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和医院何国厚教授荣获湖北省劳动模范称号

★ 当前位置: 首 页 >> 新闻中心 >> 十堰要闻 >> 正文
信息来源:十堰新闻网 发布时间:2009年5月15日6:28 文章编辑:青山
   中新社湖北新闻网十堰新闻频道5月15日讯(和讯):4月29日,太和医院院长助理、神经内科主任、十堰市神经内科学会主任委员、湖北省神经内科学会常委、全国优秀医生何国厚教授出席省委、省政府在洪山礼堂召开的全省劳动模范表彰大会,省领导为他颁发湖北省劳动模范奖章。据悉,今年我市共有17人荣获湖北省劳动模范称号,何国厚教授是我市医疗卫生系统此项荣誉的惟一获得者。
何国厚教授20余年来从事神经内科专业临床和科研教学工作,是鄂西北乃至全省神经内科专业颇有造诣和影响力的专家,他领导的神经内科连续两届被湖北省卫生厅授予湖北省重点专科,成为全省市州实力最强的神经内科。
    作为一名深受病人爱戴的专家,慕名找何国厚教授看病的患者不分昼夜,他的专家门诊往往要看到很晚,有的病人看完了,还一直逗留在门口不忍离开,总希望再窥听到他给别人的诊疗建议。“诊断正确,科学治疗,临床检查周详”,是何国厚教授一生的追求。本着这种敬业精神,他和同事们在自己的专业领域内进行着深入的研究和艰苦的探索,目前已累计开展数十项新业务、新技术,尤其是对急、危、重和各疑难、复杂、少见疾病,特别是各种脑血管病、癫痫、老年变性疾病、颅内感染等有着一套科学、系统的诊疗办法,深得广大患者信赖。
    作为神经内科学科带头人,多年来,何国厚教授坚持瞄准科技前沿,不断进行科技创新,使一大批新业务、新技术运用到临床,起到了标杆作用。他率领神经内科在全省率先成功开展干细胞治疗神经元疾病和脊髓损伤技术,累计达到40余例,患者来自全国各地;他领导的创新团队在全省最早开展脑血管介入治疗技术,累计达1000余例,总例数位居全省前列;他率先在十堰市建立起了湖北省第二家脑卒中单元,对脑血管病人实现科学管理,成为本地区脑血管病人的集结地,年危重病人抢救成功率达到90%以上,年门诊病人达到16000多人次,住院病人近2000人。
    作为神经内科主任,何国厚教授大力加强学科建设和人才队伍建设。在他的大力支持下,该科王云甫博士在干细胞移植治疗神经原疾病等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张晓东副教授在脑血管介入治疗等方面也获得骄人的成绩;该科刘勇副教授有10项发明专利,在全国同行中也属少见。目前,太和医院神经内科在脑血管疾病治疗方面已形成了五大技术特色,即急性脑梗死超早期动脉溶栓术、脑血栓形成超早期静脉溶栓治疗、血管内支架形成术(PTAS)、颅内动脉瘤栓塞术、脑内静脉畸形栓塞术。               
     作为科研排头兵,何国厚教授长期致力于神经内科临床科研工作,至今已有7项科研成果获省市科技进步奖。他主持的“紫外线照射和充氧治疗脑梗死的临床和实验研究”不仅用于脑梗死的治疗,而且还用于脑供血不足、周围神经病和一氧化碳中毒等疾病的治疗,取得了较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主持的“高胰岛素血症和氧化性低密度脂蛋白脑更塞的相关性研究”获省卫生厅科技进步三等奖;主持的“尼莫通对小鼠局灶性脑缺血后半暗带干预的时间窗研究”获十堰市科技进步二等奖;主持的“脑供血动脉狭窄支架成型术的临床研究”获十市科技进步二等奖。该技术的运用可以预防和减少脑供血动脉狭窄病人发生脑血栓形成和脑栓塞;参与的“蛛网膜下下腔灌洗治疗犬性化脓性脑膜炎的实验研究”获湖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该技术用于脑膜炎的治疗,可以大大加速脑膜炎的恢复,同时降低以往由于大量使用甘露醇而发生的电解质紊乱和肾功能损害等并发症;主持研究的“多功能颈椎枕”、参与研究的“防蹬被”均获国家专利。
    作为十堰市神经内科学会主任委员和湖北省神经内科学会常委,何国厚教授不断与国内外同行在脑血管疾病治疗领域进行广泛的学术交流。他先后多次参加国内、国际召开的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应邀担任国际脑血管病高峰论坛的执行主席;出席了湖北省脑血管介入论坛,作了《缺血性脑血管的介入治疗》专题讲座;应邀参加了武汉市医学会召开的神经内科学会,并在大会上作了《颈动脉狭窄的血管内介入治疗》专题讲座;参加了湖北省举行的介入论坛,并作“蛛网膜下腔再认识”专题报告。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