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李时珍”陈吉炎 踏遍武当尝百草

★ 当前位置: 首 页 >> 新闻中心 >> 十堰要闻 >> 正文
信息来源:秦楚网 发布时间:2009年4月1日9:44 文章编辑:原野
来源:秦楚网-十堰晚报  
 
    这是一部刷新武当山药用动植物数量记录的志书,也是一部反映“当代李时珍”踏遍八百里武当访药农、尝百草的真实记录。日前,这部反映中国道教医药特色的大型志书《中国武当中草药志》 (首卷),由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发行,它填补了千百年来武当山没有中草药志书的空白。
 
   (十堰晚报)记者 海月
 
    编纂志书
    缘自大胆决定
 
    该书主要编撰者陈吉炎,是湖北首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武当道教医药”代表性传承人,他毕业于湖北中医学院中药学专业并受聘为该校兼职硕士生导师。
    2002年春季的一天,在太和医院武当中医药研究所,潜心研究武当文化的专家袁正洪慕名拜访该所陈吉炎教授。
    时年50岁的陈吉炎正带领药学部专家、学者忙着编纂《湖北药材志》第二册。作为一名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专家,他长期致力于新制剂开发、中药新资源的鉴定与寻找。此次编纂《湖北药材志》,他担任副主编。
    见到专家们忙得不亦乐乎的样子,袁正洪当即直言不讳:“建议你们的编纂赶紧结束。我们的武当山道教医药文化博大精深,如果能立足本地,编纂一本关于反映武当中草药品种资源以及药用价值的志书,那才是功不可没!”看似平实的一句话却忽然启迪了大家。这时,大家纷纷放下手中的资料,倾听他的详细介绍:
    “古人曾经编纂出8种版本的《武当山志》。到1993年,后人又新编纂出《武当山志》。由于受诸多因素所限,加之缺少药学专家的参与,博大精深的武当道教医药在众多志书中见之甚少。”
    随后,袁正洪建议他们随即转向挖掘、整理、研究武当道教医药文化,编纂《中国武当中草药志》。陈吉炎教授欣然允诺。
    同年年底,陈吉炎结合多年来对武当道教医药搜集的资料,起草并向有关部门递交了课题报告,建议由太和医院和武当山道教协会联合组成课题组进行科研攻关。十堰市政协副主席、市科技局局长严炳洲,时任市科技局副局长的黄铭得知后,多次到现场了解课题进展情况,决定将其列入十堰市科技攻关重点项目计划,予以鼎力支持。
    “由于每一个医药验方的应用,事关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危,编纂必须科学严谨!”陈吉炎深知研究修编医药志书比修编一般志书更难。
    在太和医院党委书记涂汉军教授的大力支持下,他决定与武当山道教协会等单位联合组成专家组、一起寻访道医。
 
    翻落山谷
    偶得珍贵草药
    史书和学术界一般称武当山系所在的鄂西北广袤山区为“八百里武当”。八百里武当可谓一座神奇的“天然药材宝库”!史料记载,东晋道医葛洪、唐代药王孙思邈、明代医学家李时珍等人曾在这里采药。
 
    课题组成员深知采集到的中药标本必须根、茎、叶、花、果齐全。为此,他们选择在春季植物开花、秋季结果的两个不同季节在同一地点采集同一种中草药。
    2004年秋季的一天,陈吉炎教授和主管药师安志斌、李元宏等人驱车来到房县桥上乡准备采集药材江边一碗水。经4个小时颠簸,他们终于到了桥上乡岩屋沟山岩。在一个60度的陡坡上,陈吉炎抓住树根准备顺势往山上爬。只听得“喀嚓”一声响,他连人带着断裂的树根滚下山谷。滚落了数米远后,他幸运地被大草蔸挡住,险些坠入水流湍急的渠沟。
    也就在这一天的上午,陈吉炎偶然得到了一枚特大的野生天南星。他赶紧掏出随身携带的钢卷尺进行测量。经测量,形状呈扁球形的天南星块茎高5.2厘米,直径竟达10.5厘米,是迄今发现的直径最大的野生天南星。目前,正准备申报吉尼斯记录。
    采集中草药的途中处处都充满惊险!2004年秋季,陈吉炎等人曾先后3次深入神农架北坡。在靠近神农架“山岔”路段穿越刺架过程中,有一次,他不慎被旱蚂蝗盯咬,后颈鲜血顺耳后滴流不止。4天后,同事们惊奇地发现他耳后还在流血,这才提醒了他作处理。
 
    遭遇塌方
    险些车毁人亡
    2005年5月上旬,房县万峪乡遭遇洪灾刚刚过去,陈吉炎就与袁正洪一行4人乘双排座卡车前往万峪乡收集验方、采集中草药标本。当天中午12时许,行经土城镇至房县城的途中,当车刚从紧贴山壁的公路驶过,山崖上一个几十吨重的岩石突然飞滚而下,轰然坠落在卡车身后!紧接着“哗”一声闷响,泥石流顺山而下,似一座泥山挡住了公路。顿时,驾驶室里的人不约而同惊出一身冷汗:一旦砸中汽车,定是车毁人亡。
 
    到了下午,他们从老人坪翻越鹰咀山,沿途到处是塌方,汽车只能蜗牛似地在乱石堆上缓慢爬行。6个小时后,已是夜幕降临,这时,汽车被长达18公里的狰狞乱石挡住了去路,课题组成员只好在乱石堆中连滚带爬地将一块块石头用双手移开,或将坑洼处填平,汽车再向前行。
    就这样,他们一行4人凭着耐力,硬是用手铺平了1.5公里多长的夜路,不知走了多久,他们渐渐迷了路。凌晨两点多钟,万峪乡政府工作人员举着火把上山把他们接了下来。火光,在黑夜里跳动弥漫,课题组成员既紧张又激动,万分感慨涌上心头。
    清晨8时许,他们又不顾连夜的劳累,寻访距乡政府2.5公里多远的当地老中医赵大铭。
    光阴荏苒,春去秋来。课题组成员踏遍青山、风餐露宿的感人场面令人难忘;他们寻访武当道人和收集民间医药验方的艰辛历程,感动了乡间名医和深山药农。
    房县门古寺镇卫生院主治医师王振武,听说课题组成员翻山越岭前来寻访,感动之余,将自己珍藏多年的古医书捐赠了出来;房县桥上乡年近八旬的老药农张国玺,带领他们冒雨穿越神农架北坡采集稀有名贵中草药辽细辛;2005年6月,家住六堰社区滨河新村的退休林业老专家曹志雄、龙祥生夫妇,也将自己历经10多年潜心研究主编的《十堰药用植物》、《十堰植物》、《十堰植物方名录》3本书捐赠给课题组……
 
    求真务实
    邀请专家审阅
    如今,在武当中医药研究所已经分类鉴定陈列的3000多份和正在鉴定分类的2000多份中草药标本,就是他们所付心血的见证!
    为完成这部大型书稿的编写任务,课题组成员翻阅大量书籍,字字斟酌,句句推敲。
    2005年秋冬时节,陈吉炎与袁正洪一道前往北京征求业内专家意见。为节约经费,两人住进20元一晚的地下室。中国中医科学院的专家和许多十堰籍在京老乡见此无不感动,热心地为志书的出版提供支持和帮助。
    徐悲鸿的弟子马萧萧、解放战争时期新华社随军记者肖岛泉欣然为该书题词祝贺;时年(2005年)96岁高龄的中国著名书法家谢冰岩不顾年老体迈,欣然为该书题写书名。
    该书的编纂,受到我国中医药学一些专家的充分肯定。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文史研究馆馆员、著名中医药学专家程莘农教授为该书写序,称该书“贯通古今,融会中西,宏微兼备,详略有致,图文并茂,使用方便”;中国中医药管理局副局长房书亭教授为该书题词“挖掘武当山医药,为人民健康服务”;中国中医科学院胡世林教授为该书作序,称该书“为华夏医药增辉,为武当道教扬名”;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技术委员会专家杨思澍研究员也题词致贺,称赞该志书与其它药志相比有其独特的创新点。
    中国中医科学院胡世林教授、湖北中医学院詹亚华教授也在百忙之中审阅全书。
    为了不愧对专家的重托和支持,课题组负责人陈吉炎教授几乎全身心地投入志书编撰工作中。他每天工作时间长达10多个小时,多年没有休息过一个完整的节假日。
    2006年,陈吉炎的妻子患急性阑尾炎住院,独生儿子在武汉上班一时不能赶回来。当妻子最需要家人陪伴照顾的时候,陈吉炎却远在苍莽的大山中采摘中草药。他回来后望着妻子苍白的脸,满怀歉意地说:“手术成功,我也就放心了。我手头上还有工作,科室的同志们都还等着我,你辛苦了,忙完了我一定来陪你。”
    2007年元月,为了赶制湖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专题片,55岁的他竟连续工作44个小时不休息!
 
    药材宝库
    武当名不虚传
    据1993年出版的《武当山志》载:“武当山药用植物繁多,明代李时珍著《本草纲目》中记载武当山有中草药400多种;据1985年药材普查,已知全山有药材617种;上世纪90年代普查为800多种。
 
    《中国武当中草药志》首次披露武当山地区蕴藏的中草药品种数量达2518种之多,比李时珍《本草纲目》所有中草药1982种还多536种!
    该书首卷收载了武当山地区常用中草药品种118种,约110万字,按各类植物根茎、茎木、皮、叶、花、果实、树脂等药用分类,每味药分别介绍其名称、来源、产地与分布、功能主治、用法用量、武当验方(或民间验方)、药理作用、临床应用和品种注述,部分品种附有武当歌诀。此外,还附有346幅显微特征墨线图、129幅原植物(动物)形态彩图和药用部位外形彩图。
    书中图谱清晰,有原植物(原动物)形态特征及药用部位彩图照片,使用方便;详细介绍了识别中草药混伪品的最新研究成果,处处体现了以确保用药安全有效的基本宗旨。
    书中部分品种新增了武当医药歌诀,向世人展示武当医药文化的丰富内涵。
    2007年,“武当道教医药”已分别被十堰市和湖北省政府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并列入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项目。
    据介绍,《中国武当中草药志》计划出四至六卷,估计总字数达五至六百多万字。其它品种将在以后各卷中陆续出版。
    目前,课题组成员已全身心投入第二卷编撰工作中。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