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堰新闻频道11月18日讯(梁时荣):“人才的标准是学历吗?我看不见得!人才如果缺乏专业方向和专业造诣,不能推动技术增值,即使是人才集团军也只是外表上的“大块头”。这是近日,医院院长、党委书记罗杰在中层干部会上谈到人才建设时对“人才”的新解。这个观点一经抛出,即刻触及到广大医务人员的思想深处。
罗杰院长的这个想法不无道理。面对医学的日新月异,作为医学这门生命力和代谢力均很强的科学,从业人员仅仅取得了学历还不够,要想驾驭这门学科还需要更多的历练和造就。
我院是湖北省委、省政府确定的人才工作联系点,有秦巴“人才高地”之说。目前,全院拥有博士、硕士近500名,副高以上专家、教授达到400多名,有的科室已经实现了医师硕士化,个别科室正向博士化团队发展,最多的科室博士就在10人左右。其中大多数高学历人才已经成为该专业学科带头人,全院60%以上的临床医技科室科主任达到博士学历。不久的将来,“博士科主任医院”、“博士科室”也会相继出现。
那么,如何“给力”高学历人才,对人才予以科学管理,使其在发展上既有专业方向又有专业造诣?
罗杰院长认为,一是要为人才施展抱负提供舞台。不仅要给高学历人才一个独立发展的病区,还要推行主诊医师负责制,更多的是给他们一个明晰的专业方向;二是要为人才蓄势提供优越的空间。每个人都需要进步和历练,要送他们到国外学习深造,培养有出国留学背景的专家,打造“百人卓越团队”;三是人才要有回报。人才学有所成,在某个专业上掌握着领先的学术和技艺,对人才要建立科学完善的考核机制和激励机制,使其发挥更大的作用,推动医院科技增值;四是树立权威。要营造浓厚的学术崇尚氛围,不仅要让人才在亚专业上有所建树,还要在某些病种上树立个人权威,同时要精心包装人才,形成“追星”效应;五是对人才要有包容的心态。人才都有个性,都有缺陷和不足,要能容纳不同个性、来自不同方面的人才,并大胆启用干得了事、干得好事的人才;六是人才的品质要靠打磨。“玉不琢不成器”,良好的医德医风、品行修养在于生活中不断养成,要始终以优秀的文化传统弘扬做人、做事的正气之风,不图虚名,不唯政绩,学术上不霸气,医术上不傲气,工作中不意气。此外,人才的品行还包括其对培养单位的忠诚度,人才要能经得起诱惑,耐得住寂寞,“跳槽”的不一定就是人才,也不一定都能发挥作用。这种胸襟也不符合科学发展的现代人才观。 “一个在每周都要举行的中层干部会,开成了人才专题会,这样的会应该多开!”会后,众多参加会议的干部议论开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