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心与群众贴得更近些
——房县实行乡镇干部“住读制”记略
中新社湖北新闻网十堰新闻频道10月15日讯(张光斌、戴克华)深初时节,走进房县桥上乡西坪村优质烟叶示范区,风中弥漫着烟叶清香,沁人心脾。绿波荡漾的烟田中,随处是烟农采摘烟叶的忙碌身影。烟农王登玉谈起今年烟叶收入,一脸兴奋,“全年增收个七、八万块钱没问题,这都全靠乡上干部的支持啊!”
一大早就赶到该村指导烟叶烘烤的桥上乡党委书记刘卫东介绍,目前,全乡28名乡镇干部不分节假日,全部沉到村组指导烟农加强烟叶后期管理和烘烤,确保群众增产增收。
这是房县实行乡镇干部“住读制”后,乡镇干部贴心亲民为民的一个缩影。而在过去,房县部分乡镇干部曾因作风不实,“走读”现象普遍,一度疏远了群众——
一堵无形的“隔心墙”
提起以前干群关系,基层群众颇有怨言。有的乡镇干部由于居家在县城,工作在乡镇,三天两头想回家,不能保证有效工作时间;有的乡镇干部“身在曹营心在汉”,对农村突发事件和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不能及时处理,甚至不闻不问;结果使农村基层问题越积越多,小矛盾变成了大问题。一堵无形的“隔心墙”使干群关系、党群关系日渐疏远。
联系群众鱼得水,脱离群众树断根。在新时期统筹城乡经济发展,保持农村和谐稳定的重大任务面前,房县县委号准了全县乡镇干部作风的“脉”后,果断决策,“着力解决群众最盼、最怨的问题,坚决向乡镇干部‘走读’现象说‘不’!”——
给乡镇干部戴上“紧箍咒”
今年春节刚过,房县县委先后出台了《乡镇干部工作制度》、《乡镇(场)、县直单位领导请销假制度》、《关于干部作风建设的八条规定》等一系列制度。文件明确要求,乡镇党委书记、乡镇长和常务副乡镇长每月在乡镇工作时间不少于20天,住宿不少于20个晚上;其他乡镇班子成员及乡镇其他行政干部在本乡镇工作时间不少于22天,住宿时间不少于22个晚上。
在治理乡镇干部“走读”问题中,房县县委、政府坚持四管齐下,不断深化认识,促进自觉践行。加强正面教育引导,让干部不愿“走读”;加大巡查处理力度,让干部不敢“走读”;解决实际困难,让干部不想“走读”;解除后顾之忧,让干部不必“走读”。同时,该县拿出80万元用于改善乡镇住宿条件等,让乡镇干部在乡镇居住安心、工作顺心、生活舒心。
乡镇干部“住读”后,该县又实行了“553”工作制,即乡镇干部每周在乡镇工作不少于5天,住宿不少于5个晚上,入村调研和解决实际问题不少于3天。
“紧箍咒”遏制了乡镇干部“走读风”。“从明查暗访和工作推进情况来看,乡镇干部都能安下心、沉下身,在为民解难题、办实事中转变了干部作风,增进了同群众的感情。”县委常委、纪委书记王家波欣慰的说——
让心与群众贴得更近些
乡镇干部住下来了,干什么?把心思和精力全部放在改善和保障民生上,贴近群众办实事,帮助群众谋发展,用实际行动搭建干群“连心桥”。这是房县实行“住读制”,加强乡镇干部队伍作风建设的显著特点。
干部作风好不好,群众心里有杆秤。沙河乡芦家坪村村民记忆犹新,5月中旬,该村尺蛾虫害爆发,20多亩玉米在一夜之间被蚕食,群众十分恐慌。乡党委书记吴杰带领农技人员第一时间赶到现场,迅速开展农作物虫害防治,最大限度地降低了虫害对群众生产生活造成的损失。期间,吴杰同群众一道奔波在田间地头,精心组织防治,有效遏制了森林虫害的蔓延。
“过去乡镇干部是‘常回家看看’,现在是‘常下村转转,常与群众谈谈’,老百姓屋里有个啥困难,干部都晓得,都当作自家里的事帮忙解决。”房县上龛乡范家垭村党支部书记袁堂文说,“过去的干部作风又回来了。”在烟叶采摘、烘烤大忙季节,上龛乡机关干部入村开展“结对帮扶”活动,帮助缺劳力户、贫困户、贫困党员抢抓晴好天气,采摘、烘烤烟叶,并将帮扶工作进行责任包干和量化考核。全乡6000多亩烟叶第一批烤烟出炉时间比往年提前近半个月。
作风建设不能“三天打鱼两天晒网”。为了确保乡镇干部队伍作风建设长期坚持,抓出成效,房县结合全县开展的以“责任年”为载体的作风建设活动,建立健全了联系群众工作机制、惠民实事机制、作风建设问责机制等长效机制。
“住读制”的推行和作风建设长效机制的完善,给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了盎然生机。截至目前,房县共改善民生项目480个,同比增长70%;干部进村入户为农民解决生产、生活中的难题2000多个,排查并成功调处各类矛盾纠纷378件,维护了基层社会稳定大局;全县农业基础设施等总投入8000多万元,同比增长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