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湖北新闻网十堰新闻频道8月30日讯(记者 袁野 通讯员 谢帮勇)近日在湖北长阳召开的“20年来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理论与实践学术研讨会”上,近百专家学者纷纷建言献策,提出规范化、制度化、法制化加强“非遗”保护是关键所在、当务之急。
湖北省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湖北省民族民间文化保护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傅广典发言说,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先后已公布两批中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合计1028项,各省市相继也公布了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这标志着具有中国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体系已初步建立,非遗保护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尚有大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的申报和保护工作要做。如何做好这一工作,我认为规范化、制度化、法制化加强“非遗” 抢救保护是关键所在,即:普查认定、申报审批、保护和责任的规范化、制度化、法制化。普查认定不能道听途说,要科学考察论证;申报审批必须由专家论证,要公开透明,公开评审,公开公示;保护和责任要明确职责,哪一级保护名录、具体保护要求,要从制度上落实到项目、单位和人,不能“纸上谈兵”,真正从规范化、制度化、法制化方面加强“非遗”保护,促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顺利开展。与此同时,要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工作方针,在确保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有效保护的前提下,注意做好文化遗产抢救成果的价值延伸与转换,尤其是结合湖北实际要充分发挥其在构建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中的积极作用,促进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
河北省民俗文化协会会长袁学骏发言说,非遗保护工程必须以人为本。以人为本就必须解决实际问题,就要对优秀传承人的身心保护经费予以落实,不但要有生活补贴、每年要体检,还应当有必要的活动经费。当前,国家有关保护资金有限,不能等、靠、要。由此建议,各省市都应制定相关的政策,有条件的可先行一步,开展项目经费和传承人保护经费的科学的、制度化、规范化的拨放,将对非遗保护项目和传承人具有实际推动力量。
华中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刘守华发言说,我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草案的理解,认为要抓好三点:第一,将非遗项目的“持有人”、“ 传承人”和“使用人” 的责任与权益明确划分,以维护项目生存的相对独立性,避免商业营运的伤害和其他人为破坏;第二,严格实施法定的保护制度,同时又尊重专家学者的研究成果与指导意见,使非遗项目的传承与利用获得科学有效的保证;第三,按“活态保护” 的思路,既保持非遗项目的原生态根基,又积极努力使之融入现代文化生活,为广大民众所享用。只有认真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管理工作,才能更好弘扬中华文化,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十堰市委政策研究室正县级政策研究员、十堰市民俗学会会长袁正洪发言说,十堰市是湖北的文化资源大市,在湖北西部生态文化旅游圈的“荆楚文化、神农炎帝文化、秦巴文化” 等九大特色文化中,十堰市占七大文化,尤其是十堰市所辖的房县是中华诗祖·周朝太师尹吉甫故里,西周诗经文化、帝王宫廷流放文化和武当道教文化、郧县和竹山县的绿松宝石工艺文化等特色文化底蕴深厚,博大精深,这些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荆楚文化的一颗灿烂夺目的玫丽瑰宝。近几年来,十堰市已有武当武术等6项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有中华诗祖·周太师尹吉甫传说、郧阳凤凰灯舞等7项入选《湖北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尚有武当道茶技艺、房陵锣鼓歌等大批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亟待挖整申报保护。但由于十堰所辖五县一市是全国的特困山区,非遗保护工作资金困难,已申报列上的缺钱保护,尚未申报的濒危项目缺钱挖整抢救,特别是传承人年龄己高且生活困难急需挖整传承。几年来,不少基层穷单位及申报项目人凭着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腔热忱、政冶责任感和使命感自筹经费申报。由于经费紧缺,严重影响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挖整、专题片制作及保护工作的开展,甚至有的因制不起专题片而放弃项目申报。由此,亟侍从项目资金的拔放制度上、重点传承人的生活补贴制度上、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产权、传承人的权利的法律界定,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培训、普查、申报、文化生态保护等方面制定规范化、制度化、法制化的保护措施,以保障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顺利开展。
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院长陈建宪教授在题为《湖北长阳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模式研究》中发言说,长阳土家族自治县于2006年6月10日,率先制定了全国第一部县级民族文化保护条例——《长阳土家族自治县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保护条例》并付诸实施。长阳县坚持“以政府为主导,以文化人为中介,以老百姓为本体,发掘传统基因,保护整体生态,服务现代生活,推进文化复兴”, 从非遗保护工作机构定编、经费、优秀民族民间文化传承人的奖励、对有特殊贡献的民间艺人发生活亦贴基金实行特殊保护等规范化、制度化加以保护,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落到实处,有力地推动了和谐社会的构建,促进了全县经济社会的发展,其长阳经验值得学习借鉴和推广。
上海文学院社科所蔡丰明教授发言说,近几年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并且逐渐摸索出了一些相适应自身特点的保护方式与途径,但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和不足,如有的资源衰亡明显,传人年龄老化;有的生态破坏严重,失去保护基础;参与人数不足,缺乏社会氛围;投入资金匮乏,难以僬持需要;机制不够完善,缺少专业人才等。为此,必须引起高度重视,加强体制建设,注重人才培养,加强传承人保护,加大经费投入,使之规范化、制度化地开展工作,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真正落到实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