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湖北新闻网十堰新闻频道6月16日讯(十堰晚报记者 杨建波 通讯员 赵朝君 刘甲林) 14日,在我国第三个“文化遗产日”之际,国务院批准公布了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我市共有3个项目入围,其中吕家河民歌、武当山庙会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山二黄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名录。 此次公布的国家级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共有民间文学、传统音乐、传统舞蹈、传统戏剧等10大类共510项和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名录147项。吕家河民歌是作为传统音乐、武当山庙会是作为民俗入选的,而竹溪山二黄是作为汉调中的一分支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名录的,名称是汉调二黄。 吕家河民歌发源于丹江口市官山镇,该村素有“汉族民歌第一村”的称号,该村男女老少均爱唱民歌,能唱2小时以上民歌者有80多人,能唱千首以上者有4人,其中年龄最高为94岁,最小年龄才4岁。吕家河民歌分为阴歌、阳歌和叙事诗,曲调79种,全国罕见。 武当山庙会是武当山道教法事活动,相传农历三月三是真武大帝的生日,每年的农历三月初三前后,各地的道教名流、善男信女都要不远万里前来武当山为道教的主神真武大帝祝寿。几百年来,这样的习俗都在武当山沿袭不衰,更是吸引了我国港、澳、台地区及新加坡等东南亚各方友人的顶礼膜拜。 汉调二黄又称山二黄,是陕西第二大剧种,也是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流行于陕西的安康、汉中、西安及四川、甘肃、我市的竹溪地区。它源自陕南汉江流域的山歌、牧歌、民歌,清代初叶受秦腔影响,并吸收昆曲、吹腔等曲调,糅合当地方言,形成了独立的声腔剧种。 据悉,此次公布的遗产名录,我省共有29个项目榜上有名,其中主要集中在武汉、十堰、宜昌、荆州。也是继2006年6月我市伍家沟民间故事、武当武术、武当山宫观道乐入围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之后的又一大文化盛事,截至目前,我市共有6个项目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