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堰日报记者 余华韵 通讯员 龚百林 实习生 李伯永
数字解读
480亿:全市生产总值完成480亿元,完成计划的106%,增长10%。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50亿元,完成计划的104.2%,增长5%;第二产业增加值230亿元,完成计划的104.1%,增长10%;第三产业增加值200亿元,完成计划的108.7%,增长14%。 180亿: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80亿元,完成计划的105.3%,增长27%。 210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10亿元,完成计划的107%,增长23%。 19.89亿: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19.89亿元,完成计划的113.7%,增长27.6%。 1.8亿美元:外贸出口1.8亿美元(含东风商用),完成计划的243 %,增长118.7%。 4800万美元:利用外资4800万美元,完成计划的102%,增长16.7%。 10370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370元,完成计划的101.7%,增长10%。 2841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841元,完成计划的108%,增长14.1%。 7% :居民消费价格累计增长7%,超计划控制数2.2个百分点。 4.1万人:城镇新增就业人数4.1万人,完成计划的117%;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3%以内。 昨日,记者从市发改委获悉,2008年,我市克服自然灾害、物价上涨、金融市场急剧动荡、世界经济增长明显放缓等不利因素的影响,国民经济和社会事业呈现出平稳较快的发展态势。
主要特点: 农业总体形势较好 新农村建设不断深入
2008年,全市粮、油、菜保持增产丰收。全年粮食产量110万吨,增长8.3%;油料产量10万吨,增长26.8%;蔬菜产量116.5万吨,增长3.4%。畜牧养殖形势较好。全市生猪存栏137万头,增长12.3%;大牲畜存栏24.1万头,下降5.3%;山羊存栏61.6万只,增长4.6%;禽蛋总产量2.8万吨,增长16.1%;肉类总产量15万吨,增长7.2%。农业产业化发展势头较好。新增林特基地20万亩;全市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品牌累计达120个。新农村建设和扶贫开发扎实推进。完成通村公路1640公里;修建水利工程7815处,解决饮水安全人口15万人;建沼气池2万口,推广节柴灶4万座;实施“阳光工程”、“雨露计划”培训农民6.5万人;建设重点贫困村109个,完成扶贫搬迁1.2万人,全市减少“两类人口”8万人。
工业经济平稳运行 地方工业强势增长
2008年上半年,全市工业保持了较快速度增长,增幅达到24.7%。进入下半年,受汽车工业排放国标转型和国际金融危机等因素影响,汽车工业呈现下滑态势,但全年仍保持了较快速度增长。1至11月,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总产值582亿元,同比增长12.8%;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增加值185.5亿元,同比增长9.4%。省、市(县)属工业增长较快,中央企业增长放缓。中央、省、市(县)属企业分别增长-0.3%、16.8%和32.8%。主要行业均保持增长。全市汽车、医药、纺织、化工、电力、信息等7大行业增加值同比分别增长7.1%、32.3%、15.7%、51.3%、9.2%和36%。其中汽车工业实现增加值128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比重近70%。工业经济效益得到改善。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产品销售率达97%,同比增加1.6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利润45.5亿元(1至11月),同比增加7.4亿元。自主发展能力增强。1至11月份,全市50家“双亿工程”企业实现工业总产值150.8亿元,同比增长36.9%,增幅高于全市规模以上工业24个百分点,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达到25.2%。
投资力度继续加强 重点项目顺利推进
2008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58.8亿元,同比增长26.6%,其中城镇固定资产投资144亿元,增长22.4%。 从投资属性看,中央、省属投资下降明显,地方投资增长较快,县域投资明显快于城区投资。中央、省属投资分别下降49.7%和59.1%,地方投资增长63.1%;县域投资达到87.7亿元,增长56.7%,城区投资71亿元,增长5.6%。 从投资结构看,二、三产业投资增长较快。第二产业投资66.2亿元,增长44.2%;第三产业投资85.7亿元,增长19.7%(其中,房地产开发投资22.3亿元,增长10.2%);第一产业投资6.9亿元,下降13.3%。从建设属性看,新开工项目增多。全市施工项目567个,其中新开工项目356个,同比增长20.7%;新建项目投资83.1亿元,同比增长30.1%。重点项目推进顺利。全市44个重点建设项目,2008年计划投资47.2亿元,预计全年可全面完成投资计划。
消费市场活跃繁荣 内贸外贸形势较好
去年,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90.8亿元,同比增长23.5%。其中城市市场消费116.5亿元,增长23%;县级市场消费39.6亿元,增长23.8%;县以下市场消费34.6亿元,增长25.1%。批发零售贸易行业和餐饮业分别增长23.3%和25.1%,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上涨7.5%,其中食品类涨幅最大,累计同比上涨16.2%。 进出口贸易大幅增长。全市完成进出口总额1.4亿美元(1至11月,不含东风商用),同比增长77%。其中,出口总额1.06亿美元,增长110.6%。
旅游业发展态势良好
全市全年接待国内外游客921万人次,增长21.2%;实现旅游总收入41.8亿元,增长32.2 %。其中,境外游客7.6万人次,增长23%;创汇2200万美元,增长30%。 财政收入快速增长 金融形势健康稳定 全市地方财政总收入44.86亿元,同比增长19.5%,其中一般预算收入完成19.89亿元,增长27.6%。全市财政一般预算支出71.41亿元,增长31.6%。 全市金融机构存款余额573亿元,比年初增加98亿元;贷款余额235亿元,比年初增加48亿元。
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物价上涨趋缓 但压力仍然较大
前11个月的CPI累计涨幅仍高达7.5%,虽比上半年有减缓趋势,但仍处高位。其中,食品类上涨16.2%,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上涨3.9%,居住类上涨8%。
困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问题依然较多
一是去年自然灾害频发,给农业基础设施和部分农作物带来破坏,对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的影响较大。二是农资涨价,农业生产成本居高不下,在一定程度上抵消了国家的惠农政策给农民带来的增收。三是农产品出现滞销,价格下行,农民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较弱。突出表现为丹江口市16万吨、郧县4.1万吨柑橘丰产不能丰收;竹溪7万吨魔芋产销尚需要政策资金支持。四是农业产业化推进缓慢,特色产业基地面积虽逐年扩大,但仍处于初级阶段,受龙头企业少、规模小,加工转化能力不足的影响,产业效益未充分发挥。五是部分省份煤炭矿山企业以及沿海一些企业倒闭、停、减产,致使用工锐减,给全市发展“打工经济”带来较大影响。截止到11月份返乡农民工达12.46万人,“回流”占外出的20.3%。
工业经济已出现明显下滑 后续增长面临压力
一是受汽车排放标准欧Ⅱ欧Ⅲ转换和全球金融危机影响,汽车需求减少,全市工业经济增长开始放缓,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由1至6月增长24.7%,下降到1至7月的24.2%、 1至8月的20%、1至9月的14.5%、1至10月的11%和1至11月的9.4%,呈现单月快速下降态势。由于订单减少,许多企业生产处于停产和半停产状态。二是在经历了上半年的高速增长后,下半年,东风商用车市场急剧下滑。据统计,东风商用车公司(本部)产值由1至6月增长23.7%,下滑到1至10月的-0.6%、1至11月的-3.8%。由于煤炭、钢材等大宗物资运量剧减,全国长途运输车报停现象增多,市场需求急剧减少,商用车累计库存达2万辆以上。三是中小企业融资困难,企业资金短缺的矛盾突出。据市有关部门统计,至10月末,全市银行机构对中小企业贷款余额45.4亿,比年初减少7.3亿元,比去年同期减少13.6亿元,部分中小企业面临资金困难。
大项目跟进不够 投资增幅不高
1至11月,全市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幅达到26.6%,虽保持了较快速度增长,但仍处全省各市州后位。主要是部分大项目完工和投资高峰过后,缺乏相当规模的大项目跟进,如十漫高速公路完工后,仅有潘口水电站、武当玄武湖、丹江口大坝加高三个投资过10亿元的大项目,十天高速、郧房高速、十宜铁路、城区热电项目还在作前期工作,尚未达到开工深度;投资过10亿元的生产性项目不多,致使投资增长幅度不高。
节能减排任务较重 完成节能目标的难度逐步加大
一是节能形势严峻。由于我市前几年综合能耗逐年下降、能源综合利用效率逐年提高,加上我市产业结构相对比较稳定,因而节能潜力较小。另一方面,全市几个百万吨级的水泥项目将在明后年陆续建成投产,给节能降耗工作带来新的压力。二是减排压力尚未缓解。目前,全市11个污水处理厂还处于建设和启动实施之中,还不能发挥减排效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