洁净“甘泉”润心田 “水都”农民笑开颜

★ 当前位置: 首 页 >> 新闻中心 >> 县市区新闻 >> 正文
信息来源:十堰新闻网 发布时间:2008年8月13日6:18 文章编辑:青山
洁净“甘泉”润心田  “水都”农民笑开颜
-——解读丹江口市实施农村饮水安全成功经验
 
    中新社湖北新闻网十堰新闻频道8月13日讯(程勇 贾维锋)  “上水管、下水管,管管通民心;左管网、右管网,网网连党恩”。这是今年4月丹江口市石鼓镇贾寨村民告别祖祖辈辈饮用高氟水历史,吃上安全“放心”水时用对联表达喜悦心情的感人情景。
    像贾寨村一样,截至今年7月,丹江口市共有77个村9.58万农民喝上了洁净的“甘泉”水。洁净“甘泉”润心田 ,“水都”农民笑开颜。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就象一粒种子已深入到丹江口市农民的心中,托起了全市33万农民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富裕、村容整洁、乡风文明、管理民主”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希望。
    2006年以来,丹江口市紧紧抓住国家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的历史机遇,牢固树立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科学发展新理念,统筹规划,创优工程设计;建管并重,创新管理模式;群策群力,创造最大效益,探索出了一条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饮水安全工程发展的新思路和新经验,为促进全市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统筹规划   创优工程设计
    丹江口市是一个集山区、库区、移民区于一体的国家级扶贫开发重点市。全市有20个乡镇办(处、区),238个村,总人口50万人(其中农村人口33万人)。因境内拥有碧波万顷的亚洲最大人工淡水湖---丹江口水库而闻名于世,享有“中国水都”的美誉。
    由于丹江口大坝的建设,造成全市9万多移民依山后靠,加之山高路陡,沟壑纵横,地表和水源中的有毒、有害物质相当普遍,农民吃水困难和饮水不安全问题非常突出。“好田好地被水淹,有水吃的搬上山”;“看水流,听水响,人在山上为水愁”就是全市农民吃水困难和饮水不安全的真实写照。
    “七山二水一分田”。丹江口市现有小(二)型以上水库93座,小(一)型13座、小(二)型78座。“人多水少”的矛盾日益凸现,严重制约了广大农民生活条件提高和农村经济的发展。
“如何把现有的水源充分利用起来,让广大农民早日喝上‘放心’水?”。
    2006年国家农村饮水安全工程项目的实施,犹如一场“及时雨”,更加坚定了丹江口市解决广大农民吃水困难和饮水不安全问题的信心和勇气。
    丹江口市按照“先急后缓、先重后轻、突出重点、分步实施”的原则,坚持“三利用”(利用现有水资源、利用现有工程设施、利用山区地形优势),做到“四结合”(将农村饮水安全的实施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与解决农村生产用水相结合,与农村长远发展相结合,与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相结合),因地制宜,科学规划,优先解决对农民生活和身体健康影响较大的饮水安全问题。对于离城镇较近地区的农村饮水安全问题,提倡通过延伸城镇已有的供水管网来解决。对于离城镇较远、人口稠密的地区,结合村镇发展规划,兴建适度规模的跨村镇联片集中供水工程。对于居民点分散、水源规模较小的地区,兴建单村集中供水工程。对于在供水成本较高的地区,特别是高氟、苦咸水等难以找到良好水源的地区,采取特殊水处理措施,兴建集中供水站分质供水,分批分年度解决农民饮水不安全问题。
    在设计农村饮水安全工程时,以市水务局总工程师徐洪国为主的技术人员严格按照“建得成、管得好、用得起、长受益”的目标优化工程设计。不论工程大小,不论地形地貌,技术人员都坚持深入一线全面勘测,综合考虑水源、水质、水量、居民点布局等因素,科学论证,优化设计,最后选出最符合饮水安全标准、工程造价最低、运行成本最小、群众最满意的方案。
    石鼓镇贾寨村农民祖辈饮用高氟水,是“黑牙根”病高发区。该村距离集镇较远,又是严重缺水区,技术人员实地勘测,科学论证,多次优化设计方案,最终将3个泉水用管道汇集到超滤降氟水质净化器。整修原有的50 立方米的水池作清水池,并在水池顶建了净化消毒房,工程布局合理,节省了土地和投资。工程总投资39.22万元,群众配套8.05万元,改写了全村964人饮用高氟水的历史,农民拍手叫好。
    凉水河镇是个库区大镇,境内仅有“一井”、“一库”,水资源非常稀少。白龙泉是一口古泉,日泉水量4000 立方米。红春水库距集镇18.6公里,地势较高。如果分开建设饮水安全工程,工程造价大、水价高,水资源浪费严重。技术人员五次修改设计方案,自主创新地将施工设计优化为“库泉联网”,自压供水。同时省掉了泵站底阀、抽真空机、水锤消除器和3个90度弯,节省投资6万多元。该工程自运行以来,水质好、水量足,实现了24小时供水,1个集镇9个村1.66万人喝上了“甘泉”水,农民非常满意。
    习家店镇境内有5座小(一)型水库,有效总库容554万立方米,水库间距较远,自然落差较大。在对该镇饮水安全工程设计时,技术人员大胆选择了“五库联网”、规模建厂、集中消毒、统一供水的最优方案。并采用紫外线消毒和无砂砼过滤等新工艺、新技术。水厂自2007年建成以来,不仅实现取水、净化、消毒、供水全自动控制,而且水源稳定可靠,保障供水安全,运行管理良好,1个集镇14个村4.55万人饮水安全有了保障。
    石鼓镇贾寨村、凉水河水厂、习家店水厂只是丹江口市优化饮水安全工程设计的一个代表。实践证明,统筹规划编制,优化工程设计是丹江口市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的一大成功经验。
建管并重  创新管理模式
    建设与管理并重,创新工程管理模式,确保水利工程永续利用,确保农民长期受益是丹江口市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的又一成功经验。
    质量是工程的生命。在饮水安全工程实施中,丹江口市实行严格的工程设计批复制度,严格按建设程序和规范标准开展建设,严把工程建设的各个环节。认真执行项目法人责任制、招投标制、建设监理制、管理合同制。实行项目法人负责,监理单位控制、施工单位保证和政府监督相结合的质量管理体系。对于规模较大的集中供水工程,严格执行“四制”管理;对于小型工程推行“六制”管理,积极推广应用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建立健全项目实施的监督管理机制,提高工程建设质量和供水标准。
    加强社会监督,确保工程质量。市政府聘请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水利专家、农民代表为饮水安全工程质量监督员,并赋予质量监督员“四权”(对符合质量标准的工程,签字确认准予拨款权;对不符合质量的工程有签署停工权、返工权、停止拨款权)。同时严把材料关和工序验收关,主要材料设备无合格证不准用;工程的隐蔽部位、薄弱环节、重点工序未验收不准进入下道工序。项目建成后,市水务局联合发改、财政、卫生等部门及时组织验收,做到建一处、成一处,巩固一处、受益一处。目前全市投入使用的63处饮水工程,全部达到“防渗、耐用、经济、美观、水质好、水压够、水量足”的总要求,运行良好。
     “我们村的水价和管理都是村民自己说了算,现在每方水只缴八毛钱,方便又便宜。吃水不忘挖井人,我们打心底里感谢党和政府为老百姓办了件大好事。” 贾寨村50多岁的王海有见到记者就唠起饮水安全的好处。
    据该村党支部书记兼村主任刘海功介绍,贾寨村是个单村供水工程,为了使饮水安全“民心工程”长期有效,村民选举产生了由村民代表组成的用水协会。饮水安全工程的日常管理、维护、水价都由协会讨论确定。协会管水农民事事都清楚,管起来也顺当,这种办法真好!
    贾寨村协会管水是丹江口市建立健全饮水安全社会化服务,创新饮水安全管理模式的一个缩影。“三分建,七分管”。为了使饮水安全这一“德政工程”能够自我发展,农民能够长期受益。丹江口市按照“谁投资,谁管理,谁受益”的原则,根据工程投资渠道、建设规模等,坚持按市场规律办事,明确产权归属,采取承包、租赁、拍卖使用权等灵活多样的方式,落实管理主体和责任,建立责权利相统一的管理机制。目前全市集中饮水安全工程主要有国有水厂、民营水厂和饮水者协会3个类型的运行管理模式。各供水单位基本实现“五有”:即有规范的管理厂区、有专业的管理队伍、有完善的管理制度、有完整的管理档案、有可靠的供水工程保护措施,确保了农村饮水安全工程效益的长期发挥。
     “以水养水”,合理收费既是农民最关心的问题,也是确保饮水安全工程“建得成、管得好、用得起、长受益”的关键措施。丹江口市按照“计量供水、补偿成本、合理收益、优质优价、公平负担”的原则,依据运行成本,兼顾用水户的承受能力,合理确定供水水价,推行基本水价与计量水价相结合的两部制水价制度,推行“水价、水量、水费”三公开,自觉接受用户监督,真正让广大农民吃“放心水”,交“明白钱”。
    同时加强水源和水质保护,提高供水质量。在水源地设立卫生防护地带,采取有效措施,防止水源污染。农民自建、自有、自管的微型工程,各乡镇水利服务中心定期提供技术服务,每年做1份分析化验。习家店水厂、凉水河水厂等集中供水工程,每月做1-2次分析化验,确保饮水安全。
    饮水安全工程实施以来,丹江口市已建工程输水管网入户率达100%,广大农民吃水方便了,吃的水安全卫生了,水费回收率达到100%,基本实现了 “建得成、管得好、用得起、长受益”的发展目标。
群策群力  创造最大效益
    群策群力,以最小的投入创造最大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是丹江口市实施饮水安全工程的第三条成功经验。
    水是人类生存的第一需要。农村饮水安全是丹江口市农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之一。市委、市政府紧紧抓住国家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这一重大历史机遇,切实把“保护好饮用水源,让农民喝上放心水”作为改善民生、推进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抓手。 市政府连续3年把解决农村饮水不安全问题作为向全市人民承诺的十件实事之一。成立了由市委、市人大、市政府、市政协负责人参加的农村饮水安全工作领导小组,坚持每季度召开一次成员会议,检查和总结前阶段工作,研究解决工程建设和管理中的重大问题。水务部门作为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的牵头及责任单位,具体负责工程的实施。
    通过思想发动、政策激励、工作引导、资金扶持等多管齐下,调动了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形成了全市上下齐抓共管农村安全饮水工程建设的良好局面。
     “众人拾柴火焰高”。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实施以来,丹江口市创造性提出了“国家补,地方筹,群众配”的投入方式。农村饮水安全项目所需投入,由中央、地方和受益群众共同负担。管材、水泥、砖、钢筋、机电、高质量的砂石等由国家补助。集水、蓄水、管槽等工程土石开挖回填和材料搬运由受益农民投工完成。到户管材、水表、水龙头等原则上由受益农民负担。投工投劳由各乡镇、村统一组织实施。同时深化改革,采取承包、租赁、股份合作等多种形式,广泛吸纳社会资金建设饮水安全工程。六里坪镇水厂民营化后,运行良好。近年来,全市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完成投入4378万元,确保工程建设圆满完成。
     “现在吃水真方便,一个管头到灶边,既省钱来又省力,农民群众特喜欢”。在凉水河村五组采访时,现年48岁的李正成为记者算了一笔“水”账。“水没通之前,我每天用三轮车拉水,每月油钱都得一百多。现在吃上自来水,一个月十块钱就够了。”
    李正成满脸带笑地说“过去是有工不能外出、猪牛养不成,辛辛苦苦卖点庄稼,大部分都‘买水’吃了,想发财都难。现在吃上自来水了,致富的门路也宽多了,我也打算开个农家饭庄哩。”
李正成是丹江口市吃上“甘泉”水的农民的一员,他的话道出了广大农民对实施饮水安全给全市农民生活、农业生产、农村经济所带来的巨大变化的切身感受。最有发言权的是枯燥的数字。
    ----9.58万农民告别了吃水困难和饮水不安全的历史;
    ----4.5万个劳力从挑水的负担中解脱出来外出务工;
    ----10万亩农田实现了旱涝保收;
    ----3万农民依靠柑桔、养鸡、养猪等种养业走上致富路;
    ----5000多人办起柑橘打蜡、红薯加工等农产品加工业;
     ----3000多家庭用上洗衣机、太阳能、卫生厕所;
    农村饮水安全项目实施以来,不仅有效地缓解了丹江口市农民的吃水困难和饮水不安全的问题,也是农民的生活生产条件得到了极大的改善;不仅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推进了新农村建设步伐,而且也为“二期”移民安置拓展了空间,有力了支援了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建设,为构建繁荣、生态、和谐、文明丹江口产生了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我们坚信,在国家和省、十堰市的大力支持下,丹江口市一定会“借”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实施的东风,进一步争抓机遇,开拓创新,克难而进,再谱新篇。水都33万农民一定会早日喝上“放心”水。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