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寨城南寨门中用于插抵门杠的孔
2月24日上午,市民俗学会邀请十堰市武当著名古建研究专家张华鹏实地考察后,张华鹏高度称赞说,我曾到过汉水流域的2个楚方城考察过,而牛头山发现的这个楚方城,可以说是汉江流域、秦巴交汇武当地区迄今为止发现的规模之大,气势宏伟,保在比较完整的最好的楚方城遗址。
十堰市民俗学会会长、正县级政策研究员袁正洪和十堰市民俗学会副会长、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教授陈吉炎一致表明,牛头山发现的这个楚方城,与邻近武当山东北、汉水流域丹江口市境内的一个楚国古塞城“银线穿珠”互为联系,共成一体,牛头山楚国古寨城的发现不仅对研究我国古代长城文化有着重要意义,而且是鄂西生态文化圈的一大亮点,要在保护好楚方城的前提下,着力挖整牛头山的古寨城文化、绮丽的自然景观、天然原始森林探幽等生态旅游文化、以及道教文化,将是十堰市生态旅游文化一大知名品牌。
2008年7月31日,十堰市林业局在召开有关牛头山森林公园的新闻发布会时,与会记者袁正洪提问建议寻找挖整牛头山生态文化。市林业局局长姜胜启十分重视,当即在会上补充介绍说牛头山森林公园有一几公里长的古石塞墙,希望文化人士和记者予以研究宣传。由此,十堰市民俗学会会长、正县级政策研究员(职称:主任记者、高级政工师)袁正洪就组织学会专家学者开展对古寨研究和考察工作。
市民俗学会通过查阅研究大量史料,发现牛头山古寨历史非常悠久。牛头山所处的十堰市,地处鄂豫陕渝毗邻、汉水及其最大支流堵河交汇地,自古有川陕咽喉,蜀之通道,,秦巴武当天堑要道之称。牛头山古寨所处的十堰市城区,原系郧县十堰区。1969年十堰及黄龙两区从郧县划出,设立十堰县级市,后升格为地级市。据明万历《郧台志》(即郧阳抚志,辖汉中府、南阳府、襄阳府、荆州府、郧阳府等八府九州六十五个县)记载:“古塞山,县西南八十里,战国时楚于城此避秦,今名大寨山。”另据《郧阳府志·山川》、《郧县志》均有此记载。由此,史志记载的地理位置正是今牛头山古寨。
据袁正洪介绍,有关史书记载,历史上十堰市城区古属麇子国,春秋时为锡穴麇国之地。战国时为楚地。由于十堰南依古防渚(房县),北临汉水丹阳,西接古上庸,东连武当均州,历为兵家相争之地。自公元前611年前后楚国灭麇国至前223年楚国灭亡,十堰战事频发,成为秦头楚尾、朝秦暮楚之地,时为秦国所有,时被楚国夺回,使得楚国在十堰筑城设防抵御秦国。
据袁正洪和市民俗学会副会长、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陈吉炎教授和牛头山林场场长王友华 、场工会主席吴云华等考察,牛头山楚国古寨城,建在海拔808.5米高两峰相连的山顶上,南面背依主峰牛头山,与牛头山天池和山间大坪地相连;古塞居高临下,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天堑气势;西览远眺花果黄龙群山;俯视北望,城区山川尽收眼底;东通登山寨之道。楚方城依山就势,就地取石材砌建,寨墙保存比较完整,有东西南北城门,寨墙宽窄高低不一,西南边寨墙段最高处达2.93米,宽1.6米;西寨墙甚至有一段双城墙,既古时瓮城,长约300米长,外低内高,两墙相距4米多。东北边寨墙最高段达2.5米,宽1.5米。由于年代久远,部分寨墙石头风化严重,十分沧桑;有的长满鲜苔,有的墙段石包土筑痕迹十分古老;还有多处烽火台、瞭望台等遗址。古寨城内有一处较大面积的岩屋,还发现一巨石上凿有椿粮的石臼,在北门附近有一处水源地等。
从牛头山林场场长王友华 、场工会主席吴云华拿出的航拍测绘地图分析,该古塞城周长3公里,呈不规则长方形,直径约1000米长,最宽处300米长,区域内辖有6个山头,最高达808.5米,最低处有681.3米。另外在卫星图上也清晰可见此古寨城寨墙。
牛头山楚筑古塞城,属不属于楚方城?笔者就此采访了湖北省华中科技大学博士生导师、著名古建专家张良皋教授及十堰市民俗学会名誉会长、知名文化研究馆员(正高)、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专家李征康等,他们说,这一发现,令人十分振奋。我国一些研究楚长城的著名专家认为,早期长城并无定制,以土筑城墙为主,亦有石包土筑。构成长城的主要特点是依山脊而建,“因地形,用制险塞”,随山势高下蜿蜒起伏,而城堡或烽火台则选择在“四顾要之处”,收“易守难攻”之效。其中楚长城的特点:一属于峭壁的延伸,二属于以险制塞,垒石为固,三是密集的列城。大体是方形,连接起来成为一个防御体系。所以楚长城不是完完整整连续成线的一道墙,而是以险峻的自然山脉为线,以人工垒制的关城、石寨、石楼为关卡,兵营、哨所等攻防设施构成的边疆防卫系统。可以说楚长城自然山体像瓜秧,人工石寨像结的瓜果。牛头山楚国古寨城具备了“因地形,用险制塞”的基本要素,其建筑形制与楚长城相同,这座楚古塞城的发现,值得研究引起高度重视和保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