郧县叶大集镇整体搬迁

★ 当前位置: 首 页 >> 新闻中心 >> 十堰要闻 >> 正文
信息来源:十堰晚报 发布时间:2009年8月5日13:58 文章编辑:洋溢

  中新社湖北新闻网十堰新闻频道8月5日讯(十堰晚报记者 罗伟、通讯员 赵天奎、党毅)郧县叶大乡老集镇位于黄龙滩水库岸边的活性滑坡体上,滑坡体每年以3—8厘米的速度滑向黄龙滩水库。由于险情严重,郧县决定对叶大乡集镇实施整体避让搬迁。2007年6月,叶大乡集镇整体搬迁正式启动。经过两年多的努力,搬迁工作目前已基本完成。

  
  A、十余年来滑坡险情不断出现

  郧县叶大乡位于黄龙库区,老集镇地处水库岸边。1993年,叶大乡老集镇局部出现裂缝。1996年11月,集镇上的叶大财政所、叶大国税分局院内突然拱起了两个大包,乡中心小学操场上也同时裂开了0.3—0.4米宽的裂缝。灾情引起了省、市、县各级政府的重视,多次研究抗灾办法。1998年7月,省政府紧急动用了80万元省长备用金,对滑坡体部分区域进行应急治理,在叶大乡集镇滑坡体上建抗滑桩12个、修排水沟1600米、砌挡土墙4堵、设立监测点14个。
  2002年5月,从乡政府到财政所门前长约145米、宽约35米的地基整体滑向乡中学操场,形成宽0.3—0.5米、深5—10米的裂缝,致使乡电影院报废、乡财政所成为危房、两家工商户房屋垮塌。同年9月,原管理区所在地长210米、宽52米的地基整体向下滑动,形成了宽0.4—0.7米、深3—7米的不规则裂缝,致使管理区房屋成为危房,造成5 户群众房屋倒塌。
  2003年11月20日上午10时,叶大乡中心小学操场上突然裂开了6条0.5—0.6米宽的裂缝,校园整体下沉,教学楼、办公楼等教育设施瞬间成为危房,438名师生和19户农户被迫紧急撤离,寄住别处。
  2005年9月,滑坡体上的老水泉处长175米、宽475米的地表再次滑坡,造成2户民房倒塌,5户民房成为危房,滑坡还毁坏了124亩庄稼。
  经地质专家勘测,叶大乡老集镇位于活性滑坡体上,每年以3—8厘米的速度滑向黄龙滩水库。
  由于叶大乡老集镇滑坡体变形加剧,周期缩短,险情严重,威胁到2000多名干部、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实施整体避让搬迁势在必行,刻不容缓。

  B、2000余干群迁入安全地带

      针对叶大乡老集镇灾情连续出现,郧县从2002年起开始研究初步的搬迁方案。经反复论证,拟将集镇迁至叶大乡新潮村(位于老集镇水库东岸11公里处)。经过全面勘察,新潮村地质结构符合新集镇建设要求。
  2007年6月,叶大乡集镇整体避让搬迁工作拉开序幕。该乡采取三种途径安置原集镇滑坡体需动迁群众238户1059人。其中,就近迁入安全地带85户378人;自愿选择其它村组或投亲靠友举家外迁132户587人;随集镇搬迁集中安置21户94人。
  2008年8月,叶大乡新集镇正式进入大规模建设阶段。今年6月底,乡直单位办公用房建设基本竣工。随后,叶大乡各单位相继迁入新址办公。与此同时,多户居民顺利搬迁至朝阳群众安置区。学校、卫生院、福利院等单位将在9月1日前迁入新址办公。至此,叶大集镇整体避让搬迁工作基本完成,2000余干部、群众迁入安全地带。

  C、新集镇呈带状组团式布局

  叶大新集镇北至朝阳完全小学,南至杨家庄,全长2600米。新集镇地形为两河夹一沟,呈“S”形。根据地形,新集镇采取带状、组团式的布局结构,呈现“一廊、三心、一线串珠”的特色。“一廊”,即沿朝阳沟及上游朝阳水库形成生态绿色长廊,并形成富有持色的沿河景观带。“三心”,即结合朝阳沟河流及朝阳大道,沿线布置各类建筑,形成一个行政中心、一个文化中心和一个商贸中心。“一线串珠”,即将集镇内的朝阳沟河流治理成14米宽、3.8米高的河道,河底实施硬化。这条河道就像一条“玉带”,将沿线的各个景点串联起来。集镇中心由行政办公区、科技教育区、医疗卫生区、中心商贸区、群众安置区组成。

  □链接

  叶大乡集镇曾两次搬迁

  叶大乡位于黄龙库区,与张湾区、房县、竹山等区县接壤,总人口17000多人。叶大乡集镇在此次搬迁之前,还经历过两次搬迁。

  上个世纪六十年代以前,叶大乡政府(时称叶大区政府)设在叶大乡门楼村的门楼沟。第一次集镇搬迁是由于国家建设黄龙滩发电站,堵河水位上升,乡政府所在地门楼沟属于淹没区。1970年,叶大乡政府被迫从门楼沟迁到麻池村二组的毛河湾。这是叶大乡集镇第一次搬迁。

  1981年,黄龙滩发电站机组扩容,黄龙库区水位上升3.7米,毛河湾属于淹没区,叶大乡政府需要再次搬迁。1985年,叶大乡政府迁至麻池村三组白家坪,乡直部门及其它直属部门相继搬到白家坪,叶大乡集镇完成了第二次搬迁。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