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导航:首页 >> 世界文化遗产武当山专栏 >> 武当新闻 >> 正文
五龙宫可望2010年“十一”黄金周对游客开放
信息来源:中新社湖北新闻网十堰频道 发布时间:2010年2月4日21:35 文章编辑:耕夫
中新社湖北新闻网十堰新闻频道1月13日讯:(特约记者 郭占柱):列入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重点项目之一,武当山五龙景区公路全长19公里(含延伸隧道),总投资8000多万元。经过建设者们三年多的艰苦努力,16公里的主干道全部竣工,650米的隧道已在掘进,该区交通局负责人告知,2010年“十一”黄金周,该路交付使用,沉睡了600多年的唐代五龙宫将正式对中外游客开放。
 
五龙宫简介
 
    五龙宫位于武当山天柱峰以西的五龙峰山麓,灵应峰下,前为金锁峰,右绕磨针涧,地势清幽。它是武当山建筑最早的八宫之一,历经唐、宋、元、明几代修缮,共建有宫观庙宇850间,规模一度庞大,但现仅存宫门、红墙、碑亭及泉池、古井等。五龙宫元君殿基中部汉白玉须弥座上,供奉着铜铸鎏金玄天真武神像,高达1.95米,是武当山最大的真武神铜像。其右山坡下尚存元代所立的“大五龙灵应万寿宫碑”。五龙宫周围有松萝、五龙、青羊诸峰高耸,飞云涧、白龙洞流水环绕等奇观,景致清幽古雅。游五龙宫有两条路可通:一是从汉十公路的蒿口起,步行12公里,经行宫、仁威观、阴仙岩即可到达;二是从南岩沿古神道西下,经上、中、下院,穿过驸马桥,徒步12公里,也可到达。
 
  据旧志及有关碑文记载,唐贞观年间(627——649年),均州守姚简奉旨上山祷雨,后就其地建“五龙祠”。宋真宗时(998——1022年),赐额“五龙灵应之观”,后废于“靖康之祸”。本山道士孙元政重修,又废于金末兵火。元至元二十三年(1286年)诏改其观为“五龙灵应宫”。元仁宗赐额“大五龙灵应万寿宫”。元末毁于兵火。明洪武五年(1372年)复修。明永乐十年(1412年)建帝殿、山门、廊庑、玉像殿、父母殿、启圣殿、祖师殿、神库、神厨、左右圣旨碑亭、榔梅碑亭、方丈、斋堂、钵堂、圜堂、客堂、道众寮室、仓库等215间,赐额“兴圣五龙宫”。到嘉靖年间,已有850间。民国十九年(1930年)又毁于火。现存山门、龙虎殿、红墙、碑亭、北道院、斋堂、道房、泉、池、井、殿基等。自明嘉靖以后,此宫领五龙行宫、仁威观、姥姆祠、自然庵。
 
  宫前是二座对称碑亭,结构、法式、造型与玉虚宫碑亭同。亭内各置巨石雕赑屃驮御碑。进宫门是龙虎殿,为清代重建,坐西朝东,砖木结构,硬山顶,抬梁式木构架,小青瓦屋面,面阔3间17米,进深2间9.1米,通高10.05米。殿内两侧尚存青龙、白虎神像,各高丈余。出宫门,有两墙夹道九曲十八折,俗称“九曲黄河墙”,大部毁坏。现存殿台共9重。前5重有石阶81级,后四重有石阶72级,举目仰望若在天上。元君殿基中部汉白玉须弥座上,现存真武铜铸鎏金像,高1.95米,是武当山现存最大的真武铜像。殿前是天池和地池,二水从龙口吐出。大殿左是玉像殿,所供二尊神像已遗失,殿右山坡下,有元代遗碑六块。宫中还存部分明清碑碣,记述本宫兴废始末。从宫门左登山,为神梅台,台上墓有碑,碑亭右下南折上石山,是启圣台。从台南下,是宋初著名道士陈抟诵经台。直上为凌虚岩。再从故道折而西上,为自然庵。五龙宫现存庙房42间,建筑面积2975平方米,占地面积250000平方米;现存残余宫墙251米。
 
  全称兴圣五龙宫。在武当山天柱峰以北,东距玉虚宫15公里。它是武当山建筑最早、别具一格而又引人入胜的八宫之一。相传唐贞观年间(627一649)均州太守姚简祈雨于武当山,见有五龙从空飞降,即在此建五龙柯。宋代改名五龙灵应之观。至元二十三年(1286年)改为五龙又应宫,元仁宗时加赐为大五龙灵应万寿宫,元末毁于兵火。明永乐十一年(1413年)于旧址重建殿堂庙宇850间,赐额“兴圣五龙宫”,辛亥革命后又大部毁坏。现仅存宫门、红墙、碑亭及泉池、古井等。
 
  五龙宫坐西朝东,宫门外有九曲十八弯的红墙,南北各有一座碑亭,前有日池、月池。进宫门是龙虎殿。其内尚存丈余高的青龙、白虎等泥塑彩绘神像,保存有九重石磴和九重台。元君殿基中部汉白玉须弥座上,供奉着铜铸鎏金玄天真武神像,高达1.95米,是武当山最大的真武神铜像。元君殿前有天池和地池,泉水从石龙口吐出。其左为玉像殿,右山坡下尚存元代所立的“大五龙灵应万寿宫碑”。从宫门左登山,可见神梅台。台上有墓碑,碑亭右下南折上石山,便到启圣台。从台南下,即是宋初著名道士陈抟的诵经台,直上为凌虚岩。五龙宫周围有松萝、五龙、青羊诸峰高耸,飞云涧、白龙洞流水环绕等奇观,景致清幽古雅。(来源:百度百科)
十堰新闻频道版权与免责声明:中新社湖北新闻网十堰新闻频道版权所有,所刊稿件未经许可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