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湖北新闻网十堰新闻频道7月20日讯 据《十堰日报》报道(记者赵虹 吴境 特约记者 杜登波 通讯员 杨武):“湖北省2001-2020年城镇体系规划将十堰在全省城市体系中定位为区域性中心城市,到2020年,我们要把十堰建设成为国家级现代制造中心、国家级生态经济示范区、国际知名旅游目的地、区域性现代服务中心和区域性交通枢纽城市……”今年5月5日,市委书记陈天会在我市践行科学发展观、打造区域性中心城市研讨会上的讲话,为十堰新一轮大发展确定了新的方向和目标。 作为我市经济发展的“试验田”与“桥头堡”,十堰经济开发区是如何谋划新一轮大发展的?记者近日深入该区进行了采访。
做强产业板块,增强区域经济发展辐射力
日前,开发区党委书记、管委会主任王旋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十堰建设区域性中心城市,开发区最大的担当就是要成为十堰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增长极’,力争通过二三年努力,使全区工业总产值达到300亿元,再造一个开发区。”王旋进一步分析说,从目前来看,开发区以汽车产业为龙头的核心经济区地位已显现出来,发动机生产项目引进后,开发区就形成了完整的汽车产业链,汽车零部件产业随之提档升级,300亿元工业总产值的目标将不难实现,这个“增长极”的形成,无疑会带动十堰整个汽车产业的发展。 为确保目标实现,开发区对经济板块进行了重新规划:一是将东风公司铸造二厂至铁路双桥区域规划为核心经济板块,重点发展汽配流通、商贸、服务、文化、卫生等产业;二是将大坪河以东至市五中区域的民营科技园、科技工业园、东风科技园和医药工业园规划为第二个经济板块,重点发展汽车零部件和生物制药产业;三是将柯家桠村地段规划为第三经济板块,以汇合工业园为依托,重点发展汽车和汽配产业;四是将方块村地段规划为第四经济板块,重点发展整车和汽车零部件产业;五是将小河村地段规划为第五经济板块,重点发展汽车零部件、精细化工、环保节能材料等产业;六是将港澳台工业园规划为第六经济板块,重点发展外向型经济。 区域性中心城市要有强大的产业作支撑,产业的高效发展是区域性中心城市的主要特征。六大经济板块的形成,将为十堰区域性中心城市地位的确立增添新的砝码。
放大规模效应,增强区域经济发展带动力
在开发区今后一个时期经济发展目标视图上,记者看到这样一组数据:到2015年末,全区计划实现工业总产值300亿元,工业增加值达到90亿元,技工贸总收入达到625亿元,高新技术产值达到251亿元,出口创汇达到5000万美元……在这组数据的背后,开发区有一个规模性的区域扩张大谋划。 开发区党委副书记柯大成说:“发展不够是开发区当前面临的最大实际,开发区要跳出十堰谋划发展,实现发展规模上的新突破。”为实现跨域发展,开发区组织专班先后到大连、杭州、宜昌等地开发区考察,借鉴跨域发展的成功经验,明确开发区的发展目标。随后,又组团到周边县工业园区考察,寻求合作发展新路。很快,一个跨域发展的规划蓝图绘就,市委、市政府还形成了《关于实施跨域发展,加快十堰经济开发区建设的意见》,对实施跨域发展的总体目标、产业布局、实施步骤等作了部署。至此,开发区新的扩张战略进入实施阶段,与竹山、竹溪、郧西、郧县、河南林州的经济发展战略合作协议、与湖北汽车工业学院等高校产学研合作协议的签订,成为开发区跨域扩张战略中的第一场战役。 跨域发展进一步放大规模效应,最终产生区域带动力。瞄准未来的区位优势,开发区还将兴建一个占地500亩的鄂西北国际会展中心和一个现代物流服务中心,以拓展服务领域;同时大力实施产品商标培育战略,力争在2015年末培育20个汽车零部件知名商标、10个著名商标、5个驰名商标产品;以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为目标,大力推进科技创新,在2015年末使高新技术产品产值占全区工业总产值的50%以上。
推进持续发展,增强区域功能整体影响力
“开发区要在科学发展上领跑十堰,不仅要领先发展区域经济,而且要领先发展各项社会事业。”区委副书记黄铭说,“开发区今后的发展要以提高发展质量为前提,在改善软硬件环境上下功夫。” 为改善发展环境,开发区提出了“五个不动摇”,即坚持解放思想不动摇,建设国家级高新区;坚持科学发展不动摇,走新型工业化之路;坚持夯实基础不动摇,建设完善的现代城市功能区;坚持改善民生不动摇,建设高度和谐的文明社区;坚持自我完善不动摇,建设效能型办事机构。 同时,开发区制定了打造“人才特区”的规划,致力建设高层次人才队伍。通过大力培养和引进博士、硕士等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和复合型管理人才,加大对人才工作的投入力度,落实高层次人才在住房、工资福利、科研、子女入学和就业等方面的优惠政策,使开发区已经成为区域性高层次人才聚集的洼地。 科学决策促发展,大鹏蓄势再腾飞。在新的征程上,十堰经济开发区必将迎来新一轮的大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