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十堰市图书馆邀请民俗专家学者畅谈端午文化

★ 当前位置: 首 页 >> 新闻中心 >> 十堰要闻 >> 正文
信息来源:湖北新闻网十堰频道 发布时间:2009年5月30日12:41 文章编辑:原野
    中新社湖北新闻网十堰新闻频道5月30日讯(特约记者吴鸿春)“魏紫姚黄,品茗话端阳。斯文济济盈华堂,慎终追远情长。  楚魂信未消亡,《离骚》日月同光。风骨遗韵犹存,书馆凤翥龙翔。”这首《清平乐》是日前参加我市首个端午文化座谈会的一位学者的即兴之作,也是与会的民俗专家学者畅谈端午文化的真情写照。
 
    5月26日上午,为了纪念我国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传承端午民俗文化,同时也为了给我市专家学者和读者创造一个文化交流的机会和平台,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卫生防疫教育,增强民族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市图书馆举办了我市首个端午文化座谈会。座谈会邀请了城区和各县市部分民俗专家学者参加,同时该馆部分读者积极参与。湖北省民间文艺家协会、十堰市民俗学会会长、市委政研室正县级政策研究员、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程专家委员会成员袁正洪向与会的各位专家学者和该馆读者介绍了我市各地的端午习俗及丰富的文化内涵。
 
    与会专家学者认为,端午节作为一个时令节庆,它是一年之中的一个特殊的时间点。按照我国传统的阴阳理论来说,它是天地之气阴阳转化的过渡点,是一年中的“泰极否来”之时。在这个时间点上,人们在生活层面上,在文化和精神层面上有很多历史沉淀,积累了很多富有人文精神的东西,包括发生了一些有重大纪念意义的事件。这些反映在民俗文化上,就形成了端午节习俗有很多来源、很多说法、很多讲究。比如说,在生活层面上,形成了以吃粽子、喝雄黄酒、挂艾草、佩香囊,以及一些地域男的以洗澡、女的以洗头等方式来防病、防疫、防毒、驱毒、避邪、镇邪的习俗,以祈求健康,从现代的观点来看,这里有一些生活习俗根本就是讲究个人卫生和公共卫生;在文化和精神层面上,形成了以纪念前人、赛龙舟等方式来强化文化认同感的习俗,有利于增强民族凝聚力。也因此,端午文化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蕴含着关注生命的人文精神,体现了兼顾生死的人文关怀和向往健康生活的精神追求。端午文化作为中华传统节庆的文化精髓,已经成了一种能代表整个中华民族性格的精神特质。
 
    据介绍,我市端午习俗涉及到十堰各县市的地方文化和风俗习惯。据富集十堰地域历史文化信息的《郧台志》记载,十堰地区的端午习俗十分丰富,各有特色,且源远流长。其中,雄黄酒的特色,涉及到房县的酒文化,可以上溯至《诗经》和周代太师尹吉甫;香囊的特色,涉及到房县的流放文化,可以上溯至秦朝、汉朝、唐朝等数朝皇室成员流放房县的历史;医药特色,涉及到鄂西北地区的医药文化,可以上溯至神农炎帝尝百草的历史。特别是武当道茶,更是中华茶文化的源头之一。此外,端午节放生,是本地的一大特色。郧县还有在端午节采集露水当护肤药的习俗。
 
    在座谈会上,与会嘉宾还介绍了全国各地过端午节的特色。比如,在四川,人们在端午时节吃酥米以畅通肠胃;在屈原故里,数万民众在端午节齐声呼唤屈原大夫归来时,“长江动魂,万山呼应,声震云霄”。与会学者还认为,图书馆是文人之家,是文人的孔庙。希望市图书馆多办这种主题文化活动,比如,十堰民俗文化,武当道茶文化等。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