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河床碳酸盐岩溶 一瀑三叠 飞瀑连珠
鄢志武教授(右二)、高工韩道山(右三)、张晓洪教授(右四)
碳酸盐岩溶古河床奇景
距现河床20多米高的碳酸盐岩溶“河堤”
鄢志武教授(左二)、袁正洪(左一)、邓勤(中)、
曾光儒(右二)与村支书李大瑞座谈
郧县人大主任张建生召开座谈会听取鄢志武教授一行考察情况
十堰网5月8日讯(袁源、金勤、 乔会):5月4日至6日上午,中国地质大学旅游发展研究院副院长、国土资源部国家地质公园督察员鄢志武教授、高工韩道山、张晓洪教授与十堰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专家组成员、十堰市民俗学会会长、十堰市诗经文化研究会会长袁正洪等一行4人,应郧县虎啸滩景区总经理邓勤、副总经理曾光儒邀请,深入“郧县人” 颅骨化石发祥地曲远河源头的郧县大柳乡白泉村虎啸滩景区等考察生态旅游文化,发现并认定白泉村由地下向上喷水的白泉泉眼处至天井山15公里的白泉河是古河床地质遗迹,其卡斯特地貌的 碳酸盐岩溶峽谷地段分布有大量的钙华、泉华,集瀑、岩溶、钟乳、天井、天然原始柳群落河谷及泉、恐龙蛋化石地质遗迹、名胜古庙遗址等于一体,景色优美,且具有多样性,极富特色,是地质遗迹价值比较高的景区。
1989年5月18日,郧阳地区博物馆( 十堰市博物馆)组织全地区文物干部进行文物普查,郧县博物馆王正华、郧西县文管所屈胜民组成的普查小组于在郧县曲远河口学堂粱子发现了第一件头骨化石。1990年5月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进行考古发掘,又发现一具头骨化石。两具头骨化石,经中科院贾兰坡院士等鉴定,根据头骨特征,属于直立人类型,定名为“郧县直立人”,简称郧县人。根据古地磁法测定,化石大致距今80万年至90万年,轰动世界被评为全国十大考古发现。
据《十堰市水利志》记载:“郧县曲远河长53公里” 。 曲远河源头的郧县大柳乡白泉村,据1994年由中国地质大学著名教授关康年等专家评审的鄂西北地质矿产调查所编纂的《郧阳矿产》一书中记载:“湖北省郧阳地区矿产略图标记,郧县大柳乡白泉村至天井村在地质上属于上古生界(PZ2)与下古生界(PZ1)及Z2上震旦统、Z1下震旦统地带”。据《郧县志》记载:“寒武系西部出露于大柳—马家坪背斜。”据湖北科技出版社出版的湖北省博物馆李天元研究员主编的《郧县人》一书记载:“郧县人遗址为中更新世早期”。 据有关资料介绍,“郧县人遗址,经过地质大学做的古地磁测年,古地磁测年约90万年,动物化石的相对年代约115万年,根据两个数据的平均值,专家推断,“郧县人”生活在距今约100万年左右。”
郧县虎啸滩景区自2005年开发旅游以来,一直作为游山赏瀑的“虎啸滩”起名开发旅游,不知道这是古地质河床。今年4月13日,袁正洪、胡继南、龚光红等一行到虎啸滩风景区考察,并查阅相关地质资料发现,虎啸滩景区所在的郧县大柳乡白泉村至天井村所处的曲远河源头的深山峡谷是一个长十余公里的碳酸盐侵蚀形成的古河床地质遗迹。袁正洪及时打电话给鄢志武教授汇报,受到高度重视。鄢志武教授一行在万忙中专程赶来考察并指导景区规划、保护和品牌打迼。
鄢志武教授一行不辞劳苦,攀悬岩,登峭壁,沿古河床考察,对其天然奇特的飞瀑、钙华、泉华、岩溶、钟乳等赞囗不绝,有的钟乳洞中水流倾泻,一瀑三叠;有的瀑布像“孔雀开屏”、“ 水帘洞”;有的钟乳岩形似“虎头”,有的碳酸盐岩石形似“木纹”、“菌纹“、“虎纹”等历经沧桑;还有的像 “龟背”、 “田埂”、“ 河堤”; 有的似“一线天” 等千奇百怪,形态各异,美不胜收。尤其是景区集瀑、岩溶、钟乳、天井、天然原始柳群落河谷及泉、恐龙蛋化石地质遗迹、名胜古庙遗址等于一体,这在全国一些景区中是少见的。
“郧县人”发祥地曲远河源头喀斯特地貌 碳酸盐岩溶古河床地质遗迹的发现,不仅对研究“郧县人”发祥地曲远河地质有一定的价值,而且对认识保护白泉村至天井山古河床申报地质公园和发展虎啸滩生态文化科普旅游有着重要作用,为郧县打造青龙山——虎啸滩——郧西五龙河——“郧县人”发祥地黄金旅游圈有着重要意义。 郧县人大常委会 主任张建生及郧县文化体育旅游局、国土局、大柳乡党委政府领导听取鄢志武教授一行考察介绍后,表示大力支持做好景区的规划、保护和生态科普旅游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