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立政
竹溪县新洲乡民政所长魏义德,今年42岁。昔日投身军营,今日服务国防。是一名转业军人,16岁入伍,30岁转业,14年的军旅生涯造就了他耿直豪爽的性格;他是一名基层民政干部,沉入一线,脚踏实地,用心、用爱为拥军优属谱写一曲爱的赞歌——他就是竹溪县新洲乡民政所所长魏义德,一位普通而又平凡的人民公仆,一个性格直爽、脚踏实地、永不失军人本色的男人。
2007年1月,魏义德从竹溪县民政局调到新洲乡民政所,刚开始,很多同事不能适应他的工作方式。过于认真、太坚持原则,说话太直接,这种种从部队里留下来的习惯似乎让人敬而远之。两年下来,他走村串户,摸底盘查为群众着想;及时足额发放民政资金;关注农村特困,切实解决民生;加大危房改造和重建工作;集中精力,抓好民政救助对象医疗保险工作……他始终如一的作风,最终赢得了百姓的拥戴,领导的信任,同事的支持。
自转业至今他始终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在乡党委双拥领导小组的指导下,发扬革命传统,坚持与时俱进,着力提高新洲乡民政工作,服务力和凝聚力,适应新形势,开拓新领域,迈出新步伐,几年来,积极开展双拥工作,有力推动了新洲乡民政工作的全面建设。
健全网络暖人心
新洲乡属大山腹地,地广人稀,民政摸排工作自他赴任就开始了,那时就一条通向城关的公路,到村的路崎岖难行。上任后的头三个月,他一个人硬是走遍了全乡18个村91个村民小组。所到之处,凡属优抚对象,他都要对家庭人口结构、经济状况、身体状况、住房条件等情况进行详细了解,并认真记录在册。短短三个月,他穿坏了两双鞋,收集来的资料写满了两个厚厚的笔记本,使新洲乡优抚对象没有落下一人。
通过走访调查掌握的情况,他把优抚对象按照政策分类确保国家优抚政策落到实处。同时,根据各类对象的不同情况进行了认真研究,分类排队,建立完善了各类台帐。为了全面系统地掌握每个优抚对象的真实情况,对每个对象进行了信息化管理,并造册建卡,做到了优抚对象一目清,使他们能及时得到党的温暖。
另外,凡属优抚对象的村干部和亲人的电话都一一归档,记录在册,有困难及时沟通、及时全力解决。
点点滴滴总关情
从军14载,他深知老战士的疾苦,也深深知道他们的分量,特别是抗美援朝复员军人、残疾军人、带病回乡军人、参核军人、现役军人亲属。对他们魏义德给予了高度的关注,为他们魏义德耗尽了心血。是啊,他们是国家的功臣,是我国建设的奠基人,更是我国钢铁长城的守护神。因此,凡是涉及到优抚对象的事务,无论大小,他都认真对待,耐心听取他们心声,用最大努力去解决困难。
洄洋村一组李先余是参加过抗美援朝复员军人,现年78岁,孤独一人,无儿无女,住的是两间土墙房,因地质和年久失修的原因,墙体已四处严重开裂,无法居住。魏义德知道情况后,他立即与村干部联系,要求先将人搬出危房,租房子让他先住下来。然后他到户实地调查,并向乡党委政府提议将送到光荣院实行集中供养,但李先余坚决不干,哪个地方都不去。面对不能进行集中供养,又不能把他们再送进危房居住的情况,他当场表态自己每月先掏50元钱让老人租房子先住下,然后再向局里争取指标,看能不能给他们买下两间安全房。李先余当场流下了感动的泪水,并说:“你真是党的好干部,全乡这么多人,你还把我这条老命当回事,我现在还不了情,死了到阴间也要感激。”
凡亭二组李德运同志在部队眼睛致残,现年79岁,行动极其不便。“老人最近生活咋样,身体好不好”,始终是他心中一块落不下的石头,每月他都要到老人家坐坐,陪老人聊聊天,看看老人有没有需要解决的问题。尽管老人居住地偏远,交通极为不便,要爬好几里的山路,但定时探望老人现已成了他的习惯。不需要太多的言语,不需要太重的礼品,一切尽在默默之中,彰显优抚男儿本色。凡停村还有一位抗美援朝老军人汪文模,现已80高龄,去年因突发心脏病住院治疗花费近2万元。老人还不太了解“优抚”政策,通过魏义德讲解,他把所住院的手续全部交到民政所。把他人个医疗费自付部分上报到县民政局,按政策报销1500元。因为潘口电站移民,今年老人一家移民远走。但是老人到底在哪里?魏义德四处打听,几经周折,才把钱汇至老人云梦新家。
魏义德尽管在新洲工作,但在他的心目中,“双拥”是没有界线的,在他的老家鄂坪乡,有一位老人叫王德华,儿子王永义在部队因公牺牲,他家庭没有任何经济来源,生活很艰难,家庭没有一个明白人,到部队处理儿子的后事,最后想到魏义德当个多年兵,又从事民政工作多年,对政策比较熟悉,经过电话联系,请魏义德到部队帮其处理后事,历史半个月和部队多次协调,终于达成协议,王永义的亲属一切抚恤都按当时国家政策最高标准落实,直到腊月二十七他才回家过年,心中一块石头终于落地。
优抚政策年年有政策,他每到一位优抚对象家,每到一个村,他都不忘加强宣传,生怕落下一人。比方说,优抚对象在住院时除了农村合作医疗报销外,还能通过优抚政策再报销一部分。所以他认为,加强政策宣传是落实党和国家双拥政策必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当遇到自然灾害时,魏义德第一个想到的就是优抚对象。他总要第一时间逐一给村干部打电话联系,对村干部报告的情况逐一核实,特别是那些村干部报告没有受灾的对象,他还是放心不下,他所到核灾的村,总要实地查看。
“双拥”军民鱼水情
他在军营14载,深知双拥工作 “安置好一人稳定部队一大片”,的道理,是关乎社会稳定、关乎社会和谐、关乎军队稳定的大事。
年年新兵到部队,他都要自带鞭炮,亲自到家为新兵家属挂上“光荣军属牌”。
年年春节,他都要亲自给新兵家属送一幅过年挂历。
年年春节、建军节,他都要亲自送慰问金到军属家里,到复原老兵家里。
年年,他都要坚持在每村刷新标语,确保村上有两条以上永久性宣传标语。
宣传标语不值钱,挂历不值几个钱,光荣军属牌也不值几个钱,但是魏义德明白,自己张贴的不是宣传标语,送去的不是挂历,也不是军属牌,是党的关心,是党对军人的肯定,是党对军属的一片赤胆忠心。党时刻把他们装在心中,政府时刻把他们装在心中。
转业复原到地方有残疾的军人,带病回乡的军人,魏义德总是积极上报,为他们争取党的政策;复退老军人家庭困难达不到优抚条件的,总是把他们纳入农村或城镇低保,确保他们过上一般家庭的生活;年底为新入伍义务兵发放优待金,在部队立功受奖的,他总是把慰问金送到家属的手中。尽管对象多,尽管路远,但是他从不怨言,把优待金送到家人手中他才放心,看到家属的笑脸他就开心。
默默无闻,“俯首甘为孺子牛”。
这是一份执着和牵挂,这是一种无私奉献的情怀。
“八一”聚集话心声
2010年又是“八一”建军节。复原老军人、抗美援朝军人、残疾军人、带病回乡军人、现役军人亲属,几十人济济一堂,好不热闹。他们回顾历史、畅谈改革发展的成果;他们对新洲乡的发展建言献策;他们相互交流双拥政策,对党、国家提出自己的想法。农村条件有限,没有舞蹈,没有相声,没有杂技,甚至没有音乐,但是座谈会气氛异常浓烈。
“没有党的关心,就没有我们的今天”。
“没有党的政策,我的家庭早就支离破碎了。”
“感谢党给了我后半生。”
“是党使我再次站起来了”
……
魏义德知道,这是他们对双拥政策的肯定,他知道双拥使复原战士、战士家属心心相连,同时他也为自己工作而自豪。但是,他又感觉到肩上担子的沉重。
“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座谈的氛围达到了高潮,老战士的眼睛湿润了,军属的眼睛湿润了,魏义德的眼睛湿润了。他知道,自己没有退路,只有坚持,再坚持,才对得起“双拥”二字。
座谈会罢了,魏义德把事前购买的迷彩服送给他们,把准备好的慰问金献给他们,祝贺他们节日快乐,表达了党和政府对他们的关怀。会餐完毕,为他们发放往返路费,路远不能当天回家的就安排在乡镇旅馆吃住。
魏义德身兼多职,公务繁忙,受民政局的领导和新洲党委政府双重领导,两头的事都要做好。但无论工作多忙,一提到“双拥”他绝对不丝毫马虎,大事、小事,追根究底。
“有春华,必有秋实”。魏义德的工作得到了民政局、乡党委的认可,赢得了百姓的拥戴。1990年荣立个人三等功;1991年度获团表彰优秀共产党员;2008年获县政府政府先进个人;09年获市老龄委表彰先进个人;2010年在全县开展的 “十大孝星”评选中入围并名列榜首。同事曾经开玩笑说:“魏兄你行呀!荣誉可以用袋装了”面对荣誉他总是憨笑着说:“荣誉不是我的,是民政局、乡党委的,我只不过是落实他们的任务罢了”。 “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当职责成为一种习惯,它就远离了张扬浮躁;当奉献成为一种信仰,它就昭示着风雨无阻。魏义德,一位普通的共产党员,一位平凡的民政干部,他用一片真心、一份良心、一腔爱心在基层双拥上抒写着一个人民公仆永不变质的情怀,诠释着一个退伍军人永不褪色的本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