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源“联网”解决丹江农村饮水安全难题

★ 当前位置: 首 页 >> 新闻中心 >> 县市区新闻 >> 正文
信息来源:十堰新闻网 发布时间:2008年11月4日9:57 文章编辑:青山
      中新社湖北新闻网十堰新闻频道11月4日讯(程  勇):“用了整整10年的水缸,现在‘下岗’了。”丹江口市石鼓镇贾寨村农民曹久富得意地向笔者介绍说,他打开厨房的水龙头,清水“哗啦啦”地欢快流淌。“日夜都有自来水,和城里一样啦。”
      1997年,老曹花15元买了这口打了钢箍的二手水缸,成为家里不可或缺的生活必需品。每天天没亮,老曹就和乡亲们一起上山挑泉水,一个来回2公里山路,得小心翼翼地走上半个多小时。一家两口人,加上养了一头猪,每天需要一缸水,挑满得跑3趟,每天挑水都花2个多小时。碰上旱年,泉水干涸,老曹还得多花1个小时,到山下的河里挑水。
但是,千辛万苦挑来的水,用起来并不安全。老曹给记者看他满口黄牙:“你看,吃这水全村人牙都黄了,小孩吃了长‘罗圈腿’。水环境检测中心检测后说,我们吃的泉水含氟量太高,国家规定1.0,我们这1.7,超标0.7。”
      地处南水北调水源地的丹江口市号称“中国水都”。然而,住居在库区内的群众吃水难、饮水不安全的问题突出,尤其是随着丹江口水库大坝加高,部分群众后移,使原本就突出的饮水问题雪上加霜。高氟水、苦咸水、铅水、污染水、严重缺水困扰着有“水都”之称的丹江口。“好田好地被水淹,有水吃的搬上了山。听水响,望水流,人在山上为水愁。”这是不少丹江口农民生活的真实写照。
      贾寨村像老曹这样存在饮水安全问题的有964人。去年3月,贾寨村饮水安全工程开工,水利部门筹集近40万元,铺设主管道3.3公里,将山上的2道泉水联网引下山,进行除氟、消毒。去年9月,清洁安全的自来水接到农民的厨房里、锅灶边,上山挑水从此成为历史,贾寨村的水缸也慢慢丧失了作用。
      自“坝池”新技术在丹江口山区饮水安全工程中运用后,如今又有一项新做法在丹江口山区得以应用,那就是将“水库联网”“库泉联网”“泉泉联网”,补充水源不足,实现互补余缺,将饮水安全、灌溉用水一体化。
      2001年以前,丹江口农村饮水集水工程主要采取建造水窖和屋檐接水等方法。2001年,国家启动农村饮水解困项目时,各级大力推广水窖集水技术。但水窖集水保证率低,水易变质,饮水不安全。随后丹江口市水务局水利技术人员开发了农村饮水截潜流集水技术,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截潜流技术工程主要由截水坝和水池组成,所以群众将这种工程简称为“坝池”。随着“坝池”技术的推广,水质问题得以部分解决。
      然而,丹江口山区自然环境恶劣,饮水水源仍存在不足,经饮水工作者周密勘测,全面论证,优化出一种新的解决这一难题的方法,即将高程相近的水库、山泉联网,互补余缺,提供充足的水源,解决饮水安全问题。
      丹江口市习家店镇,位于汉江以北,全镇有22个村4.7万人,镇域内有5座小(1)型水库,其中庞湾水库内有稳定泉水流出,日产900立方米的泉水。自2005年10月实施五库联网以来,供水覆盖面积达到270平方公里,设计日供水3000立方米,解决14个村1个集镇4.55万人的饮用水,目前日供水1600立方米,实现了11个村1个集镇共3.15万人能饮用安全的自来水,且水源稳定,供水安全,水费足额计收,运行管理良好。
      丹江口市的凉水河镇,属典型的库区镇、移民镇,守着一库(丹江口水库)清水吃不上,全镇有21个行政村3.4万人。幸运的是,该镇天生一古泉,取名白龙泉,日泉水量达4000立方米,水量充足,经鉴定为优质的矿泉水,只是供水设施不合理,只能解决集镇部分人用水,大量富余水源流失,周边群众望水兴叹。2006年5月,该镇对供水设施进行改造,并将该泉与据集镇18.6公里处的红椿水库联网,为集镇及其周边9个村1.66万人提供优质水源,目前已有1个集镇5个村1.26万人收益,日供水800立方米。
 

关闭窗口