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导航:首页 >> 新闻中心 >> 县市区新闻 >> 正文
竹溪巧打土地流转牌 念好农村脱贫致富经
信息来源:十堰新闻网 发布时间:2010年8月26日6:25 文章编辑:吕正
    中新社湖北新闻网十堰新闻频道8月26日讯(万艳平): 近年来,竹溪县紧紧围绕“产业富县、生态立县”战略部署,紧扣“坚持科学发展,打造绿色强县”主题,把林权流转作为集体林权制度配套改革的重要工作来抓,盘活了林业资源,变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将大片土地集中起来种植茶叶、板栗、魔芋、烟叶、药材,提高了特色产业的规模化、集约化、高效化。发展了林产业,推动了生态文明建设,促进了农民增收。
 
机制活起来 林地流起来
 
      竹溪县出台了《竹溪县集体林权制度配套改革的实施意见》、《竹溪县森林资源资产评估办法(试行)》等5个全面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一系列文件,围绕确保实现资源增长和农民增收两大基本目标,不断建立和完善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的现代林业产权制度和支持林业发展的公共财政制度,建立了“自愿为前提、依法为基础、有偿为条件、引导为手段、规范为要求、连片开发为载体、促进双增为目标”的林权流转新机制。组建成立了竹溪县林权流转交易中心、森林资源资产评估中心,明确流转程序,依法规范林权流转登记管理等工作。尊重历史和农民意愿,面对现实解决遗留问题,正确处理好改革与稳定、放活与管理的关系,切实保证林权制度改革达到“山增林木人增收,绿了荒山富了民”的目的。
      竹溪县还在不改变林地集体所有性质、不改变林地用途、不损害农民林地承包权益的前提下,鼓励各类社会主体依法通过转让、租赁、承包、互换、转包、抵押、作价入股等形式参与林权流转,放活经营权。并通过优化产业发展环境、强化林业招商,促使林地向大户集中、向基地集中、向经营投资者集中。从2007年开始启动和完善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按照还山、还林、还利于民的要求,据不完全统计已确权到户284万亩、12万宗林地,占应确权面积的83.6%,极大地释放出林地蕴藏的巨大潜力,呈现出森林资源成倍增加、农民群众连年增收、林业经济持续增长的局面。截止目前,林权流转管理服务中心已成功评估办理林权流转手续27宗、面积3791公顷(未包括凯迪生物质能源项目)、评估金额3970万元、实现林权抵押贷款250万元。
 
政策联起来 发展快起来
 
      竹溪是全国林业先进县,陆地山场面积500多万亩,除耕地外有宜林地391万亩。在保持林地集体所有制不变的前提下,该县把林地的使用权和林木的所有权、经营权、处置权和收益权交给农民,并建立责权利明晰的林业经营制度,引导农民建设以经济林为主的绿色产业体系,在推行乡村集体荒山林地有偿租赁、承包、股份合作等形式经营的同时,针对高山边远农户缺资金、缺技术,无力绿化荒山等问题,大胆改革创新,试验示范“国有林场扩张兼并农户”新体制,将高山边远荒山林地连同村组农户“一窝端”,就近划拨给国有林场或新组建的国有林场,经营面积由原来5万多亩扩大到66万亩,占全县林地总面积20%以上。就近吸收2300多家高山农户8160多名农民带土地、林地、耕牛、劳动力资源进林场当林农,与国有林场的先进技术、营林资金、造林管护经验等要素最佳组合,优势互补,既壮大了国有林场规模,又促进了荒山绿化和林农脱贫致富进程。国有林场运用自身优势,组织林农退耕还林和工程化、规范化植树造林,实现林地绿化率94%以上,成为全县林业绿化和退耕还林示范主力军,受到前来视察的国家林业局领导肯定。
      该县实行“土地确权、两权分离、价值显化、市场运作、利益共享”的运作机制,大力推行“三改三集中”方案,改传统的荒山旱地种药向好田好地集中;改分散种植向连片基地集中;改千家万户种植向庄园经济大户集中,县政府特别出台了激励政策,将设置重奖鼓励发展药材产业,由财政出资专设奖励基金,重奖鼓励发展中药材生产和营销大户。共为农民发展中药材设立四个奖项:一是以乡镇为单位,设立发展规模奖。规定当年药材种植面积达到5000亩、8000亩、1万亩以上,分档次奖现金5000元、1.5万元、2万元。二是以行政村为单位,重奖药材发展重点村。全村60%以上的农户种植药材,达到“一村一品”的药材种植专业村格局,经验收合格后,奖给村集体现金5000~10000元。三是重奖药材种植大户。以种植药材20亩为起点,50亩以下每亩奖励50元;51亩至100亩,每亩奖励100元。四是重奖药材营销大户。当年经营药材销售额达100万元奖5000元,经营销售额达200万元奖现金1万元;以200万元为基数,药材销售额每增加100万元,增加计奖资金5000元。2010年该县药材种植已达12万亩,预计药材产业总收入可达2.8亿元,药农人均增收500元以上。
      竹溪县有120余万亩荒山荒地资源可供开发利用。把开发新型能源,保护生态环境与利用闲置的土地资源,发展低碳经济相结合,通过引进凯迪生物质发电项目将荒山茅草变成电厂的原材料,实现了工农有效对接,企业与农户双受益。实行依质论价,协议流转的方式,按林特基地每年20-22元/亩,一类地每年10元-12元/亩,二类地每年8-9元/亩,每满5年增加20%的标准,将林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给凯迪公司70年。计划两年内实现40万亩林地流转的目标。
      为积极稳妥地落实好林地流转工作,该县先期在鄂坪、汇湾、新洲、兵营、泉溪、天宝等6个乡镇开展试点、示范。目前,新洲乡鲁溪沟村委会与竹溪凯迪生物质电厂签订了10973亩荒山流转合同,至此,该乡已有11个村,52333亩荒山有偿流转给凯迪生物质电厂作为原料基地林地。荒山闲地成了香饽饽。
      将林地流转与生态文明建设结合起来。合理区划公益林和商品林,用最严格的措施管护好公益林不受破坏;商品林采伐监管坚持生长量必须大于采伐量、保持生态平衡、严格作业设计、坚持执行“伐前公示、伐中监督、伐后验收”制度等原则,做到了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目前,全县现有森林面积11.2万公顷,森林覆盖率76.8%,植被覆盖率81.2%,活立木蓄积量1051万立方米,居全省各县、市、区之首。走出了一条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可持续发展路子。
 
荒山绿起来 林农富起来
 
      林权流转的成功推进,竹溪荒山变成了聚宝盆。目前,全县以茶叶、中药材、干鲜果、山野菜为主的绿色有机林产品基地达36万多亩,当地森林旅游、苗木花卉等产业蓬勃发展。林业成为了竹溪人民增收致富的重要门路。我县是全国造林绿化百佳县之一,森林总面积达400万亩。林业发展了,但农民群众并没有直接从生态林业中得到实惠。为此,该县结合集体林权制度改革,采取联户造林、资金共投、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等途径,大力鼓励农户创办股份林特基地,以林特、林药基地壮大林业面积,让农民从绿色中分享经济效益。2007年,泉溪镇大木厂村王道元和10多户同村农民看到村集体300亩荒山无人经营,遂与李明等10多户农家商议,租赁村集体荒山发展经济林,当年发展板栗150亩,泉溪镇马家坝村钱兆安、付孝员承包集体山场150亩,发展板栗和药材产业,使昔日光秃的“蛇山”变成了“绿色海洋”,林特产业也盈实了他们的荷包。县河镇六合村柯昌松与同村的26户群众签定了280 亩土地的土地流转合同,合同期为30年。同时还承包到了该村的1000多亩荒山集中发展速生杨,六年后亩收入在6000元以上,他还在本村聘请的40多名农民工在他承包的土地中从事种植务工,每天可挣到工资50多元。曾经外出打工的李文俭,几年前回到家乡,去年流转了场内的200多亩荒地,筹资建了一个养猪场,还栽了100多亩速生杨。同年11月,县河镇在示范场启动了“高效生态科技示范园建设”,一期项目包括“50亩小龙虾、百亩大棚菜、千亩石榴园、万只野山鸡、20万袋食用菌、150生态猪”。李文俭巧借这次东风又发展了40个蔬菜大棚,成了村里的种养大户。今后,他将按照“市场+公司+基地+农户”的运作模式,带动农户1000户,每户每年可增收3000元以上。有效转移了农村富余劳动力,增加了林农收入,实现了企业和林农双赢。目前,全县已成立林业专业协会27个,新型林业合作经营组织63个,林地有序流转和有偿使用,催生出大批民间营林大户,现已涌现出开发荒山的林业大户58户,承包荒山的林特大户达到256户,大户经营的面积达60多万亩,由此带动了竹溪非公有制林业产业蓬勃发展,群众护林造林绿化的积极性空前高涨,今年又有5000万元民间资本进入林业建设领域。
      运用土地流转开展扶贫开发,是新形势下的一项新生事物,加快了农民脱贫致富奔小康的步伐。丰溪镇重点发展黄连、玄参、桔梗、独活、当归、桫椤等地道药材基地4500亩,药材种植总面积达到20000亩,成为远近闻名的“药材乡”。汇湾乡以市场为主导,以项目为抓手,变资源优势经济优势,大力发展林下特色板块经济,确立了以发展茶叶、板栗、魔芋、药材、养殖业为重点的农村经济发展思路。该乡林下特色板块经济建设硕果累累,已建成茶叶基地3.4万亩,板栗基地2.6万亩,魔芋5000亩,药材5000亩,形成了6个茶叶生产专业村,人均产业基地面积达到4亩,以茶叶、板栗、木瓜、畜牧为主的支柱产业已形成。该乡涌现出阮班友、吴立学、赵昌春、焦龙坤等发展茶叶、木瓜套种30亩以上收入过万元的生产大户51户。
      山当田种,林当粮管。2010年竹溪县按照“产业与企业对接、企业与农户联姻”的发展模式,大力推行“公司+专业合作社+农户”造林、展林下经济模式,林上林下互动创收成为林农的规定动作。 县、乡、村大搞林下经营示范场,夏令水果、山野菜、中药材获得丰产增收,林下经济发展氛围空前高涨,全县推行茶园套木瓜、林间种药材、林下驯养野鸡山鸡、茶园养鸡等林地复合开发模式,吸引10多个企业,近亿元的资金投入了生态产业建设中,构建了一乡一品生态产业格局,以企业牵动农户发展,实现林下经济户均增收2500元的目标。让昔日的陡坡地披绿挂果,点绿成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