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地市州医院罕见 我省地市州医院“零”突破
中新社湖北新闻网十堰新闻频道9月23日讯(梁时荣) 9月8日,湖北十堰市太和医院骆志国、朱飞奇两名临床医学博士,正式接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的通知,其申报的《人喉鳞癌原发性放射抗拒细胞模型的建立及关键基因靶的分析》和《小檗碱抑制阿尔茨海默病β淀粉样蛋白的产生及其机理研究》两项课题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资助科研资金均为20万。据悉,这是我省地市州医院临床医生首次敲开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大门。
据了解,国家设立自然科学基金,旨在培养和造就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杰出科学家和冲击世界科学前沿的创新团队,提升基础研究整体水平和国际竞争力,力争在若干重要领域取得突破,主要资助自然科学基础研究和部分应用研究,重点支持具有良好研究条件、具有一定研究实力的高等院校中和科研机构中的研究人员,因此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申报竞争非常激烈,太和医院能够率先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表明太和医院的科研实力取得突破性进展。
主持《人喉鳞癌原发性放射抗拒细胞模型的建立及关键基因靶的分析》课题的骆志国博士,是太和医院肿瘤科常务副主任、湖北省抗癌协会鼻咽癌专业委员会常委。2006年武汉大学医学院肿瘤学博士毕业。主要从事肿瘤靶向治疗和肿瘤放射生物学研究。曾参加过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端粒酶抑制剂联合放疗的抗癌作用及其机制研究》、《当归防治放射性肺炎及其分子机制研究》、湖北省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端粒长度、端粒酶活性与放射敏感性的相互关系》、湖北省科技厅《放射抗拒细胞株的建立及分子生物学分析》等课题研究,率先在国内成功建立获得性放射抗拒的鳞癌细胞株。现主持湖北省卫生厅重点项目《鼻咽鳞癌放化疗抗拒细胞系的建立及其主导分子靶的筛选》和郧阳医学院附属太和医院创新团队项目《头颈鳞癌肿瘤干细胞的分选与验证》等科研项目。
肿瘤是当前人类疾病的头号杀手,放射治疗是恶性肿瘤的主要治疗手段之一,但由于受当前国内外放射生物理论认识和放射治疗技术所限,目前仍有30—50%的患者因为局部残存或复发而治疗失败。骆志国博士的该课题,本着放射抗拒性状决定肿瘤细胞对放射治疗的分子反应,研究其原发性放射抗拒的分子机理,找到抗拒的分子靶点,并调整分子机制信号通道,进而解决肿瘤放疗失败的瓶颈问题,提高肿瘤放疗疗效,此研究可广泛应用于放射生物学领域,具有重要的理论和临床意义。
另一位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的是太和医院神经内科博士朱飞奇。其主持的《小檗碱抑制阿尔茨海默病β淀粉样蛋白的产生及其机理研究》课题,是从中药小檗碱(黄连素)入手,寻找能够延缓老年性痴呆病情进展、改善症状的治疗药物。朱飞奇博士经过实验研究,已经证实了小檗碱具有改善老年性痴呆大鼠模型空间记忆能力的作用,此课题希望通过研究小檗碱抑制导致阿尔茨海默病最主要致病因素β淀粉样蛋白的产生及其机理,改变目前治疗老年性痴呆病存在的疗效有限、费用昂贵且不能明显延缓病情的局面。
阿尔茨海默病是老年人最常见的老年性痴呆类型,主要表现为记忆差、学习能力下降、性格和精神行为异常、睡眠障碍和外出迷路等。长期以来由于受传统观念的束缚和医疗条件的限制,老年性痴呆一直不被普通百姓所认识和重视,患病后亦不知到何处求医。医学研究证实,老年性痴呆在55岁以上人群当中的发病率高达5%,并且发病率每5年增加1倍,80岁时老年性痴呆的发病率达到40%,而老年性痴呆的平均生存期约为4.5年。因此老年性痴呆严重降低了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和生存期,并给社会和家庭带来严重的经济负担和照料负担。如何预防和早期识别老年性痴呆,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老年性痴呆也因其持续发展且尚无有效治疗方法而成为痴呆中的研究重点。朱飞奇博士2007年毕业于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科(国家重点学科),主要从事老年性痴呆的基础和临床研究。此前他的2篇相关论文被SCI收录,另有一篇论文在2008年第12届欧盟神经病学年会上交流,并在《欧洲神经病杂志》上发表,这些良好的前期工作基础为这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获得奠定了基础。
据太和医院科教处负责人介绍, 2008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集中受理期间,太和医院共申报项目8项,这是该院自2006年以来申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最多的一次,是该院冲击科研高峰的一个里程碑。此前,郧阳医学院作为大专院校系列曾获得过3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他们分别是郧阳医学院人体解剖学教研室主任王汉琴、郧阳医学院基础医学研究所副所长谭艳以及生理学教研室唐俊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