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江口市六里坪镇溪沟村李东春与父赛种田的故事
十堰网3月11日讯(张家国、陈迪燚):田挨着田,一边是成排成方墨绿如盖的桂花、广玉兰、红叶石楠苗圃地;一边是冬闲田准备春播玉米的旱地。然而,丹江口市六里坪镇溪沟村村民李天太至今还后悔没把准市场脉搏,结果同是5分旱地,自己却比儿子李东春种的5分田少收入2万元。去年儿子种的5分苗圃地卖苗收入2.1万元已赚到了手,而自己种的0.5亩苞谷收入不到500元还要“望天收”。3月9日,笔者通过采访,了解到一个别开生面但有耐人寻味的父子二人赛种田的故事。
种玉米的老汉叫李天太,是六里坪镇溪沟村的76岁的农民,他年轻时当过队长、农技员,耕田耙地样样在行,是种田的好把式,遇事喜欢钻牛角尖。去年春上,李老汉正准备种玉米时,儿子动员他把5分旱地种苗木,他火冒三丈地说:“老子种了一辈子地,还不知道种啥子作物,还要你来说道,你娃子种树木能吃能喝?遇到天灾年,不饿饭才怪呢!”于是,李老汉照常施肥、下种、除草种起玉米,谁知辛辛苦苦种的5分玉米眼看成熟收获时,一夜之间被山上的野猪给吃了个稀扒烂,到最后一算,5分田打满算收入不到500元钱,除去化肥、农药、人工费所剩无几。
正当李老汉站在田埂发愁时,田埂左边的5分田里,收购桂花树苗的、起苗的、扎捆的、装车的正忙个不亦乐乎,亲眼看见买树苗的把两摞大团结钞票递到儿子手里。儿子看见老父亲眼馋的样子,叫你跟我一样种苗圃,你不干,你看这2万1千块钱到手了吧。这时,李老汉对儿子刮目相看,儿子头脑灵活,善于分析市场行情,选择致富门路适当。而我这个老把式,仍用老眼光看市场,生产经营中还是老一套,结果是驴子推磨——原地转,虽忙忙碌碌,最后往往是徒劳无功。
同是5分田,收入却相差2万多元,至此,李天太后悔不已。眼下,正是春耕春播时,李天太主动找到儿子李东春给指点指点种啥。在村里当文书的儿子对父亲说,年前,我们村委会几个干部到省内外经过“市场调查”后,眼下还是种苗圃划算,因为国家库区生态环境建设,城市绿化美化需要大量的优质生态绿化和庭院果木品种,村里成立了苗木专业合作社和苗木网上销售协会,实行订单种植,包种、包产、包销,还要每个村干部带头建苗木示范园,带领群众走“一村一品”农村经济。当然,搞调整要有一定规模,但并不一定规模越大越好。绝不能一哄而上,又一哄而下,关键是抓住市场行情和适令季节。
“现在苗木俏,种苗木是种粮收入的上百倍,着实诱人,我把这几亩好地都交给你来种,我给你当帮工,行吗?”李天太对儿子说。李东春笑着答应了说:“明天就开始整地下苗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