在均州,不在郧县(图文)
信息来源:诗经文化网 发布时间:2014年7月11日8:50 文章编辑:耕夫
王永国
 
摘  要】  四千年前大禹在沧浪治水,两千五百年前孔子在沧浪闻孺子歌,两千三百年前   屈原在沧浪与渔父歌,由此出现了沧浪,形成了沧浪文化。国内八个地方有沧浪和沧浪文化的元素和信息,其中三个地方有沧浪亭,只有一个地方有沧浪洲,那就是均州,不是郧县。现以史考,图考,遗址考来证明。
 
 
      一、沧浪、沧浪洲史考
        1.《尚书•禹贡》记:“嶓冢导漾,东流为汉,又东为沧浪之水”。
        2.《孟子•离娄上》记:“孺子歌曰:‘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孔子曰:‘小子听之,清斯浊缨,浊斯濯足,自取之也’”。
        3. 司马迁《史记》卷二,夏本记二记,大禹治水,导沧浪之水。卷八十四,屈原列传记,屈原在沧浪与渔父歌。
        4. 班固《汉书•地理志》卷二十八上记,大禹沧浪治水,屈原沧浪与渔父歌。
        5. 郦道元《水经注》卷二十八:武当县西北四十里,汉水中有洲,名沧浪洲。
        6. 唐《括地志》卷七,均州:均州武当县有沧浪水,庾仲雍《汉水记》云,武当县西北四十里的水中有洲,名沧浪洲也。嶓冢山水始出山沮洳,如曰洳水,东南为漾水,又东为沔水,至汉中为汉水,至均州为沧浪水。
       7. 唐《元和郡县志》卷二十四记:汉水去武当县西北四十里,水中有洲名沧浪洲,即《禹贡》云又东为沧浪之水。
       8. 北宋《太平御览》地部三十四,《隋图经》曰:汉水迳琵琶谷至沧浪洲,洲即渔父歌棹处,庾仲雍记云谓之千龄洲。《荆州图经》又曰:武当县西北四十里江中有沧浪洲,长四里,广十三里,《禹贡》称汉水东流为沧浪水,疑此洲是也。
       9. 南宋《禹贡指南》记:嶓冢导漾,东流为汉,又东为沧浪之水。汉水,沧浪之水,《水经注》曰,武当县西北四十里,水中有洲,名沧浪洲。武当今均州。
       10.南宋《舆地纪胜》卷八十五,均州:其山武当,其浸沧浪,东连襄沔,西徹梁洋,南通荆衡,北抵襄邓(均州图经记)。汉水,《元和郡县志》云,武当县北四十里,水中有洲,名沧浪洲。沧浪水《元和郡县志》云:在武当县即《禹贡》沧浪之水也。沧浪洲,《隋图经》云,汉水经琵琶谷至沧浪洲即渔父歌处。
      11.南宋《禹贡说断》:嶓冢导漾,东流为汉,又东为沧浪之水【在今均州武当县】。郦氏(郦道元)曰,武当【今隶均州】县西北四十里,汉水中有洲,名沧浪洲。
      12.明《禹贡图注.;嶓冢导漾,东流为汉,又东为沧浪之水。漾水名出嶓冢山,至武都为汉,又东流至武当为沧浪之水。
      13.清《明史》卷四十四:均州,洪武二年七月,以州治武当县省入,南有武当山,永乐中尊为大岳太和山,山有72峰,36岩,24涧,北有汉江,又名沧浪水。
      14.清《禹贡锥指》卷十四:嶓冢导漾,东流为汉,又东为沧浪之水。均州武当县西北四十里,水中有沧浪洲,又名沧浪水。渭按武当汉属南阳郡,今为均州,属湖广襄阳府。
      15.清《读史方舆纪要》卷九十九:均州,汉江州北四十里,自郧阳府流入,又东南流入光化县。志云,汉水在州镜,亦名沧浪水,《禹贡》又东为沧浪之水,正谓此矣,水中有沧浪洲,或伪为千龄洲。
      16.民国《清史稿》卷六十七:均州南武当,一曰太和,亦曰参上山,明时尊为“太岳”。浪河、曾水并出焉,汉水自郧远河口入,又东为《禹贡》沧浪之水。
     17.明《大岳太和山志》王佐。沧浪亭在州东门外,汉江东即古所谓孺子歌处(卷一)。
     18.清《武当山部汇考》(古今图书集成),蒋廷锡。沧浪亭在州城东门外,汉江东,旧志书云古孺子歌处。禹迹池在紫霄宫前,昔神禹导山至此。禹王庙在龙山顶,《水经注》所称龙巢山,林木秀茂,隆冬不凋,是下有险滩,名曰铁炉,相传神禹导水到此,迄今江心巨石下,有大铁圈居焉,冬涸捕鱼者常见之。沧浪洲在汉江滨,郦道元《水经注》云:武当县北四十里有洲,曰沧浪洲,水曰沧浪水,即其地也,后人修建沧浪亭于对江石崖上。
     19.清《大岳太和山纪略》王概。沧浪亭在州东门外江东,石壁上刻“孺子歌处”四个大字,旧志云:孔子在此听《孺子歌》。
      20.民国《续修大岳太和山志》熊宾、赵夔。沧浪亭在州东门外汉江东,石壁上刻有“孺子歌处”,旧志云:孔子在此听《孺子歌》
     21.清《均州志》党居易。唐虞帝尧相舜使禹治水,《禹贡》曰“嶓冢导漾,东流为汉,又东为沧浪之水”,郦道元云,武当县北四十里汉水中有洲,曰沧浪洲,水曰沧浪水,今均州沧浪亭是其地也(卷一,山)
     22.清《续辑均州志》贾洪诏,马云龙。襄阳府志云,汉水重浊与大河相似,自均州以下水为之一清,故为“沧浪之水”(卷二)。沧浪亭在州东北三里滨汉江,《水经注》于此载渔父沧浪之歌,今有“孺子歌处”四个大字刻于崖石,沧浪绿水为八景二(卷十四)。禹迹亭在太和山紫霄宫前,下有禹迹池,相传大禹随刊至此(卷十四)。
   
    二、沧浪、沧浪洲图考
   

   
图-1  禹迹图  南宋绍兴六年(1136年) 藏于陕西西安碑林博物馆  
   此图是我国著名的石碑图,是以宋元符三年(1100年)的长安本原图翻刻的。本图刻于阜昌七年(1136年,相当于南宋绍兴六年),这是我国最早的方格地图。每方折地百里,比例尺约1∶500万,记录“大禹治水时禹贡山川名、古今州郡名、古今山水地名”。图中有鄂、沧浪、武当山、均(州)等地名。这是当今发现的最早出现“沧浪”的地图实物。
 
 
图-2  禹迹图  南宋绍兴十二年(1142年)藏于镇江市博物馆 
        此禹迹图是依元符三年(1100年)长安本刊,由俞箎立石,冯遂镌刻于南宋绍兴十二年(1142  年)。这是我国最早的方格地图,每方折地百里,比例尺约为1∶500万。记录大禹治水时禹贡山川、
州郡名。该图与陕西省博物馆收藏的禹迹图堪称姐妹图,是中国和世界上现存最早的绘有方格网的地
图(此两幅图均取其一部分)。图中有“鄂、沧浪、均(州)、武当山”等地名。
 
 
图-3  禹贡山川总会之图  南宋绍兴三十二年(1162年)  藏于丹江口市
           该图出自宋毛晃所著《禹贡指南》。此图与九江东陵彭蠡北江之图同为本书的附图(本书有四幅图),沧浪注于汉江的均州处,
       为“均沧浪”。
 
 
图-4  古漾汉图  南宋淳熙八年(1181年)  藏于丹江口市 
            该图出自宋代程大昌《禹贡山川地理图》一书。此图将汉江和长江绘入一图中,称之“古漾汉图”。汉水发源于陕西宁强县的嶓冢山,称漾水。“沧浪”注于襄阳“均(均州)”地域的汉江边。
 
 
 图—5  均州图  清·乾隆五年(1740) 藏于丹江口市 
       此图出自清·乾隆五年《下荆南道志》,图中标有:均州城、净乐宫、沧浪亭、孺子歌处、龙山等。
 
 
图—6  水经注图  清·光绪二十八年  清·杨守敬编绘 《水经注图》(部分)  
             此图中部为郦道元《水经注》中武当县的地图,沧浪洲在古均州(丹江口)。沧浪洲、佷子潭、石碛洲、龍巢山(今丹江
           口龙山)、钧(均)口在此图中均有明确标注。《水经注图》以图解说《水经注》。
 
 
 -7 均州沧浪亭沧浪洲图  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
 此图由国民政府国防部测量局于1948年绘制。图中标注有“沧浪亭、沧浪洲”等字样 。
 
 
-8 均州沧浪亭沧浪洲图   
此图由长江水利委员会1952年测绘的图。图中标注有“沧浪亭”、“沧浪洲”等字样。 
 
 
 
    三、沧浪、沧浪洲遗址考 
 
  
    我们看到的这张图是航拍图,古均州全景图。这里是龙山(郦道元《水经注》称此山为龙巢山),这里是四千年前大禹均州沧浪治水时的沧浪地源头。龙山顶上是光绪末年建造的龙山宝塔。其左边的一块平地,是一千年前均州先民为纪念大禹治水而建造的禹王庙的遗址。龙山的右侧为汉江主河道,图中间的水下是古均州城,沧浪洲,沧浪亭。
    这里是古均州的遗址,这里是均州文化的源头,这里是沧浪地的源头,这里是沧浪文化的源头,这里是楚文化的源头,这里是武当文化的源头,这里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源头。
    这里集中了几千年厚重的历史文化遗址景点,这里是沧浪景区景点的集中地。研究传承开发沧浪文化从这里开始。这里是鄂西北沧浪生态旅游文化走廊的核心地。龙山镇的“禹王庙”景区,习家店镇“沧浪亭”景区,均县镇“均州沧浪文化”景区构成了沧浪“金三角”的景区景点。
    四、沧浪洲在古均州
    历史上沧浪洲,以上史考、图考、遗址考,均在古均州(即现丹江口),这是历史的事实。全国不管有多少个沧浪地,多少个沧浪亭,沧浪洲只有一个,不存在两个沧浪洲。古均州的沧浪洲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沧浪洲。
    五、郧县没有沧浪洲
    1. 郧县史志末记沧浪洲
    若大一个沧浪洲,如此有影响的沧浪洲,在郧县柳坡镇,几千年来在浩如烟海的历史文献史料档案中,历代的志书中,竟然没有记载或者明确的记载,而神秘的消失了!这难道是史志编纂者的疏忽,历代官员们的疏忽吗?否!历史上郧县就没有一个沧浪洲。
    2. 既然没有,怎么会考证出来
既然郧县历史上就没有一个沧浪洲,那怎么能考证出来。
    郧县有位企业和地方文化学者在有关媒体刊登《柳陂镇是古沧浪洲所在地》一文中说:“沧浪文化发源地评定标准应该具备五个主要条件:一是有水,二是水中有洲,三是孔子来过,四是屈原来过,五是与历史记载相符。根据这五个条件,我经过各方面考证,发现汉江流经的郧县柳陂镇政府所在地在2000多年前是汉水中的一个洲,并就叫沧浪洲,汉江从郧县五峰乡至郧县县城中的河道,在古代是汉江上中游最深,最宽的河道,并且就叫沧浪水。孔子、屈原当年不仅来过郧县,还在沧浪洲听过歌。所以我说郧县就是沧浪文化的发源地。”又说:“郧县这个沧浪文化的发源地虽在一千多年前因水环境的消失而被遗忘,但沧浪文化却为中华民族精神世界的重要组成部分。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竣工后,郧县将恢复沧浪文化发源地的水环境,沧浪洲和沧浪水将重现,这为沧浪文化回归郧县创造了有利条件。”
这位学者同志的论述,不符合历史的事实,值得商确探讨。
    ① 沧浪文化发源地的五个条件
    一是有“水”,郧县有“水”为“沧浪水”。仅仅是有水就为沧浪水吗?天下的水多的是,都是沧浪水吗?
    二是水中“有洲”为沧浪洲,郧县柳陂镇历史上就没有一个洲,更没有沧浪洲。
    三是孔子来过,孔子在沧浪闻孺子歌。“孺子歌处”不在郧县,在均州沧浪亭下的石壁上刻着。
    四是屈原来过。屈原到的是汉北,而郧县柳陂镇是汉江南,这不是“南辕北辙”吗?
    五是与历史记载相符。这五条,条条都与历史记载不相符,这五条恰恰是为“均州”量身打造的条件。
    实际上,沧浪文化发源地远不止这五个条件,还有“沧浪亭”、“沧浪渡”、“沧浪绿水”、“孺子歌处”、“禹王庙”、“禹迹池”、“禹迹桥”、“禹迹亭”等等。郧县柳陂没有这些地名。
    ②这位学者同志在文中讲:“郧县沧浪文化发源地在一千多年前因水环境的消失而被遗忘。”
    恰恰相反,自魏晋南北朝,即郦道元时期以来的一千年前后,是沧浪文化研究的高峰期,不断环境没有大的“改变”,更没有被历史“遗忘”,举几个例子吧!
    第一,一千五百年前郦道元《水经注》明明白白的记载“武当县西北四十里汉水中有洲,名沧浪洲”。沧浪是被遗忘了吗?
    第二,宋•绍兴六年(1136)的“禹迹图”(石碑图),明明白白地记载“沧浪”均州武当山在一起。此碑藏于陕西西安碑林博物馆,沧浪被遗忘了吗?
    第三,宋•绍兴十二年(1142)又一块石碑“禹迹图”中有“沧浪在均州武当,此碑现藏于江苏镇江市博物馆。
    第四,宋•淳熙八年(1181),程大昌《禹贡山川地理图》中有古漾汉图,图中沧浪在襄阳均州。
    第五,宋•淳祐元年(1241),傅寅《禹贡说断》中《禹贡山川总汇之图》中有“均州沧浪”。
    第六,一千年前宋代均州的先民们在龙山(郦道元《水经注》称龙巢山)上修“禹王庙”,为纪念大禹均州沧浪治水的功绩。沧浪没有被遗忘。
    第七,一千年前宋代,均州武当先民在武当紫霄宫前修“禹迹池”,“禹迹桥”,“禹迹亭”为纪念大禹在均州武当治水的功绩。池,桥,亭,现均存。沧浪没有被遗忘。
    第八,一千年前的宋代,均州先民在均州沧浪(即现丹江口市习家店镇)处,修建“沧浪亭”一座,以纪念大禹治水,孔子闻孺子歌,屈原与渔父歌,并在“沧浪亭”下的石壁上刻有“孺子歌处”四个大字。沧浪没有被遗忘。
    例子还有很多很多,“因水环境消失而被遗忘”是没有依据的。一千年前后,沧浪不但没有被“遗忘”,在沧浪地源头和全国各地形成了研究和弘扬沧浪文化的热潮,大量的专著和文献史志就出自于这个时期。大量的景点建设也出自这个时期。
    ③这位学者同志在文中预言“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竣工后,郧县将恢复沧浪文化发源地的水环境,沧浪洲和沧浪水环境的重现,这为沧浪文化的回归创造了有利条件。”
    这简直是“天方夜谭”!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竣工后,这里水越涨越高,“沧浪洲”离我们渐行渐远,20米水下!30米水下!40米水下!届时,将“恢复” 之说不确切,何来“回归”之有。只能说“沧浪水”将在碧波浩淼的丹江口水库展现新的魅力!
 
                                                              二○一四年七月八日
 
    【作者简介】王永国(1947-),男,湖北省郧县人,汉江集团退休干部,从事均州志、武当山志,中国沧浪文化、中国商用数字等研究。现为丹江口市沧浪文化研究会副会长兼秘书长。
关于我们 联系方式 免责条款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网络实名:十堰新闻网 十堰新闻 域名网址:www.syxw.net
投稿邮箱:E_mail:syxw668@126.com 或 E_mail:syxw668@yahoo.com.cn
备案序号:鄂ICP备07501808号 联系电话:0719--8651828 流量统计: 技术支持:尚禹科技 十堰网站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