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蓄”出活力——竹山县法院创建“学习型法院”纪实

★ 当前位置: 首 页 >> 新闻中心 >> 十堰要闻 >> 正文
信息来源:湖北新闻网十堰频道 发布时间:2009年8月28日6:21 文章编辑:洋溢

      中新社湖北新闻网十堰新闻频道8月28日讯(刘先超)日前,湖北省竹山县人民法院“学习型法院创建活动”的专题片在湖北省电视台公共频道《全景湖北》栏目中播出。是什么力量引来了社会的侧目?专题片的题目——《学习“蓄”出活力,实践创造和谐》,对此作出了最贴切的诠释。

破茧而出获新生   

      受各种条件的制约,竹山县法院在几年前与县内许多单位一样面临人员难进、人才难留、素质难提的尴尬处境。截至2004年,在编的89名干警中,法律科班出生的只有2名。面对案多人少的困境和法官“断层”危机,2003年底上任的该院院长吴英忠在次年的法院工作会议上,向全院干警发出了以“学有所长,学有所成,学有所用”为目标的“学习型法院”创建活动的“动员令”,点燃了他上任后的“第一把火”。5年来,这把火在“五字”学习机制的疾风劲鼓下越烧越旺,走出了一条从自身挖潜,自我育才的成功之路。
      营造氛围“逼”我学。为全面激发广大干警全力参与“学习型”法院创建活动,该院定期组织院领导开观摩庭、庭长开示范庭、举行书记员比赛等活动,在全院上下培育比业务、促学习、赛工作的新院风。为拓展干警的知识面,于2006年投资4万多元建起了“法官书屋”,要求每名干警结合各自工作岗位,开展年读两本好书活动,并由院政治处具体负责图书的采购、学习过程的督促、学习效果的考核。
      领导关怀“诱”我学。该院从思想教育入手,引导干警变“要我学”为“我要学”。院领导通过与干警面对面、心贴心的交流,了解干警畏学、厌学、弃学的真实原因,帮助干警解决不愿学、不会学、怕考试的现实问题。为解除参加司法考试干警的后顾之忧,班子成员不定期深入到参考干警家中,了解他们在学习、生活上的困难,并采取得力措施帮助他们解决,让他们能够将全部精力集中到学习上。几年来,先后协调有关单位为10名参考的干警家属解决了工作调动及两地分居问题。
      强化服务“为”我学。该院针对尚未取得司法资格的干警多分布在基层人民法庭和各业务庭一线,日常审判工作任务重和年龄较大这一实际,努力在服务上做文章。不定期组织干警开展集中学习活动,让他们在相互学习中巩固学习成果。每年在复习备考期间,都要邀请有关方面的专家、本院已经通过司法考试的同志授课、传授学习技巧,冲剌司法考试。对参加有关机构举办的辅导班的同志,从车辆、费用、工作调配上给予大力支持,帮助他们把握考试重点,提高通过率。
      保障机制“促”我学。通过制订和坚持各项激励制度,保证了干警参考的积极性和考试合格的可靠性。鼓励干警参加国家承认的学历教育,保证符合报考的资格。为保证干警有充足的时间复习备考,要求各单位充分考虑报考者的实际,保证他们每年能有1—2个月的离岗时间复习。在每年年初的工作会议上,对通过国家司法考试的干警进行表彰奖励,并请他们在大会上介绍学习经验,用身边成功的事例告诉大家,只要努力,谁都能通过国家司法考试。
      提拔重用“激”我学。为给学有所成、学有所长者以展示才能的舞台,力求学有所用。2004年以来,通过竞争上岗等手段,先后破格任用了9名通过司法考试的同志,其中4人被任命为庭室正职,5人被任命为庭室副职。与此同时,还结合实际建立法院后备人才库,将通过司法考试的干警直接纳入法院后备人才进行跟踪管理。在院党组事业留人,感情留人感召下,无一人改行跳槽,一大批“专家型”法官勤奋工作,使困绕基层法院的法官断层问题一举化解,完成了新陈代谢。

搭齐平台好育才

      为将“学习型”法院创建引向深入,该院自2004年8月起,利用晚上和双休时间,组织院机关和城关法庭干警开展了“法官沙龙”活动,引导干警讨论解决自己身边的典型案例及法院其他工作上的欠缺。2005年3月,将活动时间固定在周五下午,每月开展两期,这种有形的学习交流平台,不仅营造了良好的学习氛围,同时也丰富了干警们的业余生活,收到了良好的效果。2005年9月,该院又在局域网上开辟了“法官论坛”栏目,干警们纷纷注册上网提出自己对审判工作、队伍建设、法院文化、法院管理等方面的议题,并发表意见、建议,从而进一步拓宽了干警们的交流空间,深受干警们欢迎。
      为规范活动的开展,该院还就“法官沙龙”、“法官论坛”交流平台的相关事项专门行文,规定由院研究室牵头,对每月两期的沙龙议题指定到人,提前对所讨论的中心议题进行公示,以确保活动的质量与效果。为活跃活动气氛,鼓励干警参与交流,文件中还引进了激励机制,规定每月院考评委员会将根据每名干警在“法官沙龙”活动上的发言情况和在“法官论坛”栏目上的发贴数作为干警工作绩效的一个重要指标,纳入工作绩效考核范围。
      “法官讲坛”是该院又一学习交流平台。为解决队伍整体素质不高而培训经费又严重不足的矛盾,该院采取选派优秀中青年法官外出学习后回来传授学习内容,这种法官教法官的培训模式,实现了“一人学习,全院受益”的良好效果,成功地走出了贫困山区法院破解培训经费短缺、队伍素质不高的新路子。在该院2009年的工作会议上,竹山县委常委、政法委书记邹建平对这种学习方式给予了高度评价,并在全县政法系统推广。近5年来,该院已成功开展 “法官沙龙”活动57期,“法官讲坛”21次,“法官论坛”栏目发贴6000多篇,干警们在学习交流中不仅提高了法学理论素养,也提高了个体的实践能力,从而使“学习型法院”创建活动在三大平台的支撑下始终焕发出旺盛的生命力。

扮靓梧桐引凤来

      栽下梧桐树,引得凤凰来。自开展“学习型”法院创建活动来,竹山法院出台多项奖励措施全面调动干警的学习热情,累计投入50余万元购置电脑60余台(套)、图书数百册,比学习、讲贡献已蔚然成风;法院文化建设如火如荼,每两周一期的“法官沙龙”场场爆满,局域网上的“法官论坛”争论激烈;案件评查、法律文书评查、读书活动等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推动法官办案水平及业务素质不断提高。浓厚的学习氛围,昂扬向上的法院文化,不仅留住了一大批本土人才,更吸引了全国多所高校优秀大学毕业生的眼球。
      2004年,该院经批准拟在全省招考2名法律专业人才,没想到信息刚一发出,报名人数就达30余人,既有武汉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等全国知名大学的法律本科生,亦有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等本地知名学府的法律专业学生,后经过严格挑选,毕业于湖北警官大学的襄樊市谷城籍女学生龚慧及毕业于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的竹山籍学生王晓勇顺利通过层层选拔,如愿以偿地被该院录取。
      2005年夏,竹山县迎来了一批志愿来竹服务一年的大学生志愿者,毕业于武汉理工大学法学院的贵州籍学生陈刚被分配到竹山法院。到法院后,该院立即为陈刚解决了单身宿舍,配备了电脑、电视等必备的学习、生活日用品,并安排在机关食堂与院长共餐,使其生活上无后顾之忧。为便于他学习业务,法院依法为其任命了业务职称,应他的要求到城关法庭做起了书记员。工作上优越、宽松的条件,生活上无微不至的关怀,事业上广阔的发展空间,法院上下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人性化理念,深深地打动了陈刚的心,当2006年7月一年服务期满时,陈刚主动要求留竹山法院工作。经报县委批准,人事、组织部门迅速为其办理了留竹工作手续,还为他落实了副科级待遇。
      该院良好的学习氛围,也引起了许多在校大学生的注意。近几年来,利用寒、暑假主动要求到该院参加社会实践的大学生络绎不绝,而该院也成为大专院校学生名符其实的“实践课堂”。在众多的大学生中,不仅有本县的学子,更吸引了不少十堰、郧县等临县、市的大学生。据不完全统计,近5年来,先后已有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武汉大学、湖北大学、郧阳医学院等院校大学生80余人次到该院实习。一批批优秀大学生的到来,不仅为他们自己日后的工作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也为法院干警感受现代法学院学生的法律思维、了解最前沿的法学动态搭建了一个全新的平台。
      经过多年的努力,“学习型法院”已在竹山法院遍地开花结果,并成为该院的一张特殊的“名片”。截至2009年上半年,全院已有67名干警取得了法律本科以上文凭,占全体干警的76%,涌现出了一大批“专家型”法官;自开展司法考试制度以来,已有23名干警取得司法任职资格,通过率连续6位居全市基层政法单位前列;各项调研取得历史性突破,先后有100余篇论文、近3000篇宣传稿件被各级报刊采用;判决案件的上诉率、改判率、发回重审率逐年下降,维持率逐年上升,各项工作走在了全市基层法院的前列。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