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导航:首页 >> 综合分类信息 >> 文学园地 >> 正文
桂 花
信息来源:十堰网 发布时间:2012年9月19日8:16 文章编辑:耕夫
    至今我害怕和她比,倒不是比她文化少,力气小,丑多少,而是由于她的勤劳、善良、朴实、自强,让我佩服的五腑投地,我熟悉的一位姑娘,她的名字叫桂花。
    她的父亲给她取名叫桂花,只是因为她生得细皮嫩肉,有红似白胖都都的,像红苹果一样,脸蛋上长着两个美丽的小酒窝,见人一脸笑,但家里的生活很苦,希望她一生能够生活得像桂花一样幸   福、芬芳。然而,出生在五十年代,在上津金钱河畔一户普通农家长大的桂花,住在黄土凸上那间烂瓦房里,一家七口人吃饭,全靠父亲、母亲两人劳动挣工分。日子,自然好不起来。
    在人生最美好的童年阶段,她本应该躺在父母温暖的怀抱里撒娇玩闹、任性淘气,又或不顾一切地发脾气使小性子,这一切是现在普通孩子最自然的生活,却是桂花童年时代不敢企及的奢望。
    在桂花三岁多一点的时候,天天哭着闹着要跟哥哥一起去上学读书,拿不定主意的母亲,去向会算命的瞎子舅爷讨教。瞎子舅爷掐指一算,大惊失色地对她母亲说:“你这女子不能读书,要是读书翅膀硬了远走高飞,她会不认你。”本来就不想让桂花读书的母亲,听了这话,跛子拜年—就鼻子一歪,就更不让桂花读书了。
    打从那时起,繁重的家务重担就落在桂花稚嫩的肩膀上,捡柴火、打猪草、带弟妹、搭着小板凳做一家人的饭菜,还要照顾成年躺在缺条腿用土砖支着的破床上的奶奶,长一声短一声地从早哼到晚,一夜哼到亮。分的仅有的一点细粮大米,一家人省着不吃,留给身体不好的爷爷和奶奶用瓦罐熬米汤补身体。
    有一次队里分粮食,队长站在队房门口大声喊道:“余昌银(桂花的父亲)家分粮食,必须拿30元钱的缺粮款,否则把称杆子靠起来(不分粮)。那年月,整天捆在生产队上劳动挣工分,到哪去弄30元钱。桂花的母亲急得没办法,到菜园里劈一篮子莴蒙菜,提到渠里一洗,锅里添上一锅水烧开,放上一点盐,把莴蒙菜放在锅里一捞,一人盛一碗充饥。
    桂花八岁时,手里就拿着一根小竹棍,跑前跳后,左赶右拦,帮父亲赶牛、放牛。
    奶奶看到小小年纪的桂花做得遭孽,饿得可怜,她暗暗流泪。她每次吃米汤时,总是舍不得吃完,总要留下一口两口,然后用枕巾一包,藏在床上稻草里,留着给在山上放牛的桂花吃。有时,桂花放牛没回来,桂花在学校读书的哥哥回来了,看见奶奶米汤吃完,争着要把奶奶的瓦罐拿到厨房去洗,其实是馋着瓦罐里没吃完的米汤。奶奶总是说:“我的瓦罐不让你拿,我要让桂花拿。”一直等着桂花从山上放牛回来,奶奶把桂花叫到床面前,帮桂花擦去额头上的汗水,摘下头发上的草屑之后,抖抖搂搂地把瓦罐从稻草里拿出来,看着桂花把剩下的米汤吃完。桂花仍然舍不得将瓦罐拿到厨房去,还要将小手伸进瓦罐,用指甲扣下罐壁上的锅巴,久而久之,瓦罐壁渐渐地被指甲扣出一道道小沟沟来。
    在桂花的记忆里,除了奶奶的瓦罐,给了她温暖,给了她关怀,给了她慈爱外,还有两件事让她一生难忘,一件是奶奶收养了炳军叔。
    那是郧西解放不久的事。有一次,奶奶在门前金钱河里洗衣服,洗完,提着一篮子衣服回家,看见河堤上躺着一个衣衫褴褛、骨瘦如柴、奄奄一息的小男孩。她看着可怜的小男孩流下了悲悯的眼泪,就把这个小男孩领回家。经过询问,才知道这个孩子叫炳军,父亲母亲在郧西解放时被群众用杠子打死了,他两岁时开始沿着金钱河要饭。奶奶见这孩子身上长满虱子,就烧了一锅开水,把他的衣服放在开水里烫,裤腰上一串串白白的虱儿子烫不死,奶奶就用刀子一点一点往下剐。从那以后,这个孩子在桂花家生活了20多年,一直到七几年,建设单位抽民工建勤劳力,生产队安排炳军到林场民工建勤。因他劳动踏实,后来,林场就接纳了他,将他招收为一名营林工。
    还有一件事是小时候闯祸。桂花五、六岁时,生产队为了让带小孩的妇女多出勤,就把全生产队不到上学年龄的小孩集中在一起办幼儿园,由两位阿姨领着唱歌、跳舞、逮羊玩。那时幼儿园和生产队食堂在一起。食堂的饭一熟,队长、会计的孩子就拿碗盛饭吃,桂花看见有的孩子吃东西,一人动嘴,十人嘴馋,也拿着碗去锅里盛米汤吃,炊事员拦着说:“没到开饭时间不许盛!”桂花把眼睛一楞说:“人家娃子吃得,我为什么不能吃,谁个是你亲老子,谁个是你疏老子!”说着说着拿着一块石头,高高举过头顶,奋力向锅中砸去,铁锅冲了一个窑窿,米汤流了一灶堂。子不教,父之过。为这事,生产队长把桂花的父亲批评了一顿。
    时光荏苒,光阴如梭,一转眼,桂花也到了谈婚论嫁的时候,农村青年找对象也有“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浪漫。
    她认识现在的丈夫缘于一场文艺演出。那时候农村的文化生活很贫乏,除了看样板戏还是样板戏。有一次她到镇上买针线,走到村口听见一阵锣鼓声,就跟了过去。文艺宣传队正在进行一场文艺演出,在观看演出中,她只因多看了一眼演出队伍中一位普通的吹笛子的年轻人,她对这个年轻人一见钟情,但一打听,凉了半截心,这个年轻人已和本村一位姑娘领了结婚证。
    就在桂花一心放不下这个年轻人,自叹命咋这苦的时候,她的表姐风风火火来给她提亲,对象就是那个年轻人。原来,几个月后,那个吹笛子的年轻人的女朋友在县城一家工厂招了工,而这个年轻人仍然是个农民,把年轻人甩了。
    介绍对象时,一个关键环节是各自介绍基本情况:男的基本情况,父亲有历史问题,因而不能招工,不能当兵,不能推荐上大学,这辈子锄头把是捏定了(当农民);女的基本情况是不识字,真个是“流泪眼观流泪眼,断肠人对断肠人”,也许是同病相怜,男女双方都没意见。
    好事多磨。一晃到了年关,提了亲的女婿讲究上门拜年,桂花娘家家户大,共有十几家,那时因为都穷,男方因为买不起“四水礼”(四样)又想反水(毁婚约)。这时男方母亲说了话:“人家桂花女子嘴有一张,手有一双,你打灯笼也难找,这个你说不成,你就准备打一辈子光棍吧(单身)”由于母亲做主,才让他们顺利结了婚。
    结婚是人生的一件大喜事,婚礼自然应该办得风风光光,顺顺利利。但在那个特殊的年代,“点背”的人喝凉水也塞牙。在那个贫穷的年代,娘家费了一肚子力陪嫁了桂花抽屉桌、木箱、椅子、火盆、脚盆,俗称“八抬嫁妆”。当抬嫁妆的人走到县城,却被红卫兵拦截住了,说是结婚应易风易俗,不准陪嫁、铺张浪费。嫁妆被扣,丈夫的大哥是个万事不求人的愣头青,这次不得不低下气,搬着人家的脖子摇,求爷爷告奶奶,好话说尽,只到天黑才放行。
    他们是上世纪70年代结的婚,结婚时的家产就是两间半外面大下屋里小下的破瓦房,和一口装粮食的缸。为了防止老鼠偷吃粮食,他们就到挨着住家的油库找了一支破油桶,夫妻俩用宰子一下一下将铁盖宰下来盖粮食。
    桂花的丈夫也由记工员、现金保管员、到小队会计、民办教师。虽然身份在不断地变化,但爱学习的习惯一直没变。从七十年代当民办教师时起,将生字、拼音贴在灶门上,边做饭边学习,现学现教学生。爱学习的习惯一直保持至今。
    难熬的日了一天一天过去,时间到了1981年,县知青办为下放农村的丈夫解决了商品粮户口,但不能安排工作,因民办教师每月只有17.5元的工资,丈夫把民办教师的工作辞了,准备出门打工。
    有一天半夜里,夫妻俩睡得正香,本村一队本家叔叔徐宾顺来敲他家的窗子,徐宾顺压低噪门悄悄地说,现在广州那边正在收“老票子”(印有蒋介石头像的货币),你现在总是没事干,要不我们一起换“老票子”发财。正当丈夫起床轻手轻脚准备跟徐宾顺出门去广州,胳膊却被一双手紧紧拉住,桂花带着哭腔哀求:“闹人药不吃,犯法的事不做,那换“老票子”的事就是再穷也不能干,你要是坐牢了,我们娘儿伙的咋活?”丈夫没去成广州。
    后来,徐宾顺和本队姓邓的,还有黄云铺的姓王的一起去广州,火车到了湖南,徐宾顺听一位同行说,广州这一段时间风声紧得很,他就没去广州返回郧西。结果姓王的在广州被抓了起来,“老票子”没收了,关了半年。桂花虽然不识字,但大理认得清。
    这时候,命运似乎关上一扇门却又开了一道窗。经过在林场工作的父亲的再三要求,林场同意接纳他们夫妇进林场。命运的改变让丈夫的热情全部释放出来,他将农民的吃苦耐劳和民办教师的聪明才智发挥到极致,白天上山搞验收,晚上加班给林场写总结。年年被评为先进工作者,入了党,成为林场经营集团成员,林场派出所所长。遇上阴雨天,不能从事野外作业,桂花就让丈夫教她学文化。
木秀于林,风必摧之。正当丈夫春风得意马蹄急的时候,民主评议党员开始了,丈夫的快速进步受到几个老工人的嫉妒,他们不断不总结丈夫的工作成绩,还抖落一摊子不足,这时候丈夫很想不通,思想背上了包袱,进而发展成精神郁抑,表现出情绪低落、食欲下降、兴趣减退、悲观厌世、容易激怒等郁抑症状,续而发展到精神到了极度崩溃状态,甚至打算一死了之。他把手枪对准了自己的脑门一死百了。正在这时,桂花一路哭着喊着找到他,夺下枪,一把鼻涕一把眼泪劝他回家。
    桂花急得要疯,她一边带着丈夫到十堰太和医院求医,一边熬鸡汤给他喝,更多的是精神上的安慰。桂花就开导他说:“你啊,连死都想了,还怕什么,敢死不敢活啊?你就活下去看看明天是什么样子!”“人的一生中最光辉的一天并不是功成名就的那一天,而是从悲叹和绝望中奋起,勇往直前的那一天。——福楼拜”;“经历一次较大的挫折而不被打败。只要不被打败,你就会变得比过去强大许多倍。不经历这一回,你不会知道自己其实多么有力量。”周国平《人生哲思录》。桂花引经据典开导激励他活了下来。最终成了中央电视台、中国电视报联合举办的第三届“我的综艺情缘”征文一等奖获得者和《十堰日报》优秀特约记者。桂花不仅具有“一种美好的心情,比十服良药更能解除生理上的疲惫和痛苦”的能力,而且还凭一颗善良的心赢得一生幸福。
    那一年,丈夫在林场工作,桂花承包了林场一块3亩多的茶园,白天采茶,晚上炒茶,日子过得风生水起。
    有一天上午,桂花正在住房外面的茶园里采摘茶叶,看见道场里有一位年轻人来回走动,她以为莫不是郧西老家老乡来了找她,便提着装有茶叶的竹篮回家看看。桂花边开门边招呼年轻人进屋喝茶。年轻人一边喝茶一边向桂花说明来意:“他是来找他姨父黄丛金的,黄丛金是林场一名老工人,住在观山,今天上午和妻子卢洪秀上山捡栗子去了,不知什么时候回来。”
    年轻人也不紧不慢地喝茶,见桂花还热情,便和桂花聊了起来:他刚下车,来到观山,见姨父家没人,又来到他姨父的邻居家,打听姨父的下落。年轻人坐车、走路奔波,口有些渴,便向邻居家找水喝,那位邻居手里忙着跺猪草,嘴里冷冷地说“开水要人烧,冷水要人挑,要喝水你自己到水井里去喝吧”。这位年轻人讨了个没趣,感受到“在家千日好,出门一日难”的苦涩滋味,正准备要搭车返回县城,这时,正在茶园里采茶的桂花看见了,放下采茶的活计和年轻人打招呼,给年轻人搬凳子、装烟。
    接着,桂花又连忙给客人做饭,客人心想要是女主人宰人,这顿“鸿门宴”不知要多少钱。年轻人担心地问:“大姐,这顿饭得多少钱?”桂花哈哈一笑说:“我丈夫芝麻杆插房檐一口口使外,经常打搅别人,客人吃一顿便饭,还要钱,那是啥人。”做了一碗鸡蛋汤,炒了一盘腊肉三盘青菜,还打了一壶苞谷酒,像招待娘家兄弟一样,热情地招呼年轻人吃饭。闲谈中,得知年轻人在县劳动局工作,专门负责招工的。年轻人也了解到桂花的情况,说像桂花这样在林场做临时工多年的实际情况,完全符合招工条件,刚好林场还有3个招工指标,暂时还没有合适人选,我可以帮你做做工作。
    话说过撂过,桂花也没往心里去。日子一天天过去,桂花照常做着采茶、制茶的活计。有一天,林场的工友转交给她一封信,信是从县劳动局邮来的,桂花打开信封一看,竟是一份她的招工转正通知书。后来才知道,那位年轻人在桂花家里吃了午饭以后,或许是出于感激,或许是出于同情,或许是出于落实政策,年轻人回到单位后,迅速帮助桂花办理了招工转正手续。
    桂花接到转正通知书后,心想她算是遇上贵人了,现已退休的桂花每月还拿1000多元的退休金呢。
    桂花住的地方比较偏僻,很少有人光顾,那次招待年轻人原是基于一点善意,不料竟回收了更大的善意。桂花千恩万谢了那位年轻人。此事让桂花和丈夫明白了一个道理:你对生命中的涓滴每有一份赏悦,上帝总会立即赐下万道流泉;你每为一个音符凝神,他总倾下整匹的音乐如素锦。
    如果说奶奶收养落难的小男孩的善举给了桂花最早的“与人为善”启蒙教育的话,那么,桂花平平常常的一顿饭却改变了自己一生的命运换来一生幸福的实践,让桂花行善做好事做好人尝到了甜头。从此以后,桂花做好事是她善心的自然流露,没有丝毫的压抑,没有丁点的强迫,没有少许的做作,完全是自觉自愿,心甘情愿,是心灵之自由所致。
    从郧西到他乡,从他乡再回到郧西,走一路,桂花把好事做一路。尤其是桂花退休以后,有空闲时间,更有安定的生活,做好事的心情更高涨。凡是遇上她的人,认识的、不认识的、人们只要见过她,都说她是好人,遇上愁事难事总喜欢找她帮忙,她也乐于接受,每当看到别人有难处,她不上前帮一把,就觉着心里不舒服,吃饭不香,晚上睡不好觉,而每当做完好事,她就感觉像喝了蜂蜜一样甜美。
    桂花做的好事有多少,没有部门和个人作过专门统计,但她的丈夫是个有心人,背地里把她做的好事记了下来,并取名为《爱心日记》,已经记了密密麻麻的两本,其中有帮刚下车的妇女扛菜袋、有为争嘴的夫妻做调解、有为邻居妇女参谋选衣服、有为寄读学生的家长送蔬菜……瞧,就在笔者正在写桂花平凡小事时,桂花正在帮一位邻居妇女老丁把掉在下水道的手机,拿到自己楼顶上去凉干水气呢。
    桂花、桂花呀!你就像八月正在盛开的桂花,芬芳愈飘愈远。得到过桂花帮助的人及生活在桂花周围的人,自觉或不自觉地学桂花、赶桂花做好事,用举手投足、用真心诚意去帮助别人,回馈社会。
    桂花,你用你普通平凡的人生,再一次印证了:“梅花在雪花中绽放、成功在汗水中获得、幸福在艰辛中寻找、快乐在付出中收获。”桂花,祝你好人一生平安!
    直到现在,我没有资格和桂花比,只有老老实实跟桂花学,学桂花待人处事,学桂花热心助人。
 
 
作 者:徐道友
单 位:湖北省郧西县林业局
关于我们   联系方式   免责条款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网络实名:十堰新闻网 十堰新闻 域名网址:www.syxw.net
投稿邮箱:E_mail:syxw668@126.com 或 E_mail:syxw668@yahoo.com.cn
备案序号:鄂ICP备07501808号 联系电话:0719--8651828 流量统计: 技术支持:尚禹科技 十堰网站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