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堰网12月10日讯(张家国 陈迪燚):“老吾老以及人之老”,赡养、孝敬老人本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然而,现在农村的养老问题成为一种日益突出的矛盾。一方面,农村老人不像城市老人一样拥有退休金和医疗保险,晚年生活缺乏保障,单靠微薄的新农保和新农合也很有限,子女们也多半出于自身经济能力有限,在物质上无力给予老人更多;另一方面,随着城乡一体化进程的加速,农村中青年大量涌入城镇,留下许多“空巢老人”孤独地度着晚年,情感的缺失更是大大降低了他们的幸福感。近日,记者深入偏远山区农村调查、记录、聆听“空巢”之音,反映出当今农村老人养老面临的困窘,令人深思,希望能引起重视,大家共同来解决农村养老之难。
“空巢老人”养老难题让人忧
在农村,有这样一群老人,他们含辛茹苦地送儿女上学,儿女们长大后纷纷进城打工生活或者买房成家,老人却留在了山区农村守着老房老地。儿女有了出息,在乡亲们眼里,这些老人是最有福气的。然而,这些在乡邻们羡慕的眼光笼罩下的老人,随着成功的喜悦渐渐远去,迎接他们的却是比其它农村老人更多的困难和独守“空巢”的孤单。
说起养老的事,许多儿媳孝敬公婆、女儿赡养老人的佳话经评选“道德模范”被广为传颂。然而,为空巢老人养老而发生的纠纷甚至人间悲剧,也让人心酸落泪。近期,中央电视台《今日说法》栏目报道:竹溪县水坪镇前进村留守老人易远莲,被入室偷窃的小偷杀死后两个多月才被人发现,而他的三个儿子就住在相距不到一公里的地方而没有一人上门探望,直至老人遇害多日才被邻居发现。当记者采访住的最近的三儿子为何毫无察觉,面对镜头的三儿子脸上笑容满面答非所问,记者很气愤的提醒他,那人才收住笑容。与此同时,同村的孤居老人郭秀莲也被小偷入室盗窃,但幸免于难。同样的事件发生在丹江口市丁家营镇黄超英老人身上,只是老人病死家中一个多月才被邻居发现,而同住一条街的儿女却毫无察觉。这些老人孤独离世的遭遇让人感到震惊。
2013年7月1日,新修订的《老年人权益保障法》正式实施,其中有一项内容格外引人关注,就是规定子女“应当经常看望或者问候老年人”。“常回家看看”本来就是人之常情,何以成为老年人的热切呼声,又为什么还要通过法律作出规定呢?这反映出国家对养老问题的重视,也折射出当前养老的现实难题。
如果说“空巢”家庭中老年夫妻都还健在,他们或许能靠着久经考验的爱情去抚慰心头的寂寞之苦,共同搀扶着走过人生的漫漫冬季,或靠着辛勤的劳动来冲淡对儿女的思念,期盼着一年中最隆重、最祥和、最喜庆的春节,儿女们回来与他们团员。然而,在一些伴侣健在的留守老人中,为了儿女的利益,不得不承受晚辈们给他们造成的分离之苦。
许多老人感慨说,在异地成家立业的儿女们,当他们迎来下一代新生命的第一声啼哭,照料孩子就成了一件令人十分头疼的事情。有些夫妻觉得请保姆没有自己的亲人好,而且一般来说,被请者不是奶奶就是外婆。告别朝夕相处的老伴,踏上照顾孙子(外孙)的征程,谁又可否认这不是标志着老年夫妻“牛郎织女”生活的开始。
诚然,晚辈让留守老人发挥余热去给孙子外孙当“爸”当“妈”,造成的只是老人短时间的分离,然而现实生活中,由于生老病死、天灾人祸等方面的原因,任何一对留守的老年夫妻却难以做到像爱情誓言中所描述的那样:“不求同日生,但求同日死”。当另一方撒手西去,同时也带走了他们从前那种相濡以沫、共渡难关的时光,留给他(她)们的,将是一段更加难捱的日子。
为了追求晚年的幸福,不至于让自己的晚年过的过于孤独寂苦,寡居的留守老人希望在有生之年能重渡爱河、梅开二度,需要依靠生命的另一半的支撑来走完晚年的人生苦旅。老人再婚正成为一道夕阳下美好的风景。
然而,在农村部分家庭中,老人再婚却遭到了晚辈们的强烈反对或者设置障碍。一些子女对父母再婚是因为财产继承问题;有的则认为父亲(母亲)再婚是对不起死去的母亲(父亲);而更多的却是认为长辈们的再婚有损自己的社会形象,担心父(母)亲的再婚,而招致儿女不孝之嫌。
据了解,许多留守老人在家中生了病,没有年轻人去请医生。有些留守老人甚至为儿女买房拿不出钱来看病,往往使小病拖成大病,卧病在床又得不到子女的照顾。如今,子女在外独立生活和不愿承担养老看老责任的现象与日俱增。众多问题中,养老成为“空巢老人”最担心的问题。
农村养老难题在哪里
羊能跪乳鸦能反哺,人子岂能不养老。而在一些农村,中国优良传统道德观念的流失,更令人痛心疾首。在丹江口市六里坪镇某村,今年75岁的江某某,常年多病,单独起居生活,为让老人安度晚年,经村委会调解达成协议,由他的5个儿子每月支付老人生活费50元、米面15斤,但事隔5年之久,几个儿子为赡养老母相互扯皮推诿,致使老人生活无保障。老人多次求助村委会调节无效,一怒之下于7月12日一纸诉状将5个不孝子告上公堂,要求他们履行养老义务。7月14日,在村里现场开庭,老人最后通过法律手段讨回了5年的赡养费。如今,老人生活虽然有着落了,但留在母子之间的那道伤痕却难以抚平。
在山区农村,记者随便走入几户人家,发现有的农家有老人看着,有的农家干脆由“铁将军”把守,有的院内杂草丛生,疯长的草有一人多高,门窗上早已锈迹斑斑,有的墙头上还长了野草。
“以前是386199”(指农村妇女、儿童、老人)部队,现在净是老弱病残。为儿女们操劳了一辈子的老人们如今是一大把年纪了,生活的重担仍然挑在肩上。”六里坪镇溪沟村主任胡青山无不忧虑的说。
胡青山向记者提供了这样一组数据:溪沟村有436户,1562人,整家外出的有63户,儿女在外打工的有237户,全村现有60岁以上老人300多人,仅有53户人家的儿女和老人在一起,但都是白天到镇上打工,晚上回家。年轻力壮的小伙子在村里很难见到了,村里的教学点因孩子少也撤并到村外了。
在村里田间地头割谷、打谷、背谷的都是老人。已80岁高龄的陈开春老人挑着两捆谷穗步履艰难的行走在回家的路上,眼看自家几分地的稻谷一天天变黄,心里急呀,只有他一个人慢慢收。“要是娃子在家多好啊!”老人边擦汗边伤感的说。
由于多数有子女的老人不是村里的“五保户”,也不是民政救济的“低保户”,其儿女却不尽赡养义务,造成很多有家、有儿女的老人只享受了每月55元的养老金,生活状况反而不如无儿无女集中供养的老人过得衣食无忧。而事实上,绝大多数父母并不愿意与不孝子女对薄公堂,毕竟他们心疼孩子也怕丢了面子。老人对儿女多有抱怨,但碍于面子不忍心将其告上法庭。
记者采访时听到农村老人中流传着这样的养老“语录:老人就是大酱盘子,儿女们都来蘸,酱蘸完了,盘子也扔了;能干,咱是儿女的劳力,不能干,咱是儿女的累赘;能动一天就得干,不能干就干躺下等死;吃得最差的是老人,穿的最差的是老人,小、矮、偏旧房里住的还是老人。”
有农村老人说:“他们的孩子最多是在过年的时候才来看望,甚至有的全年只有在过年的时候给父母百儿八十块钱。”农村缺乏一个倡导敬老、孝顺的大环境。一些农村的党组织、老龄、治调组织在改善农村子女不养老问题上影响力甚微。
从大环境看,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人口老龄化面临的挑战有着特殊的背景。发达国家都是在基本实现现代化之后进入老龄社会的,属于“先富后老”或者“富老同步”,而我国则是尚未基本实现现代化就提前进入了老龄社会,属于典型的“未富先老”。加之人口多,发展差异大的基本国情,使得农村养老问题更为复杂,解决的困难也更大。
一是经济发展水平不高,公共财政投入有限;二是老龄化速度快,养老保障体系建设跟不上;三是家庭日益小型化,家庭养老功能不断弱化;四是受历史因素影响,个人养老储备不足等等,造成保障不到家、挣钱不敢花,农村家庭所能提供的资源越来越少。
如何从制度上和养老服务上完善保障老有所养
伴随着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家庭人”逐渐成为“社会人”,传统家庭养老功能较为有限,社会养老保障应运而生。同家庭养老相比,社会养老保障具有长期性、稳定性,可在更大范围内分摊养老风险,提供安全可靠的养老预期。
六里坪镇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服务中心主任李有华介绍说:“我国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城镇到农村、从职工到城乡居民的发展过程。特别是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用较短时间陆续建立了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想结合的养老保障制度,主要包括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本实现了制度全覆盖。但也存在一些问题亟待改进和完善,如基本养老保障水平偏低,城乡居民养老金最低标准才55元,存在着公务员与企业职工、与居民之间待遇相差大、衔接不畅等问题,必须多渠道筹集资金,让养老金“前途无忧”;调整制度化,让养老金“水涨船高”;转接无障碍,让养老关系畅通衔接;改革“双转制”,让养老金“公平对待”;制度多层次,让养老金锦上添花。
随着农村工业化、城镇化、城乡一体化步伐的加快,大批农村劳动力向城镇转移,家庭人口外流和外迁,使不少子女不在老人身边,养儿防老在许多家庭已不现实。分田到户后,家庭规模的缩小,导致农村纯老年户不断增加,传统“养儿防老”的家庭保障功能受到了严重削弱。此外,随着农村独生子女家庭的增加,子女养老的负担将越来越沉重。因此,以家庭养老为主的养老方式难以适应家庭社会变迁的需要,必将以家庭养老向社会养老保险过渡,而新农保就是一个有政策支撑的很好的过渡平台。
新农保虽明确规定:“农民参保自愿”原则,但各级政府应以战略的高度和长远的眼光谋划新农保工作,对农村养老问题有一个正确的认识,绝不能将养老仍看成是农民一家一户自己的事情。老龄化是大势所趋,势不可挡,家庭养老势单力薄,难以为继。农村的养老问题可能成为威胁农村社会安宁的头号问题,“银发浪潮”不仅会冲击城镇,更将猛烈的冲击社会保障基础相对薄弱的农村。农村“空巢老人”的大量出现,是社会转型期必然出现的现象。而未来10年,随着独生子女的父母步入老龄阶段,“空巢老人”还将大幅增多。
记者认为,解决“空巢老人”问题,最重要的是加强相关服务机构的建设,比如养老院、乡镇敬老院、社区老年服务中心、护理院、老年医院等。同时,各地因地制宜,量力而行的开展家庭养老、社会养老和政府养老相结合值得推崇。农村老人到了一定的岁数予以适当的生活补贴,农村老人病了给予报销医疗费,减轻家庭养老的经济负担,让“空巢老人”有人聊天,有人照料,精神能得到精神慰藉,消除孤独感。再如组织老年活动中心或者说唱团等文艺团队,让“空巢老人”的生活更加丰富,在自娱自乐中体味乐趣。
同时,在农村对于敬老、养老做得好的子女,政府予以奖励和表彰,使之成为一种崇高的时尚。加强对农村一些妇女素质低而虐待公婆的行为进行批评教育。政府应该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力度,建立一些激励机制,在“十星级文明户”的评选中加入“邻里互助和常回家看看”这一项,使空巢不空、独居不孤、欢乐常伴,做个快乐老人。同时社会、单位和老龄组织、村“两委”要创造条件,为老人解决实际困难,把党和人民的温暖送到每个留守老人的家庭,让千千万万颗爱心去抚慰留守老人那颗思亲而孤独寂寞之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