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项发现为亲权鉴定、法医人体识别、基因诊断等提供更为详实的依据
中新社湖北新闻网十堰新闻频道9月2日讯(许大国 梁时荣) 日前,从太和医院生命科学研究所传来喜讯,由王晓勋等专家全球首次研究发现的人类短串联重复序列(STR)D21S11基因多态性“32.3”,被国际法医遗传学权威数据库——STR DNA国际数据库收录,该数据库创始人、国际法医学界权威巴特勒博士亲自发来贺信,充分肯定了太和医院该项发现的重大意义,高度评价了王晓勋课题组作出的突出贡献。
据了解,STR是人类染色体上的串联重复序列,主要用于亲权鉴定、法医学人体识别,为司法审判、侦案、破案等提供科学依据;用于筛选目的基因和基因诊断,可用于某些肿瘤和多基因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如糖尿病、哮喘病等常见病;用于器官移植术前组织配型,可显著提高器官移植的成功率;广泛应用于遗传制图、基因定位、人类学、群体遗传学等许多领域。
今年7月,王晓勋在做亲子鉴定的过程中,发现两例基因图谱与标准不同,出于高度负责的精神和严谨的科学态度,他和同事采用不同的方法,反复实验了多次,发现结果一致。这在他所从事的1000余例亲子鉴定中,还从未遇见。他们遍查遗传学专著,检索国内外数据库,均未见报道。经仔细分析,他们一致认为发现了一个全新的STR基因多态性。
随后,他们利用研究所的先进仪器设备,采用尖端技术,详细检测了该基因的长度、结构、频度等,将有关数据提交给STR DNA国际数据库,并给巴特勒博士写了一封信,说明其发现的过程及所做的工作。一周后,王晓勋惊喜地收到了巴特勒博士复函。当他再次登陆该数据库时,发现D21S11基因多态性已由29个升至30个,中国—湖北省—十堰市—郧阳医学院附属太和医院赫然在列。
STR DNA国际数据库由巴特勒博士于1997年亲自创办,迄今已收录了数千份STR基因多态性数据,但这些数据绝大多数为欧美等国家的顶级科研机构提交,鲜有中国的报道,太和医院的重大发现填补了这一空白。
据悉,王晓勋课题组早在2006年就对SD大鼠的肿瘤坏死因子相关凋亡诱导配体基因(TRAIL)进行了全面的分析和研究,曾向美国国家基因数据库GENBANK、欧洲基因蛋白数据库(EMBL)和日本基因蛋白数据库(DDBJ)发布了他们全球首次发现的第一个版本的相关数据,随后被相关数据库收录,这是太和医院在世界上首次发布SD大鼠TRAIL基因全长CDS序列和相关蛋白序列。
科技创新战略是太和医院长期坚持的战略之一,医院先后培养和引进了60余名博士、300余名硕士从事科研工作,投资1000多万元创建了湖北省胚胎干细胞重点实验室,每年投入300余万元用于各类科研课题的资助和配套。由此带来的自然是累累硕果——仅2007年以来,就有62项课题获得资助,继2007年获得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后,今年又有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立项,有15项成果获省、市科技进步奖,发表国家科技部统计源期刊论文900余篇,发表SCI论文15篇,综合科研绩效在全省地市级医疗单位中遥遥领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