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大手笔” 用地巧算计 竹山节地挖潜争“双保“

★ 当前位置: 首 页 >> 新闻中心 >> 十堰要闻 >> 正文
信息来源:十堰新闻网 发布时间:2009年6月4日8:46 文章编辑:青山
    中新社湖北新闻网十堰新闻频道6月4日讯(石濡华): 5月中旬以来,竹山县新潮建筑建材公司聚生产免烧空心砖、路砖、标砖、预制构件和商品混凝土于一体的全自动程控生产线,在该县城关镇莲花工业园区新开山平出的13.8亩场地内加紧安装。据公司经理兰世清介绍,6月中旬正式投产后,年消化建筑垃圾20多万立方米,生产各类建筑材料达33万立方米,成为全县建材行业名符其实的“大哥大”。此举也为该县不占一分耕地办厂树立了典范。
    以潘口、小漩、龙背湾电站建设为龙头的水电开发相继上马后,一大批与水电开发相关产业项目如雨后春笋般落户竹山,加上电站建设2 万亩优质耕地被淹,2.5万农村移民在县内实行“有土安置”的实情,竹山县用地压力日异加大,人地矛盾日渐突出,单靠新增建设用地面积来支撑经济社会发展的空间十分有限。为使“双保”(保耕地红线和保经济增长)目标全面完成,其根本出路就在于节地挖潜,立体开发,凸显土地的综合效益。
    2007年,潘口电站项目获批后,按照“一盘棋”的工作思路,县委、县政府迅速成立了项目用地领导小组,出台了《节约集约用地暂行管理办法》,定期召开由各乡镇党政一把手及经济、发改、财政、林业、农业、水利、司法等部门负责人参加的节约集约用地工作会议,对全县建设用地结构和意向、农用地转用规模、年度用地计划指标控制、城乡用地增减挂钩、集体建设用地流转、土地供地方式确定、商服及工业用地“招拍挂”底价的拟定等10多项重大方案实行集体会审,每年县与乡镇、乡镇与相关单位签订节约集约用地目标责任书,在转变用地观念、严把规划管理龙头、完善市场功能、搞好土地开发整理和加快“两园一区”(城关、宝丰工业园、竹山经济开发区)建设为项目用地树立新标杆的探讨等方面达成共识。并在与城镇、乡村规划搞好配套衔接的过程中完成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并将基础设施、工业项目、经济适用房、廉租房等项目优先安排用地。先后收回明清砖瓦厂等闲置土地220亩,解决县文体活动中心、污水处理厂等10多个项目用地。整合辕门街、城南片区、西关大市场等旧城区的近百亩土地,开发为高层商品房2000多套,既美化了市容市貌,又改善了住居条件,还提高了容积率。聚并“空心村”50多个,成功流转集体建设用地面积367亩。对华厦页岩、新潮建材等10多个工业用地全部以“招拍挂”方式,按投资强度、用地规模、容积率、绿化率等用地指标统一规划、统一布局进驻工业园区,并按投资进度实行批次供地,避免土地的闲置和浪费。
    在严格的项目用地管理约束下,竹山“大手笔”的用地习惯已成为历史。全县最大的用地项目潘口电站建设,涉及坝区、3个新集镇迁建和县内安置移民近2万人。项目上马后,国土、城建等联合工作组经过实地勘察,精心规划设计,将坝区用地由3315亩核减为2300亩。在潘口电站一期8000多移民迁建过程中,通过对移民新村科学选址,按规划严格把关和人性化零收费服务,使50多个移民新村实际用地与原编规划相比少占耕地1100多亩。
    顺应民意盘活存量土地,使土地发挥出应有的综合效益。2007年,原竹山林化厂破产倒闭后,将占地50亩的闲置资产处置给天新医药化工有限公司,该公司经过2年的“重组盘活”,去年实现销售收入过亿元,利税达800万元,成为全县“腾笼换鸟”的典范。原占地45亩二建公司砖瓦厂闲置收回后,建成县污水处理厂,有力地配合了“南水北调”(中线)核心水源区建设。占地50亩的明钦砖瓦厂拆除后,2008年底建成全省县(市)级设施最完备、功能最齐全、能容纳上万人观看演出、比赛的县文体活动中心,解决了县城5万多市民文体活动缺场所的实际问题,得到了省市各级领导的好评和全县上下的普遍赞同。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