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旬老农吴善蛟执着育种惠乡邻

★ 当前位置: 首 页 >> 新闻中心 >> 十堰要闻 >> 正文
信息来源:十堰新闻网 发布时间:2008年8月18日7:4 文章编辑:青山
  中新社湖北新闻网十堰新闻频道8月18日讯(朱本双) 盛夏时节,金灿灿的玉米和水稻收获在即,丰收的喜悦洋溢在农民脸上。8月17日,湖北省竹山县宝丰镇花栗树村二组现年70岁的农民吴善蛟,正在自家的玉米和水稻试验田里,向前来参观的农户现场介绍展示新品种。大家亲切地把这种看得见、摸得着的良种试种推广方式叫作“田间良种超市”。
  为圆科技致富梦走上良种试种路
  家境贫寒的吴善蛟,初小毕业后便辍学在家。同其他同龄人一样,小小年纪便过早地从事起农业生产,挑起了家庭的重担。但在他的心中始终有一团不熄的火,一个美好的梦。虽然不能读书考学求取功名,就是做一个农民也要做个好农民,做个科技致富的带头人……。为了这个梦,他经常收集农业科技资料,闲暇时便认真研读,学习科学种田的新技术。由于土壤、气候、环境不同,每引进一项技术、一个品种,都有一定的风险。正是在这种情况下,1983年,县农业局农技人员找到了农民党员吴善姣,请他来当好农业科技试验的志愿者。一直盼望着地里多生产粮食、农民增加收入的吴善姣二话没说,就爽快应承这一重托。
  摆脱了束缚的他,甩开了膀子,誓要大干一翻,当别人享受“两亩地一头牛,老婆孩子热炕头”的安逸时,他却领着妻子在自家的10亩责任田开始了他的良种试种之路。每年农闲时节,他都要自费到省内外的各良种繁育基地走走、看看、学学。遇到有好的品种,不管多贵,他都要买些回来,在自家的自留地中进行试种。他的举动开始家人和乡亲们都不能理解,辛辛苦苦挣的钱都扔在了考察的路上、实验的田里。有的还说三道四,但他从不理会,他坚信自己的做法。渐渐地百姓们发现,同样的土地,可吴善蛟的地就比别人的多打粮,他的单产基本上年年都是全村第一。好奇让百姓走近了吴善蛟,他也毫不保留地向乡亲们介绍自己的良种与科技知识……。他的善良与勤劳赢得了百姓的依赖,他的农业技术征服了百姓的心,他的名字不胫而走,他成了远近闻名的“土专家”、“庄稼医生”。每当一个好的品种试种成功,周边乡镇便有许多种植户慕名而来学习、参观,还有的要求与他串换种子,他总是欣然同意,远道的客人他还要搭上顿饭,可他无怨无悔,看到自己精心试种的种子被别人认可,给别人带来经济效益,总是非常高兴。
  良种试种25年硕果累累惠乡邻
  功夫不负有心人。吴善蛟承包的7亩水田,3亩旱地,年年都成为良种示范板,1998年全市推广地膜覆盖“双低”油菜竞赛,他的7亩油菜亩产就达200 公斤左右。在推行双行高垄油菜栽培时,他率先带头。在水稻旱育推广中,他积极尝试。在玉米生产中。他率先试种“6913”、“华玉4号”优良品种,实行塑料软盘育苗技术,移栽实行地膜全覆盖技术,达到了玉米亩产过600公斤的标准。在他的带动下,全村700 亩水稻全部实行半旱地地膜水稻栽培,全镇1.33万亩油菜,实行双行高垄普及率达100%。
  据统计,仅2000年至今,他就借农闲时间培训科技明白人近500人次,到田头现场技术讲解近百次,听众达2000人次。通过他长期深入细致的宣传和讲解,不仅使当地的群众普遍增收,而且养成了学科技用科技的好习惯,使科技在这片贫瘠的土地上生根、开花。该县农业局高级农艺师熊飞介绍说,25年来,县农业局每引进一项新技术、一个新品种,都要首先在吴善姣大田里做试验,试验成功之后,再到全县10万农户大田里推广。25年来,吴善姣也一直乐意当好农业科技试验的志愿者,通过他的义举点燃了乡亲们的科技之路。
  “良种试种有成功,也有失败。”吴善姣说,有些新品种虽然自己细心播种、管理,但结果仍然不理想。“当然,失败总是少数。”吴善姣这样乐观地说。为了避免试验失败之后带来的损失,吴善姣不断增加耕地面积,转租别人的抛荒地,现在最多时转租了30多亩地。对于吴善姣的举动,还是有人表示不理解,认为他干的是贴本买卖。有人说:“外出打工一天就可以买100斤玉米,你这搞试验,一年又能多收几百斤玉米。”吴善姣乐呵呵地说:“我这买卖不亏本,一项新科技、一个新品种试验成功,给我家带来的收效不是很多,但是放在全县10万农户大田里推广开了,那可不是一笔小数目。”
  吴善姣依靠科技种田成功了。他每年都要从市县种子公司引进水稻、玉米、油菜等共100多个新品种搞良种试验种植,已有多个试种成功的新品种得到了推广,曾荣获“十堰市乡土拔尖人才”、“湖北省科技示范明星户”、“全省科技致富十佳优胜户”、“十堰市乡土拔尖人才”等多项殊荣。在他的影响和带动下,依靠科技致富的农民越来越多,科技种田已蔚然成风。
 
     
             吴善蛟正在察看水稻新品种长势情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