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 野
屈原《渔父》:屈原既放,游于江潭,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与?何故至於斯!”
屈原曰:“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
渔父曰:“圣人不凝滞於物,而能与世推移。
世人皆浊,何不淈其泥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餔其糟而歠其酾?何故深思高举,自令放为?”
屈原曰:“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湘流,葬於江鱼之腹中。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
渔父莞尔而笑,鼓枻而去,乃歌曰: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遂去不复与言。
古之以来,“孺子歌处”的沧浪水成了人们仰慕的景点。 “孺子歌处”的沧浪水在哪里?笔者通过查阅史书、地方志及实地考察,沧浪水在古均州,即现十堰市所辖的丹江口市均县镇远河口交汉江处至龙山汉水地域。
一、古籍《志书》等史料多有记载,汉水沧浪之洲在丹江口市古均州
据《孟子·离娄上》 :“有‘孺子歌’曰:‘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此语源于孔子的“小子听之,清斯濯缨,浊斯濯足,自取之也。”
《尚书·禹贡》记载“嶓冢导漾,东流为汉,又东,为 沧浪之水,过三澨,至于大别,南入于江。东,汇泽为 彭蠡,东,为 北江,入于海。”
司马迁《史记·夏本纪》曰:“潘冢道漾 ,东流为汉,又东为沧浪之水。”由此,司马迁《史记》中对此认可《尚书·禹贡》记载。
据北魏郦道元《水经注•卷二十八•沔水》载:“汉水又东径郧乡县南之西山,上有石蝦蟆,仓卒看之与真不别。汉水又东径郧乡县故城南,谓之郧乡滩,县故黎也。即长利之郧乡矣。”“又东北流,又屈东南,过武当县东北。县西北四十里,汉水中有洲,名沧浪洲。”
唐《元和郡县志》卷二十四记:“汉水去武当县西北四十里,水中有洲名沧浪洲,即《禹贡》云又东为沧浪之水。”
《襄阳志》记载:“汉水自远河滩入均州东,过关门崖滩,经槐关折而南为沧浪之水,有洲曰沧浪洲。水至此渟迴渊寂,非盛夏泛涨莫不澄解溢洁,为汉江名胜首称。在州北三里是沧浪洲。”
《襄阳县志》云:“汉水重浊与大河相似,自均州下,水为之一清,故曰为沧浪之水。”
明代阎若璩《四书释地》集注:“沧浪水名,殊非,盖地名也,当云武当县西北四十里汉水中有洲,名曰沧浪,汉水流经此地,遂是名沧浪之水。”
据康熙十二年党居易著《均州志·上册》载:“沧浪洲,州东北四里沧浪水旁。”
清代张廷玉著《明史》曰:“均州,南有武当山,永乐中尊为大岳太和山,山有七十二峰、三十六岩、二十四涧,北有汉江,一名沧浪水,东北有均水,自河南淅川县流入,又东有黑虎庙巡检司。”
清代王夫之在《楚辞通释》中写道:“按汉水东为沧浪之水,在今均州武当山东南,‘渔父’触景起兴,则此篇为怀王时退居汉北所作可知。” “沧浪之水,初夏涨则浊,秋杪水落则清。”(原文见王夫之《楚辞通释》卷七。)
据清光绪《续辑均州志·卷之十四·古迹》载:“沧浪亭,在州东北三里,滨江汉水。《水经注》于此载《渔父》、《沧浪》之歌,今有‘孺子歌处’四大字刻于崖石。康熙中知州王民皋修《太和山志》谓:‘孺子所歌在邹、鲁之峄山,‘渔父’所歌在湖南之龙阳。’恐亦不足为确论。按,此亭去沧浪洲不四十里,而去州城仅三里,当为置州后所建。居沧浪水之下流,以为州人凭佳境耳(府志)。‘沧浪绿水’为八景之二。”(439页)
据清光绪《续辑均州志·卷之十五·艺文》在:“沧浪亭 周凯(芸皋)‘均州城北十五里,渡江乃涉沧浪水,沧浪之水清泚,沧浪之亭在中沚。嵌空老屋两三间,幽筱寒花颇修美。停桡欲氏。吁嗟乎汉水东流东复东,古今清浊常如此。濯缨濯足任人为,合祀高歌一孺子’。”
二、从屈原流放地是汉北来看,相关史料的记载沧浪之洲在丹江口市古均州
汉司马迁《史记》:“王怒而疏屈平;屈原放逐(汉北);著《离骚》 。”
《 中国历代名人辞典》记,屈原流放地是汉北;迁放地是江南。《历代名人与武当》云:“屈原在汉北,流放六年。”
《敕建大岳太和山志》是明代第一部武当山《山志》,其《括神区第三篇卷之第四》云:“屈源河,在均州西北。水出汉江” ,“沧浪洲,在屈源滩下” 、“屈源河口滩,在漓门滩上”。《辞源》云:“原又通作源。”故这儿的“源”就是“原”。上述的屈源河、屈源滩、屈源河口等,就是当年屈原流放之地。这儿的土著人与屈原生活六年,结下了深厚感情,为了纪念这位伟大的爱国诗人,于是把屈原流放生活的地方用“屈原”命名,并一直沿用,被明代太常寺丞任自垣编撰《太和山志·神区》时收录。同时可知屈原河、屈原河口、屈原滩等属均陵武当。
屈原《离骚·抽思》:“有鸟自南兮,来集汉北。好姱佳丽兮,牉独处此异域。”。这与《离骚·惜诵》的“欲高飞而远集兮”,都是以鸟喻己。可见流放之地在汉北。或谓“有鸟自南兮,来集汉北”,乃指怀王去秦不返之事。但作为楚人屈原的作品,对怀王北上,当谓“去集汉北”,而此则称“来”,则主体当身居汉北无疑。(汤炳正《渊研楼屈学存稿》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10月 P72)
屈原《离骚·思美人》:“吾且儃佪以娱忧兮,观南人之变态。”此时屈原被放于汉北,故称郢都朝中小人为“南人”。
赵逵夫先生说:“屈原在怀王二十四、五年流被放汉北” 。“汉北之地”,在郢都之东,似乎“脱离了战国时楚人政治、经济、交通、文化、心理语言习惯等的实际” ,属于自订标准。与《史记》所记的“汉北之地”不符。《楚世家》:顷襄王“十九年(前280年),秦伐楚,楚军败,割上庸、汉北地予秦。”此“汉北”在鄢、邓之北。
三、名胜古迹引得相关《志书》及文人沧浪听歌作词赋说明在古均州
《历代名人与武当》一书载“屈原流放汉水滨” 一文说“古均州士宦为了缅恢爱国诗人屈原,在沧浪洲修筑了沧浪亭,在监江的摩崖刻下了‘孺子歌处’四个大字”。
据康熙十二年党居易著《均州志·上册》载:“沧浪亭,州东三里汉江之滨‘孺子歌’又屈原遇‘渔父’歌处。”
据清光绪《续辑均州志•卷之十四•古迹》载:“沧浪亭 在州东北三里,滨江汉水。”
明代著名文学家王世贞任郧台抚治都御史时,于明万历三年(1575年)撰《沧浪濯缨赋》:“沧浪之水兮,伊楚之濆。汗漫荡漾兮,清泠渊沦。控三湘之浅浪,从大别而派分。澄澹清景,离披晓云。彼美人兮,何其独商歌以思君?睹斯水之洞彻,恶吾缨之垢氛。将濯其缨,亦洁其已。逐臣逋客,渔翁樵子,吟刈楚以激昂,咏伐檀而筮仕,哀灵均之濯足,笑许由之洗耳。载泛载浮,曷云其已?洎夫白日始晞,青天收潦。千寻湛而见底,万里净而犹扫。漾磷磷之浅沙,荡靡靡之纤草。萦纡浦溆,逦迤洲岛。兴既远兮情亦闲,缨再濯兮身亦澡。于彼濯矣,伊水之滨。于彼澡兮,君子之身。涤我滓秽,去我埃尘。且洁净以精微,又肆志而忘神。孰与夫泽畔憔悴,空见悲於楚客。心之忧矣,匪兴刺于诗人。已焉哉!士生世兮,患于不立。朝闻夕死,道之所急。偶沧浪之且清,岂坎道之能习。易载出处,诗称维絷,岁冉冉而不留,虽追悔而何及?辞曰:沧浪之水兮,徵《楚辞》。临清漪兮,应昌期。濯吾缨兮有所思,幸我生兮及明时。进德修业兮,已矣。拔茅汇征兮,良在兹。”
清周凯《沧浪亭》诗:“均州城北十五里,渡江乃涉沧浪水,沧浪之水清泚,沧浪之亭在中沚。嵌空老屋两三间,幽筱寒花颇修美。停桡欲氏。吁嗟乎汉水东流东复东,古今清浊常如此。濯缨濯足任人为,合祀高歌一孺子。”
清末均州训导贾笃本《沧浪亭不戒于火赋诗志感》:“隔岸俄惊劫火光,亭台瞬已付红羊。”
据《十堰文化》2013年第1期刊登中国地域文化研究会主任傅广典先生撰写的《十堰地域文化研究》一文载:“沧浪文化是汉江俗称沧浪这一河段的一种特定的区域性文化,其内涵表述体主要是春秋初期产生于汉江北岸一代的民间歌谣《孺子歌》,其地理承载体主要是古均州的沧浪亭和沧浪州。 《均州志》有‘沧浪乃《孺子歌》处、屈原《渔父歌》之地’记载,《天顺襄阳郡志》有沧浪州是屈原遇“渔父”之地的记载。
四、沧浪水“孺子歌”处之争多处,但“沧浪州”古均州是正宗,并非在汉水之南柳陂及其外地
“ 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两千多年前的屈原遇“渔父”听孺子歌处的 “沧浪”在何处?古今有多个地方之争沧浪文化,主要有以下几个地方:
第一种说法:南猿化石、恐龙之乡的郧县,古老汉江穿境而过,着力研究打造沧浪文化。有关专家学者认为郧县是“听歌沧浪”之地,有以下之说:一是郧县是沧浪水流域地段之一,但屈原是否到过郧乡县,或要说明屈原听歌沧浪之地在郧乡县尚缺乏史料考证。二是有的据清同治版《郧县志·舆地名》载:“嵢崀山城西二百四十里高万仞,西南界竹山形如船,舱中有古树三共枝俱向武当。”认为有“嵢崀山” 与“沧浪水” 地域地名相连有因而考证沧浪。有的摘用时将“嵢崀山”写成“沧浪山” ,实际上不相关。《 康熙字典》、《方言集汇》 、《汉语大字典》 、《说文解字》等注解:“嵢,山势。” “崀(通用古繁体字:左边一个“山” 字,右边是个“良”字,打不出字〕,山名”。 滄《说文》:“滄,寒也,从水,倉声。” “浪,滄浪水也。南入江,从水,良声。”由此,“嵢崀” 是“山” 字旁,指山名。“滄浪” 是“三点水旁”,指水名。故不能将“嵢崀山” 写成“沧浪山” ,或写成“嵢崀水” ,就是错别字。更何况“嵢崀山” 距汉江旁的县城“二百四十里” 。三是有的据清同治版《郧县志·舆地名》载:“沧浪山在山城内,形横似舟,昔有古松三株下有圣水寺,又有仙女洞。”认为可例证沧浪水。如此“沧浪山”在山城内,则谈不上在城内听“渔父”划船唱沧浪“孺子歌”。四是有的认为沧浪洲在郧县柳陂镇。柳陂镇在郧县城之南,即汉江之南,俗称江南、汉南,并非汉北,没有“沧浪洲” 地名之说。据清同治版《郧县志》载:“柳陂堡城西十五里” 、“远河城东九十里” ,即郧县城东“远河” 与均州接界,由此,郧县城西南的“柳陂”距与均州接界的郧县城东九十里的“远河”相距百余华里。五是据清同治版《郧县志》载:“均州境此县东北来之水也,合流入汉,今小江囗又東为沧浪之水。”此记载说明《郧县志》记载“沧浪之水” 在均州。
第二种说法,在 湖南的汉寿。古称 索县。《袁了凡禹贡图说》:“沧浪,即汉也。源出湖南常德县南沧,山曰沧水,东北流至汉寿县西,与浪水合曰沧浪水,北流至沧港口入江。”《寰宇记》:“沧浪二水合流,乃‘渔父’濯缨之处。在汉寿境内沅江下游有一条由 沧水和浪水汇合而成的支流,叫做 沧浪水。” 据传说,两千多年前,屈原被 楚王放逐来到这里,遇渔夫,两人交谈的地方就是沧浪水流入沅江的入口,取港口之义,现在的地名叫做 沧港。
第三种说法,在 苏州古城中南部。沧浪区因辖区闻名遐迩的宋代名园 沧浪亭而得名。沧浪区曾是吴国都城的心脏——子城的所在地。北宋庆历年间(公元1044年)诗人苏舜钦遭贬谪流寓来苏,因感其原址高爽静僻,野水萦洄,遂以四万钱购得,始在水旁筑亭,取“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之意,名亭曰“沧浪亭”。后园几经荒废。清康熙三十五年(公元1696年)重修,改移沧浪亭于土阜之上,并建轩、廊等建筑,临池造石桥作为入口处,成为今日沧浪亭的布局基础。这里的“沧浪”明显不是《渔父》歌之中所提到的“沧浪水”。
第四种税法,在今湖北省荆州,沧浪谓汉之别流。《书孔传》:“别流在荆州。” 《郑玄书注》:“沧浪之水,今谓之夏水,即汉之别流” 。《刘澄之永初山水记》:“夏水,古文以为沧浪,‘渔父’所歌也。”
宋代洪兴祖补注云:“余案《尚书·禹贡》言,导漾水东流为汉,又东为沧浪之水,不言‘过’而言‘为’者,明非他水,盖汉沔水自下,有沧浪通称耳,‘渔父’棒槌之不达,水达,宜以尚书为正。” 郭沫若注云:“楚辞原文作‘游于江潭’,《史记·屈原列传》作‘至于江滨’,都没有说是什么江。但下文“渔父” 唱的歌明说是沧浪之水,故据以增补。屈原初被逐处是在汉水北部。 《屈原·抽思》云‘有鸟自南兮来集汉北’,又《屈原·思美人》云‘指潘塚之西隈兮,与纁黄以为期’即其证。《尚书·禹贡》‘潘冢导漾,东流为汉,又东为沧浪之水’,可知《渔父》所述,是屈原初被逐时事。”
由此,第二至第四种说法,可用宋代洪兴祖和现代郭沫若先生的研究解答说明,屈原遇“渔父” “沧浪水孺子歌” 之地应在汉水之域古均州沧浪之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