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导航:首页 >> 新闻中心 >> 县市区新闻 >> 正文
丹江口市建设管理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纪实
信息来源:十堰新闻网 发布时间:2010年8月30日7:47 文章编辑:吕正
      丹江口市集山区、库区、移民区、边区、贫困区于一体,属国家新阶段扶贫开发重点县(市),是全省7个重点脱贫奔小康试点县市之一。丹江口市版土面积3121平方公里,市域以汉江为界划分为江南、江北两大自然区域,全市90%以上为山地。全市总人口50万人,辖289个行政村,农村饮水安全项目口径农村人口近40万人。
      丹江口市因水而建,因水而兴,也因水而愁。丹江口水库总库容目前209亿立方米,南水北调加坝工程完成后,库容将达到339亿立方米,因此被誉为“中国水都”。但由于自然因素和历史原因,尤其是丹江口大坝兴建和加高,10万多移民市内安置、沿山后靠,农村饮水困难问题特别突出。“好田好地被水淹,有水吃的搬上山;听水响,看水流,人在山上为水愁”成为群众吃水难的真实写照。因为缺水,群众健康受损、家庭不和、邻里不睦、争水械斗,农村发展举步维艰,为建设丹江口水库无私奉献的丹江口市人民,多年来守着一库清水找水喝。
      长期以来,丹江口市人民为求得基本的生存与发展,涌现出了许多可歌可泣的找水、治水事迹。上世纪50年代,农民李大贵带领群众开渠修塘引水上山,被国务院授予“全国水利劳动模范”;20世纪末,农民陈运国在山间凿出一条长118米的隧洞,将泉水引到家门口,被誉为“当代农民穿山引水第一人”;历届市委、市人大、市政府和水利人带领、组织全市人民兴修了一大批水利工程,饮水困难得到一定缓解。但离人人享有“饮水安全”还有较大差距。
      2004年,经周密调查,并由国家复核,丹江口市农村饮水不安全人口为31.13万人,批复列入“十一五”规划解决人口为20.61万人,惠及该市18个乡镇办203个村。2006年以来,丹江口市农村饮水安全工作在上级的正确领导和大力支持下,市委、市人大、市政府始终坚持把农村饮水安全工作作为“三农”工作的重要内容,摆在突出位置,通过制定规划、加强管理、搞好服务、发动群众等各项措施,实现了农村饮水安全工程 “四创新、两有力、两满意”,即工作思路创新、设计方案创新、解决方式创新、制度办法创新;领导有力、措施有力;群众满意、干部满意,实现了“建得成、管得好、用得起、长受益”的目标,取得了明显的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得到了国家、省、十堰市的充分肯定。2008年8月,全省农村饮水安全建设与管理现场会在丹江口市召开,该市农村饮水安全建设与管理的成功经验得到与会领导的广泛赞誉。2006—2009年已解决16.33万人,2010年计划解决4.28万人,止8月20日,已完成近2万人。
     
民生为本治水
 
      饮水问题是最基本的民生问题。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将农村饮水安全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省委、省政府明确提出解决农村饮水安全问题“三步并作一步走,五年完成十五年计划”。 尽快让农民喝上放心水,成为丹江口市干群的共同愿望,全市上下万众一心,同心协力,打响了一场农村饮水安全攻坚战。
      强化领导。2006年以来,市委、市人大、市政府连续五年把解决农村饮水安全问题作为向全市人民承诺办理的实事之一,成立了由市四大家领导组成的农村饮水安全工作领导小组,每季度召开一次例会,通报情况,掌握进度,研究解决工程建设和管理中的各类问题。“四大家”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确保了各项工程顺利进行。
      强化责任。丹江口市把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作为水利工作的第一任务,在市水务局设立饮水办,作为项目法人,调配得力人员,落实工作经费,加强技术力量,做到有人办事,有钱办事,按章办事;做到周密勘测、科学规划、缜密设计、规范实施、严格管理。每年层层签订责任书,分解落实建设任务,全市上下形成了齐抓共管农村安全饮水工作的良好局面。
      拓宽投资渠道。丹江口市在积极向上争取项目资金和市财政尽力配套的同时,采取捆绑资金、市场化融资、群众投工等多种形式,加大投入力度,基本建立起了以财政投入为主体、社会投资为补充、农民群众积极参与的农村饮水安全项目投入新机制。六里坪镇水厂民营化改制为宏源供水公司后,供水状况得到较大改善。
 
科学规划谋水
 
      牢固树立农村饮水工程“建得成、管得好、用得起、长受益”的理念,坚决走出“建设—废弃—再建设”的怪圈。
      坚持合理布局。按照“以水源定规模、以规模定设计”的原则,坚持“适宜技术,适度规模”的技术路线,饮水安全工作者带着对农民深厚的感情,踏遍千山万水,找水源、测高程、量距离、定方案,精心论证,科学制定了江北以库库联网、库泉联网、泉泉联网为主,江南以坝池为主,集镇周边以管网延伸为主;丘陵川地跨区域联村联乡镇为主,山区单村为主;厂级工程自动化为主,村级工程传统模式为主的合理布局。
      充分尊重民意。丹江口市在工程设计、水源选择、工程建设、资金筹措和水费缴纳等方面,切实赋予农民群众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极大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不少村组干部和群众强烈要求尽早启动项目建设。石鼓镇有5个村为高氟水区,又是严重缺水区。为了解决饮水问题,技术人员经过17天艰苦的实地勘测论证后,多次召开水务部门、镇村和农民代表参加的民主议事会,分析比较多种设计方案,最后决定采用方便可靠、运行费用较低的白石河水库管道输水集中供水方案,得到了村民的拥护和支持,他们自愿配套、积极投工投劳。工程完工后,实现了0.96万人的饮水安全,而且还实现跨区域供水,惠及邻近河南省的300多村民。
      立足长效受益。围绕“最符合饮水安全标准、工程造价最低、运营成本最小、运行操作最方便、干部群众最满意” 做好每个饮水安全工程设计,确保农村饮水安全工程持续长效。
     
因地制宜聚水
 
      针对丹江口市水库多、位置高、可自流供水等实际,坚持“三利用”思路,因地制宜选择管道自流输水和坝池技术两种集中供水工程类型,探索出了一条山区实施饮水安全工程的新路子。
      充分利用现有水资源。一是利用库水。丹江口市现有小(二)型以上水库93座,水库水质较好,水量充沛,是水厂的较佳水源。如习家店水厂的“五库联网”工程,该镇选择胡家山等5座小(一)型水库作为水厂水源,采用管道进行联网,创新使用水质净化技术,保障了14个村和1个集镇共3.15万人饮水安全;今年6月,该厂又和蒿坪镇水厂并网,实现跨区域供水。二是利用泉水。山区泉水是饮水安全的优选水源。凉水河镇的清泉、龙泉、陈泉等8村用管道将泉水输送到户,直接使28000多人受益。三是利用丹江口水库水源。老虎沟供水工程利用丹江口水库优质水源,在丹江口大坝右岸133.5米高程放水管辅设管道8035米,全线管道采用自动监测控制系统,解决了右岸城郊16000人饮水不安全问题。
      充分利用现有工程设施。对已经建成的供水工程,利用现有管网逐步向周边地区辐射,不断扩大供水规模。目前正在运行的凉水河白龙泉水厂、习家店水厂、城区自来水公司、六里坪水厂,通过延长供水线路,解决了12个村2.68万人的饮水安全,覆盖了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的“盲点”。
      充分利用山区地形优势。对于水源缺乏的村镇,丹江口市充分利用山区沟汊较多的优势,创新性地采用坝池技术发展农村集中供水。该技术不仅让群众吃上了“放心水”、“安全水”,而且人均工程造价比水窖低17%以上,工程效益完好保持率100%。
 
 完善机制管水
 
      建立管理体制和长效运行机制。落实了国有、民营和饮水者协会等形式的管理体制,实现了“五有”:即有规范的管理厂区、有专业的管理人员、有完善的管理制度、有完整的管理档案、有可靠的供水工程保护措施。
      形成合理的水价机制。丹江口市依据运行成本,兼顾用水户的承受能力,推行基本水价与计量水价相结合的两部制水价制度。
      加强水源保护和提供优质服务。市政府出台了《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管理办法》和《水源保护区划分办法》,为加强水源保护提供了强力支撑。市饮水办印发《农村饮水安全手册》,各单位印制《供水手册》,建立了专业化服务队伍,专人负责工程维护、水质检测,进一步确保了饮水安全。
      着力解决水厂运行“三难”问题。在解决“用人难”上,引入竞争机制,建立以聘用制为基础的用人制度,启用能人管理经营饮水工程;在解决“收费难”上,推行“水价、水量、水费”三公开,让群众吃上“明白水”,交上“公道钱”;在解决“维护难”上,收足留够维修养护资金,及时维修养护,确保供水工程健康运行。(程  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