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堰网5月8日讯 (余志雁):从去年以来,竹溪县县河镇围绕建设新环境,打造新文化,倡导新风尚,促进新发展,培育新农民的“五新”目标,坚持“镇级主导、村级主抓、群众主体、社会参与”、“试点先行,示范带动,全面提升”的原则,以创建文明家庭、文明村庄、文明单位、文明乡镇为依托,以建设乡村讲堂、乡村文化广场、乡村少年宫,开展家规家训进万家和“十星级文明户”评选活动为载体,建立镇村一体、村户互补、上下联动机制,构建家规家训传承文明,讲座讲堂传播文明,文化摇篮培育文明,文艺活动展现文明,“十星”评选提升文明的体系,大力开展文明创建工作。全镇上下“说文明话、办文明事、做文明人、创文明村”蔚然成风,不仅使社会文明程度大大提高,而且呈现了经济发展,事业进步,社会和谐的大好局面。
家规家训传承文明
活动中,紧紧围绕道德建设这一主题,在全镇范围开展了“家规家训进万家”活动。各村根据各家的特点编写了以和谐、孝道、家教、勤劳、节俭、励志、修养等各具特色的“家规家训”并统一制作上墙,以此来规范约束村民的行为规范,激活家庭文明细胞。家规家训——“干本分活,行仗义事,做正直人”、“钱可亏,力可亏,心不可亏,心安是福”、“做事要勤,做人要忠”、“天道酬勤,厚德载物”、“家和万事兴”、“百事孝为先”……这一条条简朴的家规家训通俗易懂,朗朗上口,群众喜闻乐见,既成了县河人生产、生活的座右铭,也在无声无息地传承着文明。
同时,把教育群众同服务群众紧密联系在一起,将“万名干部进万村洁万家”活动与“家规家训进万家”活动同步跟进,收到了净化环境、美化心灵的良好效果。
自开展“家规家训进万家”活动以来,相继推出一批先进典型。目前,全镇共评选出“好公公”、“好婆婆”、“好丈夫”、“好媳妇”920名;“洁净家庭”示范户500户;“孝道家庭”120个,“孝星”230名。形成了“家规进入百姓家,牌匾立于中堂上,奖牌挂于门庭前,道德美在行动中”的可喜局面。镇头村尾时有夸赞儿女,感恩父母,表扬夫妻的佳话传入人们耳际。
家住竹溪县县河村3组的72岁老人刘振兴,在茶余饭后或乡亲聚会时总爱幸福而又自豪地对大家讲:“女儿女婿对我们两老儿太孝顺了,政府发的家规家训牌匾女婿亲自钉上墙,还读给我们听,逗得我们笑。评了个‘孝星’称号,他高兴得不得了。他们常年在外打工辛苦不算,还盖了这么好的房子让我们住,我们在家也要把家看好,这不,我们也获得了镇上颁发的‘洁净家庭’示范户的荣誉奖牌。哎呀,日子过得真是有滋有味。女儿女婿孝顺,老伴贤良体贴,家庭洁净漂亮,心情温暖舒畅,身体健康硬朗。”
讲座讲堂传播文明
在建设乡村讲堂活动中,以孝老爱亲、文明礼貌、移风易俗、农业科技、健康教育、法律法规等为主要内容,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群众、贴近生活的原则,以“我听、我看、我讲、我选、我议、我行”为主要形式。开设“道德讲堂”,组织道德模范、身边好人、美德少年等先进典型,以现身说法传递道德文明、弘扬道德精神。组织广大群众通过“身边人讲身边人、身边人讲自己事、身边人教身边人”,使群众成为“道德讲堂”的主人;开设“法制讲堂”,聘请法律工作者到讲堂开展法律讲座,对群众进行普法教育,提升群众法律素养;开设“科技讲堂”,组织农村技术专家在田间地头为农民群众现场授课,培育“新思想、新观念、新技术”的新型农民。实现每村有5名以上实用技术人才骨干,有2—3个科技示范户,每户至少有1人掌握一门致富手艺;开设“健康讲堂”,组织健康知识讲座,在农村普及健康知识。
目前,全镇累计开设“道德讲堂”24个,授课168次;开设“法制讲堂”24个,授课96次;开设“科技讲堂”23个,授课161次;开设“健康讲堂”22个,授课44次。广大农民群众积极参与,他们丰富了知识,开阔了视野,洗礼了精神,升华了道德,满足了需求,富裕了经济。
真可谓,讲座讲堂让农民群众取得了真经,获得了实惠。讲座讲堂传播了文明,也为加强农村社会管理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文化摇篮培育文明
竹溪县县河镇乡村少年宫建成于2012年,布置规范,设置设备较为齐全。开设有器乐班、舞蹈班、美术班、书法班、科技制作班、象棋班等深受学生喜爱的10个少年宫辅导班。孩子们在这里可以学习绘画、唱歌、弹电子琴、跳舞、下象棋、练书法、打腰鼓……平日放学后、节假日、寒暑假,免费向未成年人开放,并开展少年儿童喜闻乐见的活动,深受孩子们喜爱,并得到当地家长一致好评。
一名叫张小青的孩子告诉笔者:“少年宫是我们都非常想去的地方,在那里可以学习我们想学的东西,还培养我们的兴趣,发展我们的特长,让我们增长了智慧,陶冶了情操。我们学得很轻松,玩得很开心。少年宫是我们成长的摇篮,是我们快乐的天堂!”
一位孩子的家长兴奋地说:“以前,孩子放学后要么在山上‘野’,要么趴在电视机前看几个小时动画片。现在好了,少年宫让他收了‘玩心’,而且能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发展特长。”
如今,每逢课余时间,孩子们争先恐后来到少年宫学习各种特长。设施齐全的活动场所,多才多艺的指导老师,丰富多彩的学习科目,趣味十足的实践活动,填补了农村孩子生活和心灵上的空白,激发着他们的梦想,释放着他们的快乐。小小的乡村少年宫是孩子们茁壮成长的沃土,放飞梦想的天地,更是培育文明的文化摇篮。
文艺活动展现文明
在带领群众发家致富的同时,不断加大投入,加强农村文化阵地建设,完善“三栏”(阅报栏、宣传栏、科普栏)、“三室”(文化活动室、图书室或农家书屋、广播室)设施建设,加快推进村级文化广场建设。以村级文化广场、文化活动室等为阵地,积极组织开展红歌会、经典诵读、广场舞、彩船等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体育活动,活跃农民文化生活、丰富群众精神生活,占领农村文化阵地,不断满足农民群众的文化需求。
活动中,以广播室为平台,广为传唱红歌;以学校为主阵地,大力开展经典诵读活动;以集镇广场为集中地,积极开展广场舞活动;以春节为时间节点,开展“迎新春送祝福”大拜年活动,让人民群众在文艺活动中展现文明。
如今,各村每天早晚,红歌声声唱响山乡,校园里课前课后,经典诵读此起彼伏,集镇广场上,晚间健身活动气氛热烈。活动中,广大人民群众摒弃了生活陋习,忘记了彼此的怨恨矛盾,多了相互沟通、相互礼让、相互关心、相互帮助,激发了立志成才、建设家乡、报效祖国、感恩社会的热情,大家享受着丰盛的文化大餐,晒出了惬意的幸福生活。全镇上下呈现一派欢乐、文明、祥和的新农村新农民新生活的美好景象。
“十星”评选提升文明
在“十星级文明农户”评选活动中,突出竹房城镇带沿线区域,按照集中、连线、成片的思路,“半年初评、年底复评,能上能下、动态管理”的创评原则,“宣传发动—对标创建—自评互评—考核审定—公示授牌”的基本程序,“十有”的要求(即,有代表人文精神的村标,农户有“十星”牌,村内有固定的创建标语,有公示上墙的“十星级文明户”创建一览表,有“十星级文明新村”创建目标规划,有“十星级”文明创建内容和标准的宣传栏,有文明家庭手册,有“十星级文明户”创建台帐等档案,有乡风文明理事会等创建组织,有“十星级文明户”示范户),建立“十星级文明户”评选、表彰、宣传等一整套运行机制,集群式、整体推进“十星级文明户”创建工作,确保活动的规范化、制度化。
让群众成为创建活动的主体,创建活动群众知晓率、参与率均达到95%以上。镇党委、政府对评选出来的“十星级文明户”给予资金、产业、信贷、助学等方面的政策倾斜,提高群众参与创建活动的积极性。同时,把创建工作纳入村、镇直单位年度目标和干部绩效考核,与文明单位、文明村命名表彰和干部待遇挂钩。
目前,全镇共评出“十星级文明户”350户,“文明新村”7个,制作专栏22个。镇政府投资5万元对获得文明户、文明新村等荣誉的个人和单位给予授牌或现金奖励。同时,利用专栏、广播、媒体对他们的先进典型事迹进行广泛宣传,扩大影响,形成氛围,不断壮大“追星”队伍,掀起“追星”热潮。
通过“十星”评选活动,树立社会新风尚,引领农村新发展,社会文明水平大幅提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