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导航:首页 >> 新闻中心 >> 十堰要闻 >> 正文
一名教师的移民情怀
信息来源:十堰新闻频道 发布时间:2010年12月6日9:11 文章编辑:晓华

罗清华  郭琴

他,怀着深厚的感情做移民工作;他,给不识字的移民夫妻讲读移民政策造成嗓音嘶哑,致声带息肉——至今没有痊愈;他,挺身救助包保移民,垫付医疗费3000多元——至今没有着落;他的哥哥病逝、母亲住院、妻子受伤——他没有时间探望,伺候,照顾……

2009年暑假,丹江口市丁家营镇移民外迁实物指标登记工作全面启动。丁家营镇中心学校工会主席许光泽受单位指派,毅然牺牲暑期休息时间,按时到镇政府报道,参加该镇移民外迁实物指标复核登记工作,从此,他与当地移民工作结下不解之缘。至今,已整整15个月。

身不由己做移民

去年87日中午,从武汉参加“农村素质通过工程培训”返回家乡不到两周的许老师,接到中心学校校长张华的电话,要他下午到镇便民中心参加一个会议。会场上悬挂的横幅让他明白,这是当地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次会议——市移民指挥部在丁家营镇召开南水北调中线移民工作动员会。参会人员除了市、镇领导外,剩下的就是被确定为工作队员——今后一个阶段的主要任务就是下村入户,对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库区移民实物指标复核登记。

箭在弦上,不得不发。中心学校没有多的人手,他是唯一人选。两天后,他接到镇移民指挥部电话,要求从次日起,每天早上7点到镇政府门前报到,准时搭车赴二道河村做移民地面实物指标复核登记。

10日清早,细雨纷飞。他冒雨骑车赶到一公里外的镇政府广场,与来自镇其他单位的30多名工作人员和镇领导一起搭乘面包车来到二道河岸。发黄的河水夹裹着枯叶杂草和树枝,从东方滚滚西下,河面一个漩涡卷着一个漩涡,向西偏北方向涌去……不谙水性,从来没有参加过农村工作的他,心中不由阵阵发憟。一辆小木船从河东岸劈波斩浪漂来。他把心提得老高老高,顾不了什么,硬着头皮,随大家登上飘荡不定的小船,摇摇晃晃地渡过河岸,下船时,随行的张某恶作剧故意摇晃小木船,让他惊出一身的冷汗。

就这样,他成为该镇移民工作队普通一员。在此后的两个多月里,他跟随同行的镇领导和工作队员,足迹踏遍了河对岸——陈家营的山山水水,顶烈日,斗酷暑,跋山涉水,风来雨去,忍受着蚊虫叮咬、烈日炙烤的疼痒和乘船过渡的惊悸,丈量房屋、园林面积,钻树林,爬陡岩,清点果树、坟墓、水井数量……

    他发现农村工作跟教师们站在讲台上一本正经、严肃教学有很大区别,一些人见面就嬉笑、嗔骂,往往在这样轻松的过程中,看似艰难,一筹莫展的的难题往往迎刃而解了。在实物登记的过程中,他接触了形形色色,不同性格和风格的人,他把参加这样农村工作当着增长自己人生阅历,开阔视野,见证人类征服自然的宏伟工程的一次机遇,从身不由己到快乐参与。在领导的安排和带领下,有惊无险,历时两个多月,圆满完成了移民地面实物复核任务。

满腔热血忙移民

今年三月,市委、政府作出“千组驻村,万人入户”的重大决策,丁家营镇党委在各移民村建立移民前线指挥部。别无选择,许光泽再次被安排为移民工作队员,分配到二道河村,包保3户移民的搬迁动员工作。

想到去年辛苦而短暂的2个多月,开始,他并没有多大的顾虑,心想,不就是两三个月的劳累罢了。不料这次的移民工作可是“一包到底”,直到他们顺利迁往安置地。——这注定了是一场不同平凡的经历。

他包保的移民陈华夫妻都不识字,对移民政策知之不多,你去做工作,他也不提这少那少,对你不冷不热。但只要让他签字什么,他总说等别人签了再找他签。舒宗桃因长期移居他乡,老家的果树、园林被家门和邻居占为己有,补偿指标太少,加之家人又少,移民实物补偿额太低,对移民队员自始至终——没好脸!陈进保一家更难缠,今天说果树少登了,明天要求对已出嫁(户口未转)的二女儿确认为移民身份,后天则是指东家占了便宜、西家占了光,不等你把问题上报,他们夫妻准会提出新鲜话题,让你应接不暇。

由于有两代亲戚先是第一期、还将是第二期外迁移民,许光泽对移民依恋故乡的故土情结有切肤之感。因此,他以对亲人般的感情,用来做包保移民工作。每天清早,他提一大塑料杯茶水,骑着那辆破摩托车,风里来,雨里去,每天按顺序到河边两家,周末搭车到住在老营或临时在十堰的舒宗桃去做工作。用嘶哑的嗓音给二陈家讲读“红皮书”上的移民政策,听取他们的诉求,做好笔记,向前线指挥部领导汇报。面对移民的冷漠和抵触,他强着欢颜,打“感情牌”。陈进保有一岁多的小外孙,他隔三岔五地买十来元的饮料、食品,通过孩子来拉近距离。舒宗桃在十堰医院照护娘家小爹,他赶到医院,带着礼品看望老人。陈华的妻子在市场上卖鱼,他总是到她那买鱼,从不讨价还价。盛夏,临近中午了,等她卖鱼结束后,头顶烈日,把满身的鱼腥味的她骑车送回……

2010年是个多事之秋!”五月中旬,他的嗓音嘶哑更加严重,时常肝部隐隐作疼。五月下旬,他利用在丹江参加市宣传部组织的通讯员培训空隙,到市医院检查发现声带长有息肉,同时患有胆囊炎、肠胃炎等疾病。医生建议他住院,手术切除声带息肉,并对身体进行全面检查、治疗。此时,该镇面临“明白卡”发放、移民户主个人信息确认的重要时期,加上他包的这几家移民工作非常艰难,中途换人,不仅使该单位包保的移民工作处于更加被动的局面,而且中心学校也无人可换,他只能返回本镇,坚持每天骑车奔走在二道河河畔的田间小路上,深入移民家庭,用嘶哑的嗓音,对包保的那家“钉子户”天天登门讲,日日上门劝,听其诉求,解答疑难。——移民工作结束后,单位的杂事又落到身上,至今,他无暇去做声带息肉切除手术。

清明节后,他的二哥——刚刚从六里坪镇兽医站站长退下来,也被安排担当移民队员的许光云积劳成疾,坚强的汉子病倒在陪伴移民到江陵查看建房的路途,返回后子女把他送到医院诊断为胃癌晚期,期间到十堰治疗、武汉手术。三个月后,医治无效,溘然离世。在他二哥患病期间,许光泽没有到医院看望过哥哥。哥哥病逝后,他也仅请了两天假。

94下午,移民陈华从集镇骑车回家途中,发生意外,不慎摔伤,满头是血,昏迷不醒。正在村里做移民工作的许光泽路过这里,一看是自己包保对象,没说二话,迅速掏出手机呼叫120,把陈华送镇卫生院救治。虽然X光拍片检查没有骨伤,由于担心陈华脑内有损伤,傍晚,在其家人还没赶到现场时,许光泽自作主张请车带陈华到老营做CT检查。经查,他仅是皮肉外伤。当晚,应陈华本人要求,返回本镇医院治疗。次日,家人以他是移民身份等种种借口为由,拒绝出检查、治疗费,要求许光泽给他治疗到底。遇到这样伤脑筋事,许光泽把委屈和懊恼深藏心中,强着笑脸,在他家人的强求下,又请车带他到丹江市医院做CT检查、X光拍片复查,确实无骨伤和颅内伤,经12天的治疗,陈华伤愈出院。许光泽老师为他支付了检查、治疗费3000多元。住院期间,他每天到医院探询伤情,多次买营养品看望。在“十一”期间,考虑到受伤后的陈华干不了重活,许光泽带领多名教师帮助陈某收割、脱粒稻谷,抢收庄稼。精诚所至金石为开,许光泽用行动感动着这一家,9月下旬,陈华爽快地在“两卡”、“四合同”上签字。那个时期,他年近九旬的母亲患病在老家六里坪住院半个多月,因为照顾陈华的原因,他没有回去到病床前看望过一次,伺候过一天。

101下午,利用儿子长假机会,许光泽把孩子送镇医院做矫正手术,当时正是移民“两卡”、“四合同”签字的关键时期。从二号起,许光泽就和镇、村干部一起,每天早出晚归,到包保户陈进保家,攻克“难关”,住院的孩子由妻子照料,直到儿子8日拆线出院。在许光泽本人的不懈努力尤其是在镇村两级领导的帮助、感化下,107傍晚,陈进保终于在搬迁手续上签认。10月中旬,他又通过镇领导介绍的熟人多次到老营,终于做通了舒宗桃的工作。

1031,他的妻子送浪河赵岗的母亲移民外迁天门白茅湖。次日在陪姐姐到市区购买家具的路途遭遇车祸,被一辆疾驰的摩托车撞伤,住进天门市医院。次日丹江口市委在丁家营镇举行移民外迁决胜誓师大会会场上,他得知妻子的意外——此时正是二道河外迁移民抓阄选房、货物装运、外迁天门苗子湖的关键时期,许光泽没有张口向领导请假,也根本不可能请假。他把数百里外病床上严重受伤的妻子托付给岳母、妻姐照料,上中学(因解决移民吃住学校放假)的孩子自己搭车回六里坪老家姑姑家。自己却早出晚归,披星戴月,战斗在移民一线,逐家逐户,耐心细致做移民搬迁前的思想稳定工作,化解移民外迁前的矛盾,帮包保移民户搬家具、拼车装货物,陪送移民到学校就餐居住。7日,他作为移民外迁的信息员,跟车陪同移民搬迁天门的途中,妻子黯然神伤,在事故纠纷没有处理好的情况下,孤独、怅然出院。至今,妻子头上留着长长的疤痕。

佳片美文移民情

自去年暑期以来,他为自己能够赶上并参与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二期移民外迁而喜忧参半。今年所受的委屈一言难尽,他不想多说,每到伤心时,他总会泪眼婆娑。但是,作为一个举世瞩目的宏伟工程的参与者和见证者,在移民工作中,他十分珍惜这段经历,忙里偷闲,用手中的DV摄像机,用对“舍小家、顾大局”远离故土移民的深厚情意,拍摄了大量库区河畔旖旎如画的风光片和领导干部及工作队员在库区辛勤移民工作照、移民外迁的纪实片,一则作为珍稀史料,他认为值得珍藏,二则,他把这些照片发到丹江口水都论坛——水都风情、光影世界版块,让更多的丹江父老乡亲了解这段历史,见证这段历史。

一年来,他用他的一支笔,在繁重的移民工作闲暇,撰写了一些反映领导干部真情为移民、工作队员艰辛移民工作,移民先锋舍小家、顾大家,支持南水北调工程,积极搬迁的典型稿件,在《丹江口党建网》、《水都专刊》、《水都网》、《十堰日报》、《湖北新闻网》等网络或传统媒体上发表。其中,反映丹江口库区生态环境渐好,万千白鹭翱翔丹江口水库的新闻作品和呼吁保护库区千年古柏的“读者来信”等先后在《荆楚网》刊发,被《新浪网》、《大众网》等全国数十家主流媒体转载。为南水北调工程实施营造了良好的舆论环境,当地移民工作的顺利开展,创造了良好的氛围。

    这就是一名普通教师的“移民情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